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民



摘要:通過構建由基礎設施、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發展、學校聲譽等6個一級指標、28個二級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定量地評價全國各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狀況,識別各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優勢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研究發現各區域的優劣勢皆比較明顯,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同時存在,推進高職教育發展需要根據各區域發展特性及差異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高職教育;區域發展特征;大學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繼2014年國家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后,又相繼出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 年)》和《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 年)》,2019年啟動了“雙高計劃”,并且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把職業教育列入宏觀經濟政策,提出高職擴招100萬人、培訓1 500萬人的重大任務。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又提出“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 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根據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又恰逢“十四五”規劃編制之際,當前各地區都在謀劃未來一個階段的高職教育發展,這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評估目前各地區高職教育的發展狀況、優劣勢等問題。
區域高等教育是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交匯處和聚焦點,對上具有承載和落實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責任,對下承載著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整體目標的根本任務[1]。由于高職教育除了具有高教性、職教性特征外,還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區域性)特征[2],因此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地區崛起、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區域高職教育發展狀況的科學評價,是科學制定各區域高職教育發展規劃,實現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一個重要前提。但目前的研究中,雖然圍繞“區域高等教育”的評價研究已有不少,但絕大多數是針對“區域高等教育整體”的籠統研究,尚未細分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職教育”;另外,由于這些研究的數據來源幾乎全部來自于各類統計年鑒,因此不僅時效性較差,距離實際發生時間的滯后期一般都在3年以上,而且這些數據是整個地區的總量數據,無法進一步溯源內部的組成,也都無法據此進行更細化和更深入的原因分析。如果無法深入獲得各區域高職教育內部真正的具體差異和特征,那么提出的對策建議和可能采取的策略就可能又是千篇一律的“全面加強版”,但這樣做的結果就又可能導致盲目的重復建設、過度競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后果。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研究方法、指標體系、數據來源、研究結論的呈現方式等方面做一些新的拓展性研究,以更好地來描述和測定各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征及差異,進而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具體的對策建議。
有鑒于此,本文擬著重從“量”的視角來研究評估各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征及差異,識別各區域高職教育發展中的優勢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進一步推動各區域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重點和建議。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主要運用筆者每年開展的全國高職高專院校評價中的一些數據、模型、方法以及統計學中的雷達圖等統計分析方法,并基于2018—2019年的全國高職院校數據進行量化測定。
二、指標體系、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構建
