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利
自主學習旨在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使其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目標,我們分類設計了有助于學生不同維度、不同程度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高品質學習真正發生。
1.質疑+展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內驅力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是從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出發,讓學生產生自發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教學中,我們通過質疑和展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
質疑——“會發球的小問號”。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們習慣了“接球”,而不知道如何“發球”。課堂上,我們形成“創設問題情境—鼓勵質疑提問—尋找解決思路—辯論優化辦法—初步解決問題”的“問題環”,強調以問題解決為目標,以梳理優化辦法為任務,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經歷、變化、成長、發展。例如,上課伊始,教師創設情境——考古學家是如何確定銅鏡的直徑的?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并提出問題,把看似復雜的“優弧”和“劣弧”問題,轉化成圓的認識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適時創設懸念,使學生生疑,然后不失時機地激疑,從而使學生自然質疑、互助解疑。
展示——“五分鐘自由展示”。課堂上,我們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在五分鐘內用完整的語言簡單描述與數學相關的所學及見聞,鍛煉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多元+分層,幫助學生自選學習內容
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內容、分層的學習任務,是幫助學生自我判斷、自主選擇的有效途徑。
作業是鞏固、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我們利用作業量分層、難度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實現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動態把握。以作業量分層為例,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采取保基礎、選拓展的形式。如計算練習,不要求學生大量做題,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并正確計算即可,不要求多種方法巧算。
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作業超市”,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基礎、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我們不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以此來分層布置作業,這樣會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我們把作業分為基礎性、發展性、創造性三種類型,如六年級“比”單元的課后作業,分為課本上的基礎作業、配比實驗帶來的新思考、尋找生活中“照片方不方”“坡度陡不陡”和“擁擠程度”,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作業類型,學生在不斷地選擇、實踐中,能夠對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有正確的認知,并意識到應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學習狀況。
3.計劃+評估,引導學生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的目的是在學習中及時進行自我校正和自我調節,由于監控的主體是學習者自己,因此更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責任意識。
自主設計學習計劃——“定位導航”。學習目標是學習活動的出發點,也是衡量學習成效的關鍵指標。確立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有效學習的開始,學習目標制定得越明確、越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學習行為才能越有效。在教學中,我們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后參與制定符合自己實際狀況的學習目標,并根據目標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在指導學生制訂學習目標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意愿和技巧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我要到哪兒(目標)、為什么(動機);第二,我要怎么達到(計劃、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建立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當好引導者,可以利用調查或個別訪談的方法,了解每個學生的需要;學生需要在導師個性化的指導下,自己確立目標、制訂計劃、設計策略、調節學習進程。在整個過程中,導師要把學生的自主性放在首位,才能夠真正達到建立學習目標的目的,提升學習效果。
監控——“單元學習情況自查表”。自我監控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適,是學習者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積累。實踐證明,自我監控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我們通過“單元學習情況自查表”,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饋、自主調試,提高自我監控能力,開展有序、有效的自主學習。另外,學生自我學習的監控也可以是學習者之間的伙伴監控。個人監控與伙伴監控是互相促進與彌補的。如數學課上針對課堂學習態度、活動參與情況、合作意識等課堂表現進行的自評、互評,可以強化學生課堂參與意識,規范課堂行為。
4.合作+分享,提升自主學習的社會性
自主學習不等于絕對獨立的學習,更不排斥在學習中的求助與合作。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與自身需求,合理開展獨立自主與合作分享的學習,提升自主學習的社會性。
獨立思考+合作分享——“123策略”。通過1分鐘獨立思考、2分鐘同伴交流、3分鐘集體匯報的形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分享的能力,完善自主學習的合作策略。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關鍵在于教師的設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梯度性、復雜性和多面性,提升問題的質量。
自主歸納+互動辨析——重構課堂結構策略。通過“課前預習—歸納整理—互動辨析—應用感悟”四步流程模式,指導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識網絡和穩定的知識框架。通過經歷獨立的“歸納與整理”和同伴間“互動辨析”的過程,豐富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通過“應用感悟”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體驗,最終構建個人獨特的認知網絡。
總之,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設置適合自己的目標,喚醒他們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提升學習品質,為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其形成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