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提升路徑研究

2021-09-10 17:53:10譙欣怡
職業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譙欣怡

摘要: “獲得感”已日漸成為評估民眾是否切實享有改革成果的核心指標。職業技能培訓是幫助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 “獲得感”為衡量指標,可以更精準地評估職業技能培訓對貧困人口的脫貧作用。貧困人口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獲得感”的形成路徑是從技能獲得感形成到收入獲得感形成,再到發展獲得感形成。經調查研究得知,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貧困人口形成了技能獲得感,沒有形成收入獲得感和發展獲得感;職業學校培訓中貧困人口形成了技能獲得感和收入獲得感,沒有形成發展獲得感。因此,應不斷改進培訓方式,進一步幫助貧困人口增強技能獲得感;發展村域產業集群,幫助貧困人口提升收入獲得感;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最終幫助貧困人口實現發展獲得感。

關鍵詞:職業技能培訓;貧困人口;獲得感

一、問題的提出

“獲得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感受。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可見,將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放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上,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關心人民福祉和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同時也將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的目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對于不同群體而言,獲得感的實現方式和關注重點存在差異,尤其對于農村貧困人口來說,他們屬于社會底層人員,他們對脫貧工作的感受是什么,更值得關注和考量。長期以來,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一直是我黨的核心工作,扶貧也采取了多種方式,其中通過職業技能培訓以“扶智”的方式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根本的一種方式。國家的政策文件,如《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及2019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等,都強調對貧困勞動力等弱勢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以實現轉移就業,助力貧困人口真正脫貧。

綜觀以往的研究可以發現,不少學者指出職業技能培訓效果不夠理想,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培訓方,如培訓內容不合理、培訓體制與機制不完善、政府供給有缺陷等,但明顯的不足在于對培訓對象的關注不夠,對培訓對象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環境關注不夠。 鑒于此,本研究嘗試采用“獲得感”這個評估改革成效的新指標,從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貧困人口出發,分析他們的獲得感現狀、實現路徑以及提升策略,以期通過對問題的梳理和分析,在“后扶貧時代”增強職業技能培訓對貧困人口的脫貧作用,減少返貧現象,實現貧困人口的可持續脫貧。

二、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獲得感提升的實現路徑

(一)獲得感的內涵及測量指標

“獲得感”是一個本土性非常強的概念,盡管學術界尚未對“獲得感”的內涵形成統一的認識,但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獲得感”有別于西方國家的幸福感、包容性發展、滿意度等概念,它是我國改革發展的產物[1]。在物質上,它強調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經濟利益;在精神上,強調個人的尊嚴、公平、追求、成就、發展等高級目標,它成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最優標準[2],也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良政基準和善治標準[3]。

獲得感如何測量還處于探索階段,具體包括哪些指標,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指標體系。一部分學者從宏觀的角度整體測量人民的獲得感,如董洪杰等學者提出民眾獲得感應從獲得體驗、獲得環境、獲得內容、獲得途徑和獲得分享五個維度來衡量[4]。吳克昌等利用因子分析指出,人民獲得感包括民生獲得感、宏觀經濟獲得感、社會公平獲得感、個人經濟獲得感四個方面[5]。呂小康等提出獲得感包括個人發展感、社會安全感、社會公正感、政府工作滿意度四個維度[6]。邵雅利提出人民主觀獲得感包括政治建設獲得感、經濟建設獲得感、社會建設獲得感、文化建設獲得感、生態建設獲得感五個因子[7]。

還有部分學者把研究聚焦在社會弱勢群體的獲得感,如貧困人口、農民工等。學者李丹等人通過構建獲得感理論模型,從物質獲得感、安全獲得感、公平獲得感、能力獲得感、尊嚴獲得感等五個維度測量了西南貧困人口的獲得感現狀[8]。李濤等學者分析了廣西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獲得感,得出政府承諾和政府信任對貧困人口的獲得感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9]。梁世坤分析了農村低收入群體的經濟獲得感,認為經濟獲得感包括總體獲得感、橫向獲得感、縱向獲得感和預期獲得感四個維度[10]。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獲得感”分析的維度各有側重,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既有當下獲得感,也有未來預期獲得,并且針對不同群體選擇不同的衡量指標來測量獲得感,這些都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獲得感的形成及提升

