李亮芝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校本研修,要以學校教育教學的發(fā)展主體——學習者為研修設計的起點,結合學習者特征、學習環(huán)境、學習目標、學習的社會期待等,通過組織學習者參與其中,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感受、反思、領悟,最終達到研修的目標——學習者的學習真實發(fā)生。在梳理近六年校本研修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校本研修SADDLE模型,主要包括六個步驟:調研(Survey)、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fā)(Development)、引領(Lead)、評價(Evaluation)。
1.調研(Survey)
“調研”是調查研究的簡稱,指通過各種調查方式系統(tǒng)客觀地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以學習者為中心就需要客觀收集學習者的信息,對學習者的需求作出合理研判,并以此作為整個培訓的起點。調研不會是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在一次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后再作深入調研,可以是面對面的座談,也可以通過微信問答。常見的調研方法有問卷調研、實地調研、抽樣調研、會議或訪談等。調研的結果是要得到盡可能詳盡的學習者需求、學習者特征、學習者期待等信息,為分析奠定基礎。
2.分析(Analysis)
“分析”原意是指在頭腦中把事物或對象由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或屬性。在此模型中,指在調研的基礎上把收集的信息再作深度理解、概括的過程。調研的數據要考慮效度和信度的問題,部分信息還需要再結合當時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階段來進行綜合分析。分析時可以找出信息的關鍵詞,作高頻詞段的分析,并在必要的時候再針對部分群體做二次調研。分析要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目標,基于調研的結果作深度解讀,找到學習者需求、學習者特征、學習者期待與學校發(fā)展契合的部分,為培訓活動的設計奠定基礎。
在一次樣本研修的過程中,為了找到大家共同期待解決的課堂教學問題,我們做了一個開放式問題的調研:在課堂教學中您最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在收集到教師的答卷后進行了歸納分析。依次以關鍵詞的方式進行歸納,得到的結果按數量排序為:分層教學(79人次)、教學設計(77人次)、課堂效率(68人次)……通過對教師需求調研進行高頻詞分析后發(fā)現,對于分層教學、教學設計、課堂效率等方面訴求較大。
分析尋找共性,把問題調研需求進行合并。將個性化教學(分層教學)與教學設計合并,統(tǒng)稱為教學設計;將課堂效率、教學內容和學習興趣/動力合并,統(tǒng)稱為課堂效率等。這樣,整個集團的研修就合并出10個主題,再結合學校的診斷數據,尋找每個主題的負責人,組建10個自組織研修共同體。
3.設計(Design)
“設計”是把一種設想通過合理的規(guī)劃、周密的計劃,以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設計是要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近期發(fā)展規(guī)劃、時代背景及相關部門的行政要求等,綜合得到一個實施校本研修的設想。可以結合已經成熟的活動理論模型(課程包)進行設計,參考模式化的表述方式,設計有本校特色的研修計劃。同時,一定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設計中的研修主體是學習者,要讓學習者有參與感、帶入感,可以組成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參與的設計團隊。
在上面的分析環(huán)節(jié)中收集得到了教師的困惑,如何突破?通過調研,從整個集團中找出相應主題下學生認可度高的教師,由他們來組織教師解決自己的困惑,從而確定了此次研修的基本模式——教學論壇。
4.開發(fā)(Development)
“開發(fā)”指開拓新領域、發(fā)現新機會、利用新資源的過程與行動。開發(fā)與設計兩個環(huán)基本交織在一起,設計的同時也可以進行開發(fā)。開發(fā)的活動要具有趣味性、新穎性、實效性。開發(fā)的培訓場地,要溫馨愜意,要在場地的可視區(qū)域充分展現學校文化等。物質的準備要好用、易取、環(huán)保、安全。開發(fā)的評價工具要可量化、可操作、可串聯(lián)。開發(fā)過程依然要注意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活動要盡可能讓每位教師都有參與的機會,場地要有大家參與的記錄或痕跡,評價要多元主體參與。
在教學論壇研修活動中,為了保證研修的有序進行,我們開發(fā)了針對各論壇的主席、嘉賓和引導者的培訓。這種帶著任務參加研修的組織策劃、參與培訓,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沉浸式研修、任務驅動式研修。
5.引領(Lead)
“引領”指帶動事物跟隨他或他們向某一方向運動、發(fā)展。設計了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研修方案,開發(fā)了強調學習者參與的活動?;顒拥年P鍵是要安排好引領者做穿針引線的工作。引領者可以是學習者,也可以是專家、領導。引領側重于帶動,突出學習者主體地位和引領者的促進者、伙伴的身份特征。
引領者(引導者)要把整個活動串聯(lián)起來,引領方案在設計時要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讓每位研修者都要有參與感、成就感和價值感。
6.評價(Evaluation)
“評價”是指對一件事或人物進行判斷、分析后的結論。評價具有多元主體性、過程性、數據化、可視化的特征。評價貫穿前面五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并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完善都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是為了及時判斷、分析,便于及時調整,同時也是給參與其中的學習者一個客觀公正的效能反饋。評價有過程性評價,如在活動中給積極發(fā)言的教師發(fā)小獎品;還有階段性評價,如在某個階段的研修結束后給表現優(yōu)異的小組獎勵書籍;還有結果性評價,在整個研修活動結束后,獎勵優(yōu)秀個人或優(yōu)秀小組。
調研是整個培訓的起點,也是目標的指引;分析、設計、開發(fā)是培訓的主體過程的搭建;引領是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培訓的實踐過程,是真實的學習發(fā)生的重要階段;評價是全程監(jiān)控、調整的重要手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校本研修SADDLE模型,適合于各級各類的研修活動,也適用于做一節(jié)或一個單元的教學設計,也可以用于一個活動或項目的設計。
本文系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課題“新技術背景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161843258)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