要定量評價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構建指標體系是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筆者在中國知網和國家圖書館網站上進行了文獻檢索,發現關于“區域高等教育”評價的成果已不少,但真正屬于“區域高職教育”的評價研究則很少,近期的一篇是蘇穎宏等發表的《區域高職教育競爭力評價》[3],該文的研究結果中除了得出“區域高職競爭力綜合得分最高的區域集中在江蘇、廣東等東部省份,排名靠后的則是以青海、西藏為主的西部地區”等一些比較粗放的結論以外,也沒有對各地區高職發展的特征及差異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綜合分析蘇穎宏等人的研究以及近年來開展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區域高等教育定量評價工作可以看出,已有的區域高等教育評價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從數據來源看,幾乎都來自于各類統計年鑒,一般都是總量數據,沒有各個高校的具體數據,也沒有長三角等跨省域區域的數據;第二,從研究方法和視角看,大多是運用因子分析法、聚類分析法、DEA 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對區域高等教育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第三,一般都以某一特定省域或全國31個省區市為研究對象,面向跨省域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東北地區等的還很缺少;第四,數據一般都比較籠統,無法進一步細化分析,比如課題數、論文數等,一般都只有一個總數,并沒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課題、SCI論文、CSCD論文、CSSCI論文等細分數據。基于上述已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及本文擬達到的研究目標并結合筆者近年來開展全國高職院校評價的實踐經驗,本文自行構建了區域高職教育評價的指標體系(見表1)。
由表1可見,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了基礎設施、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發展和學校聲譽等6個一級指標;建筑面積、教學儀器總值、專職教師數等28個二級指標,40多個觀測點。
在評價指標的設計中,筆者主要遵循了以下總體思路:第一,貫徹落實國家的方針、政策,服務于對接國家需求的戰略目標;第二,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總體特征:高教性、職業性、地方性;第三,服務于增強高職院校的綜合競爭力;第四,力求能從投入產出全過程比較系統和全面地反映出各高職院校的發展狀況;第五,全部采用客觀指標,所有指標均從公開發布的渠道獲取,不采用專家打分、問卷調查、學校自報等方式獲得。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揭示各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征及差異,識別各區域高職教育發展中的優勢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為了排名次,因此本文對各級指標并不賦予權重,分析的重點也只圍繞二級指標這一層次進行。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于筆者每年開展的中國高職高專院校評價工作中所形成的數據,具體來說,主要來自于四種渠道:一是全國各高職高專院校的官網,主要采集校園占地面積、圖書館藏書量等基礎設施類數據;二是各高職高專院校的《質量年度報告(2019)》,主要采集基礎設施、師資力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數據;三是教育部等政府部門網站,主要采集政府文件中公布的項目立項名單和各類競賽獲獎名單;四是國內外各類權威數據庫,主要采集論文、專利等科學研究類數據。具體的采集渠道說明見表1。
除了2019年6月以后新成立的院校未納入本研究以外,本文采集了全國1 429所高職高專院校的相關數據。數據的采集時間是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因此本研究中的大部分數據為2019年的狀態數據。CSSCI論文等一部分數據,因為數據庫收錄時間的滯后性,因此選擇的是2018年的數據。整體數據采集率最后達到了99%以上。對于通過各種渠道都無法獲得的個別院校的“圖書館藏書量”等極小部分缺損數據,筆者采用了估計方法予以補充。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第一階段主要聚焦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并且綜合采用官網分析、數據庫數據檢索和人工查閱等方法采集各校各類數據,形成數據表。第二階段主要是采用雷達圖法、優劣勢指標統計法等來統計、分析和直觀地展示數據,得出研究結論。下面主要介紹第二階段中使用的這兩種方法。
雷達圖分析法是綜合評價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對多屬性體系結構描述的對象作出全局性、整體性評價,其優點是直觀、形象、易于操作,缺點是當參加評價的對象較多時很難給出綜合評價的排序結果。基于雷達圖方法,本文將進行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比較研究,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區的比較研究,以及某個省區市各項指標平均值與全國平均值的比較研究。
優劣勢指標統計法則是筆者為本文專門自行設計的一種統計方法。其主要目的旨在對多個被評價對象的整體強弱情況進行簡單的整體判斷,適合于被評價對象較多而且被評價屬性(評價指標)也較多的情形。本文將指標評價強度分為5個等級,即當指標排名進入前10%時確定其為優強指標;當指標排名在10%~30%(不包括10%,下同)時確定其為較強指標;當指標排名在30%~50%時確定其為中強指標;當指標排名在50%~75%時確定其為較弱指標;當指標排名在75%~100%時確定其為弱勢指標。基于優劣勢指標統計法,本文將統計出31個省區市的優劣勢指標數量分布,以期能識別出31個省市自治區整體發展狀況的強與弱,以及每個地區的強弱勢指標。
三、研究主要發現
(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比較