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是什么?包括哪些內容?如何衡量?筆者認為,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形成包括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獲得感的形成都是上一層次獲得感形成的基礎,呈現遞進關系。第一層面是技能獲得感,實現條件是貧困人口有掌握技能的意愿和能力;第二層面是收入獲得感,實現條件是貧困人口收入增加并且感覺相對滿意;第三層面是發展獲得感,實現條件是貧困人口形成了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如圖1所示。

第一層面,技能獲得感是獲得感的基礎。貧困人口掌握技能是職業技能培訓最直接的目的,只有掌握了1-2門技能,才能開啟貧困人口脫貧的道路,這是職業技能培訓為貧困人口帶來的第一層面獲得感,也是獲得感形成的基礎。第一層面技能獲得感形成的條件是貧困人口有意愿學習技能以及有能力掌握技能。如有的貧困戶“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只希望直接的物質幫助和政府提供各種生活補貼,他們并不愿意學習任何手藝,爭著當貧困戶和低保戶。這表明他們沒有學習意愿,不愿意學習技能,經濟來源有限,因此只能一直處在貧窮狀態。其次,有的貧困人口愿意學習,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語言溝通障礙(如不會普通話)等,他們是否有能力真正掌握一門技術,這對他們技能獲得感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這個層面,貧困人口愿意學、有能力學,是形成技能獲得感的關鍵因素。

第二層面,收入獲得感是獲得感的直接收益。貧困人口掌握了技能,是否增加了收入、收入增加多少以及對增加的收入是否滿意,這些都是影響他們收入獲得感的關鍵因素。貧困人口學習技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收入,但掌握職業技能與他們的收入增加并不是直接對等的關系,如有的農民學會養蠶技術,但規模小、產量低,或者蠶繭售出的價格太低,使他們的收入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只能算是維持生計。由于對收入增加程度不滿意,他們也很難形成收入獲得感。所以,收入獲得感的形成,不僅需要個人技能獲得感做支撐,更需要一些外部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的改善和支持。

第三層面,發展獲得感是獲得感的預期收益。發展獲得感是指貧困人口在收入增加的前提下,對自己未來生活產生的預期,他們從物質獲得感轉向追求精神獲得感,不但有了強烈的自主發展意識,同時也積極采取各種行動來提高生活質量,相信自己一定能過上更富裕的生活。本文主要從六個方面來衡量貧困人口的發展獲得感:一是貧困人口的就業機會是否增加;二是貧困人口的自主創業意識和能力是否增加;三是貧困人口的生活環境是否改善,這里主要指家庭居住環境,如修繕了舊房、蓋了新房或家庭遷居到新的住所等;四是教育質量,這里指貧困人口是否有能力為子女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如選擇更優質的學校等;五是價值尊嚴,這里指貧困人口是否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六是政治參與,這里指貧困人口是否有機會在村里或打工的單位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參與一些事項的決定權。

三、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現狀

(一)調查地點、人員和方式

本研究調查的地點是廣西百色地區的貧困縣。百色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于一體的特殊區域。這里的職業技能培訓主要采用兩種形式:一是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即當地政府委托科技局、農業局、商業局、職業學校等部門下鄉到農村為貧困戶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名勞動力掌握1~2門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農業生產技術,也就是“送技下鄉”;另一種是職業學校培訓,即當地政府指定定點的職業學校開展短期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外出打工的貧困人口去學校學習技能,以成功實現轉移就業。這兩種培訓方式參與培訓的群體差異較大,他們的收獲也不同,所以筆者選擇了兩個地點分別調研。

針對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筆者選擇的調研地點是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的者仲村和達臘村,調研時間是2019年6月11日—12日。這里留守在村里的人員一般是老人、婦女和小孩,他們普通話較差,尤其是一些老人,根本聽不懂普通話,很難溝通。因此,筆者只能在村干部協助下采取訪談的方式,并輔以觀察,了解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的作用。筆者訪談了15位參加實用技術培訓的村民,其中11位為女性,4位為男性。女性貧困人口中,2位年齡為20多歲,因需要照顧剛出生的小孩,所以沒出去打工,其余9位年齡均在50歲以上,留守在村里照顧孫子。男性貧困人口中,年齡均在45歲以上,2位是村長,2位是村民,因各種原因沒有外出打工。

針對職業學校培訓,筆者調研的地點是百色市田東縣下屬的田東職業技術學校,時間是2019年9月17日—18日。這所職業學校受當地政府委托于2016年實施“田東縣新居民轉移就業萬人培訓計劃項目”,項目總投資3 600萬元,占地60畝,主要開展家政服務、電工、焊工、電子商務、砌筑工等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對象是當地外出打工的農民。筆者主要通過問卷和個別訪談的形式了解他們對職業技能培訓的評價。因為培訓點每次招生人數不固定,筆者在該校培訓辦主任的幫助下,對2019年9月—12月期間參加培訓的人員發放問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85份。

(二)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

1.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現狀

第一層面的技能獲得感。在筆者調研的兩個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他們對村里組織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表示歡迎,并且希望政府多進村里舉辦類似的培訓。80%的貧困人口表示技能培訓能聽懂一些,對自己有幫助;20%的人表示完全聽不懂,去參加培訓就是為了村里發放的一些誤工費和紀念品。筆者在訪談一些貧困戶時,他們說道:

A:我們年齡大了,學什么都困難,自己文化低,普通話不好,記憶力又差,聽完就忘,一些簡單的技術還行,太復雜,學不來。有時家里有事來不了,如果沒事,村里開展的培訓都來參加,能學點是點。

B:村里的技術培訓一般我都參加,對我們種植和養家禽還是有點幫助的。但我希望能培訓一些其他的專業知識,如保險業務、炒菜等。現在孩子太小,只能在家,等孩子大點,還是要出去打工的,可以為以后工作打基礎。

整體上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貧困人口有學習技能的愿望,也能初步掌握所學的技術,盡管他們還存在很多學習困難,對復雜的種植技術較難掌握,只停留在粗淺的技術層面,但他們有學習的意愿,并且感覺對生產有幫助,因此他們形成了技能獲得感。

第二層面的收入獲得感。在調研中,詢問這幾年家庭收入是否增加,全部訪談對象都說增加了,但對增加的程度不滿意,其中幾位貧困戶說道:

A:我前年跟著學了養蠶技術,收入是提高了,但只能貼補點家用。我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孩子們在外打工掙錢。我們養蠶量很低,一年也賣不了幾斤蠶繭。雖說村里幫聯系了商家收購蠶繭,但價格也不高,這部分收入只增加一點,太少了。

B:這幾年收入是增加了,那都是孩子在外打工掙的,他們也不容易。我家養了幾頭牛,有人來村里培訓,學了一些養牛技術,但養的太少,一年養牛能掙點小錢,有時還賠本呢。

從中可以看出,村民因掌握新技術帶來的增收是非常有限的。由于農村碎片化的生產模式,沒有相應的產業鏈做支撐,他們的收入增加只是杯水車薪,不足以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和獲得感,所以貧困人口第二層面的收入獲得感沒有形成。

第三個層面的發展獲得感。由于這里的村民沒有形成收入獲得感,發展獲得感對他們來說似乎是遙遠的事情,他們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沒有太多預期,他們沒有能力去改變生活條件,更多的是依賴政府和子女。訪談中,幾位貧困戶說道:

A: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去哪都不適應,我們老了,也不想找工作,就等兒女打工回來給點錢,把老家的屋子修修就好。我們跟城里人不能比,只求孩子們學習好,能到外面接受好的教育,將來有出息,活的比我們好就行。

B:沒有本領,不敢出去打工,只能呆在村里。自己種點玉米,養幾只雞,政府補助一些就夠了,沒什么想法,兒女好就行了。

總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較低,只形成了技能獲得感,收入獲得感和發展獲得感都沒有形成。究其原因,是因為貧困人口雖然形成了技能獲得感,但由于他們弱化的學習能力、培訓單位簡單化的培訓模式以及缺少相應的產業發展鏈,使得他們的經營不能形成規模,因此收入增加量微乎其微,所以收入獲得感沒有形成,進而阻礙了他們發展獲得感的形成。