按照2011年國家統計局關于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劃分方法,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0個省(直轄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3個省[4]。按照這個口徑統計各區域的高職院校數量,發現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數量分別為504、400、409和116所。
由圖1展示的各區域高職高專院校的校均值可見,東部地區高職院校的校均表現都明顯好于其他三個區域,其中優勢特別顯著的指標有教學成果獎、科研項目、CSSCI論文、發明專利、技術交易到款額、入選50強高校的數量等。相對而言,中部高職院校的優勢主要有在校生數、學生競賽、專職教師數、建筑面積等方面,整體表現也好于西部和東北地區。西部高職院校的優勢為占地面積,明顯弱勢的指標是國家級教學團隊、杰出人才、精品課程和科研項目等方面,歸根結底是人才問題。東北高職院校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示范校或骨干校、杰出人才、國家級教學團隊、“雙師型”教師比等方面;明顯的弱勢是實訓基地、科研項目、CSCD論文、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技術交易到款額等方面,且校均在校生數、專職教師數、建筑面積、占地面積等指標也是四個區域中最小的,這意味著東北地區高職院校的規模是普遍偏小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東北高職院校在校均杰出人才、“雙師型”教師比、國家級教學團隊方面都明顯比中西部高職院校有優勢,而在科研和服務地方發展等方面的表現卻又是四個區域中最差的,形成了一個明顯悖論。因此,東北區域高職院校如何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該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二)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的比較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的覆蓋范圍,在不同情景中有時會有一些差異。本文綜合百度百科中的相關介紹,采用如下統計標準:長三角城市群范圍包括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臺州、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個城市;珠三角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京津冀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滄州、保定、秦皇島、廊坊、承德、張家口、邢臺、邯鄲等10個地市;成渝經濟區包括四川省15個市和重慶市31個區縣,四川省15個市包括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宜賓、達州和廣安;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云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按這樣的口徑統計,發現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的高職院校數量分別為194、72、107和106所。
圖2顯示,長三角地區高職院校在技術交易到款額、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公益性培訓服務、發明專利、理工類論文、學生競賽、骨干專業、實訓基地等方面有明顯優勢,長三角高職院校較弱勢的指標是國家級教學團隊;珠三角高校的優勢是在校生數、專職教師數、圖書總數、儀器設備總值、占地面積、建筑面積、科研項目、教學成果獎、精品課程等方面,其弱勢指標主要是生均儀器、生均圖書和教師教學競賽方面;京津冀高校的優勢是生均儀器、生均圖書、國家級教學團隊、教師教學競賽、入選雙高校和示范校的高校數量方面,相對較為弱勢的指標是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在校生數、教學成果獎、精品課程、CSSCI論文、CSCD論文、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入選50強高校等;成渝地區整體弱于其他三個地區,其中弱勢明顯的是儀器設備總值、實訓基地、杰出人才、雙師型教師比、國家級教學團隊、骨干專業、教學成果獎、精品課程、科研項目。
(三)31個省區市的比較
從高職院校的數量看,大致可以將全國31個省區市(未包括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區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是高職院校數量居于全國前三位,數量在85所及以上的地區,分別是江蘇(89所,未包括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廣東(89所)和河南(85所);第二梯隊是高職院校數量在60~80所之間的地區,包括山東(78所)、四川(75所)、安徽(74所)、湖南(72所)、河北(61所)、江西(60所)和湖北(60所);第三梯隊是高職院校數量在25~50所之間的地區,包括福建(50所)、云南(49所)、山西(49所)、遼寧(49所)、浙江(48所)、貴州(43所)、黑龍江(42所)、廣西(42所)、重慶(40所)、陜西(40所)、內蒙古(36所)、新疆(35所)、甘肅(27所)、天津(26所)、上海(25所)、吉林(25所)和北京(25所);第四梯隊是高職院校數量較少的地區,包括海南(13所)、寧夏(11所)、青海(8所)、西藏(3所)。
從省域高職院校的發展質量看,最強的是浙江、江蘇、山東三省。由表2可見,在28個二級指標中,浙江的優強、較強、中強、較弱、弱勢指標分別是21、3、2、2、0個,江蘇是15、9、3、1、0個,山東是10、13、3、2、0個,這3個省也是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均沒有弱勢指標的省域。除了這3個省外,較強的省份則主要有北京、廣東、天津、重慶、陜西、湖南、湖北和河南,這些省市一般都既有優強指標,也有弱勢指標,弱勢指標較多的省份主要是西藏、云南、寧夏、新疆、貴州、內蒙古、青海、吉林、山西、上海。除上海外,都屬于中西部或東北地區。