2.職業學校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現狀

從表1看出,從培訓對象的性別來看,職業學校培訓中參加培訓的女性比例非常低,這跟培訓班舉辦的培訓科目有關,如電工、焊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都不適合女性,唯獨適合女性的是家政服務培訓。由于家政服務工作就業門檻低,容易找工作,因此很多女性不愿意浪費時間參加培訓。從年齡來看,大部分是中青年,年齡介于18~50歲之間,他們參加培訓目的明確,就是為了增加技能,獲得技能等級證書,以便找工作,增強就業競爭力。從民族看,這里的貧困人口中87.6%都屬于少數民族,是國家重點扶貧的少數民族地區。從學歷看,大部分人是初、高中文化水平,占到總數的91.6%,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從從事的職業看,50.5%的人口外出打工,32.4%的人是自己在家務農,自主創業的比例很低,只有9.5%。從是否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看,37.2%的人口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曾經是和現在是),占比沒有超過一半,這主要是因為當地很多貧困戶已經脫貧了,所以現在參加培訓的人口中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占比較低。

從表2看出,第一層面的技能獲得感:98%的貧困人口是自愿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并且97%人可以達到完全和部分掌握所學技能,因此,從學習意愿和學習能力兩個角度表明他們形成了技能獲得感。第二層面的收入獲得感:98%的貧困人口表示收入提高,并且68%的人對提高的收入滿意,因此,在這個層面他們形成了收入獲得感。第三層面的發展獲得感:首先從就業機會看,99%的貧困人口表示經過培訓就業機會增加了;從自主創業看,大多數貧困人口停留在有想法的階段,占到67%,但從想法走向實際創業行動的人數并不多,只占12%,表明在自主創業方面,他們還缺少自主創業意識或相應的能力;從教育質量看,72%的貧困人口沒有能力為子女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在訪談中,很多打工者都表示自己打工的地方沒有穩定的住所,天天工作很忙,沒時間照顧小孩,所以只能留在老家,目前還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從生活環境看,96%的人表示生活條件改善了,打工幾年后經濟收入增加了,就會回老家修繕舊房子或重新建新房子,讓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住上新居;從價值尊嚴看,僅有35%的人表示自己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65%人表示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從政治權利看,86%的人表示沒有機會在自己的單位或村里發表意見和想法,表明他們的政治參與很少。綜合來看,貧困人口在發展獲得感方面,僅就業機會和生活環境有所收獲,而教育質量、自主創業、價值尊嚴、政治參與還沒有形成較強的獲得感,所以他們的發展獲得感沒有形成。

總之,在職業學校培訓中貧困人口形成了技能獲得感、收入獲得感,但沒有形成發展獲得感。在職業技能培訓中,貧困人口多是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強,接受新鮮事物較快,加之自身的努力,他們形成了技能獲得感。通過掌握一技之能實現就業致富,相比在家務農收入增加幅度大,并且比較滿意,因此他們的收入獲得感也形成了。但是,他們的發展獲得感沒有形成。發展獲得感強調自我意識的形成、自我能力的發展以及更高的職業追求。但從調查中看出,他們在自主創業、教育質量、價值尊嚴、政治參與等方面還缺少更清晰的自我意識以及相應的發展能力。這個過程對于貧困人口來說也許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更多的時間以及政府為他們提供更寬廣的道路。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貧困人口獲得感現狀是:第一層面的技能獲得感形成,第二層面的收入獲得感沒有形成,第三層面的發展獲得感沒有形成。職業學校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現狀是:第一層面的技能獲得感形成,第二層面的收入獲得感形成,第三層面的發展獲得感沒有形成。因此,從整體上看,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貧困人口獲得感較低,而職業學校培訓中貧困人口的獲得感較高。

(二)建議

1.不斷改進培訓方式,幫助貧困人口增強技能獲得感

在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接受培訓的群體整體文化水平低,多是老年人和婦女,他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有限,因此應改變培訓方式,多采用實地指導,少采取理論講授。目前,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農民工返城務工受到阻礙,希望能在自己的家鄉務工。因此,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更應注重實用性,依據當地的產業條件幫助貧困人口學習新的種植養殖技能,實現真正脫貧。

職業學校培訓中,盡管培訓人口的技能獲得感形成了,但訪談中一些參加培訓的人員仍然表示不滿。一位接受培訓的學員表示:“我一直在外做電工,邊干邊學,現在沒有電工技能等級證書不讓上崗,所以就來培訓,培訓目的很簡單就是考個電工初級證書。學校的培訓理論性太強,我們理解有些困難,其他的實操訓練少一些,實操設備落后,對我們技術提高的幫助不是很大。其次,我想學點汽車修理方面的知識,好像這里的培訓學校都沒開設這個專業。”可見職業學校培訓中貧困人口盡管形成了技能獲得感,但要想進一步提高技能以及學習更多的技能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職業技能培訓應增加培訓科目,加強師資力量,改進培訓質量,以適應貧困人口對培訓的多樣化需求。此外,職業學校培訓應為女性參與培訓開設一些科目,如刺繡、手工等,這些技能既可以讓女性在家照顧小孩,也可以實現收入增加。