通過表2,我們可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發展強弱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但如果要對每個省市自治區的發展強弱和特征差異作出精準的判斷,則需要對數據進行更詳細的展開分析。考慮到篇幅限制,下面僅選擇浙江省作一個示例進行分析。
由圖3可以看出,浙江省在生產性實訓基地、杰出人才、“雙師型”教師比、骨干專業、精品課程、CSSCI論文、公益性培訓服務、雙高校、50強院校等方面都表現杰出;在占地面積、生均儀器設備、生均圖書、專職教師數等方面則表現一般。浙江省是全國高職教育發展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但也仍有其薄弱環節,即基礎設施和專職教師數配備方面投入不足。筆者認為,這既和該省作為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稱,也將和未來全省人民的需求和期待產生較大差距。建議浙江省依靠其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舍得在高等教育上下大決心、出大手筆、花大投入,繼續加快高職教育的發展,以便更好地完成國家賦予的“擴招、培訓”任務,力爭推動浙江省在“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按照上述分析框架,綜合表2和各省雷達圖給出的信息,我們可以判斷出任何一個省區市的整體以及任何一個指標的強弱,從而識別該地區的發展特征及差異、主要的優勢和不足,繼而進一步探討該地區的發展之策。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全國1 429所高職高專院校2018—2019年的發展狀態“點”數據,綜合使用了大學評價中常用的指標體系構建法和官網分析、數據庫數據檢索和人工查閱等多種數據采集方法,以及數據分析和展示過程中的雷達圖法、優劣勢指標統計法等多種方法,考察了各地區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征及差異,得到如下研究結論:
第一,東部高職院校的各項指標明顯占優;中、西部高職院校之間互有優勢,相互間差距不大;西部高職院校的主要弱勢是在杰出人才、國家級教學團隊、精品課程、科研項目等方面,當然,歸根結底是人才問題,以后應該在培養、引進和留住人才方面加大力度;東北高校的弱勢主要在于基礎設施和科研方面,以后應該注意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和加強科研工作。
第二,長三角地區高職院校在發明專利、CSCD論文、公益性培訓項目、技術交易到款額、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骨干專業、學生競賽等方面有較大優勢,科研表現突出;珠三角地區高職院校在校均建筑面積、占地面積、在校生數、教師數、精品課程、教學成果獎等方面有較大優勢;京津冀地區高職院校在國家級教學團隊、教師教學競賽、生均儀器、入選雙高校數量比例等方面有較大優勢。成渝地區整體弱于上述三個地區。
第三,從省域視角分析,按高職院校數量多少排列,發現江蘇、廣東、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湖南等省的高職院校數量較多,都在70所以上;數量較少的是海南、寧夏、青海和西藏,分別只有13所、11所、8所和3所。從校均指標看,發現發展質量最好的是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其次是北京、天津、重慶、陜西、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區市。余下地區的高職教育,或數量不多,或質量一般,整體看都還比較弱勢。當然,從具體指標看,各省各有不同,優強省也有薄弱環節,弱勢省也有表現良好的指標。
此外,本研究還有一個發現值得注意,即東北高校的杰出人才擁有量較好,明顯好于中西部地區,但在科研和服務發展方面的表現卻不如人意,反而明顯落后于中西部,這就形成了一個顯明反差,因此建議應抓緊解決如何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等問題。
總之,根據以上實證研究結論,筆者提出,我國各地區高職教育發展中,各地區的特征及差異明顯,發展不平衡和發展不充分同時存在,因此,對于高職教育的發展,可以更多地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和措施,如可以多出臺一些類似“整省推進策略”和“職業教育高地建設”的地方性文件,盡量避免一刀切。2020年以來,教育部在繼部省共建山東職業教育高地后,又推動了技能甘肅、江西創新高地建設,后續還可能會啟動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浙江的溫州、臺州,以及成都、深圳、廈門等地的職業教育高地建設。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有益的和戰略性的創新嘗試。
參考文獻:
[1]馬陸亭.區域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新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8(8):107-108.
[2]周建松.以創新性研究引領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20(4):6-10.
[3]蘇穎宏,羅薇薇,蔡經漢.區域高職教育競爭力評價[J].教育評論,2018(2):49-54.
[4]國家統計局.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EB/OL]. [2020-06-13].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
(責任編輯:劉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