2.發展村域產業集群,幫助貧困人口提升收入獲得感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貧困人口沒有形成收入獲得感,主要是因為他們所掌握的技術沒有相應的產業鏈做支撐,幾乎都是碎片化的生產方式,仍然處于小規模種植養殖。筆者調研的者仲村就是這種情況。該村曾為村民開展過幾期養蠶技術培訓,很多農戶都學習了該項技術,但他們都是各自在家養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沒能形成規模效應,因而很難帶來較大的收入增長。因此,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要與村域產業發展相結合,貧困人口掌握的技能只有在產業做依托的情況下,才能形成規模經濟,實現收入增長。目前,百色地區的一些其他村莊正在建設桑蠶連片種植示范基地,把養蠶的村民集中聯合起來,發揮他們的技術力量,形成產業規模,在政府幫助下,由村委會幫助村民聯系買家,統一銷售,以幫助貧困人口增加收入,提升他們的收入獲得感。

3.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幫助貧困人口實現發展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和扶智應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從而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困的土壤。在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每村應通過樹立脫貧致富的標桿,激發貧困群眾向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勇氣。盡管很多貧困人口因為年齡、文化等因素放棄了學習技能的想法,但扶貧干部需要對他們多做思想工作,做到因人而異、精準扶貧,幫助貧困人口樹立信心,激發自身的潛力,堅信只要肯學習就一定能脫貧致富,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職業學校培訓中,貧困人口應不斷學習,不能僅僅滿足于收入增加,更應發展自主意識,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發展獲得感。如在田東職業技術學校參加培訓的貧困戶梁志軍、蒙萬能等學員,經培訓后拿到了電工培訓證,自己開辦了修理店,從事水電裝修,現在收入大幅度增加;田東縣平馬鎮靖逸村的何蓮由于身體原因一直呆在農村老家,閑時幫別人帶孩子,雖說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不夠全面和專業,也沒有相應的證書,2018年她參加了田東職業技術學校的育嬰員培訓,獲得了證書,現在自主創辦家政服務所,年收入46 000元,生活質量大大改善。這些貧困戶不僅脫貧成功,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標,心中有了理想和追求,不僅有物質收獲,也有精神收獲。因此,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采取更多、更靈活的方式,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才能更徹底地幫助他們脫貧,走向富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曹現強,李爍.獲得感的時代內涵與國外經驗借鑒[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18-28.

[2]鄭風田,陳思宇.獲得感是社會發展最優衡量標準——兼評其與幸福感、包容性發展的區別與聯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6-17.

[3]王浦劬,季程遠.新時代國家治理的良政基準與善治標尺——人民獲得感的意蘊和量度[J].中國行政管理,2018(1):6-12.

[4]董洪杰,譚旭運,豆雪姣,等.中國人獲得感的結構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9(5):468-473.

[5]吳克昌,劉志鵬.基于因子分析的人民獲得感指標體系評價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3):13-20.

[6]呂小康,黃妍.如何測量“獲得感”?——以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數據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46-52.

[7]邵雅利.新時代人民主觀獲得感的指標構建與影響因素分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9(4):139-147.

[8]李丹,楊璐,何澤川.精準扶貧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獲得感調查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7-62.

[9]李濤,陶明浩,張競.精準扶貧中的人民獲得感:基于廣西民族地區的實證研究[J].管理學刊,2019(1):8-19.

[10]梁土坤.農村低收入群體經濟獲得感的內涵、特征及提升對策[J].學習與實踐,2019(5):78-87.

(責任編輯:楊在良)

主站蜘蛛池模板: 67194亚洲无码|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黄片在线永久|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97狠狠操| 就去色综合|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综合香蕉|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性精品|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性|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欧类av怡春院|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色久综合在线| 在线毛片免费|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国产成人毛片| 国产网站在线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久99国产视频| 一级在线毛片|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第一区|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蜜臀AV在线播放|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久久永久视频|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成人| 免费看美女毛片|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亚洲黄网视频|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538国产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区日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