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剛 沈悅 李鑒奇 馬雨薇
摘要:本文主要以長征精神傳承為基點加強高職院校學生信仰教育研究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長征精神的內涵,其次介紹長征精神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意義,最后從通過思政課教學,培育長征精神、借助校園活動載體,宣傳及內化長征精神、堅持理論服務實際,實現路徑推陳出新、堅持理論服務實際,實現路徑推陳出新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把長征精神傳承到高職院校學生信仰教育中的措施,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長征精神;高職院校;信仰教育
引言:對大學生開展信仰教育活動產生重要的意義,核心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核心價值教育的任務是大學生教育的必然傾向。重走兩次長征路的羅范懿老師也在其撰寫的《人的價值學》一書中較為明顯地指出是基于弘揚長征精神,表達了對近年來社會上某些物質利益至上的“拜物教”和“拜金主義者”的不正之風的看法,同時闡釋出人的價值等于人生價值加上物生價值,讓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的本質屬性以及奉獻的意義和發揚長征精神的價值所在。充分說明人生價值等于人的價值減去物生價值,就是一個人最高境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如何讓高職學生把目標注意力專注于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那么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新時期下每一所高校都應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全方位進行黨組織教育戰略落實。長征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顯著媒介,高等教育的巨大任務便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一些學生表現出信仰迷茫的困惑,相關問題與不良現象嚴格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和實踐。怎樣利用長征精神傳承完成學生信仰教育,值得相關人員重點分析,具體如下。
一、長征精神的內涵
我們知道長征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中國革命的勝利,進行長距離長征方針轉移,即便在長征期間到處是艱險,即自然環境惡劣、敵人圍殲計劃危急,可紅軍隊伍依舊前行,依托共產主義的信仰獲取勝利;第二個層面是百折不撓的革命主義精神,長征基于惡劣的環境中前行,漫長的長征道路上存在著諸多的險阻。紅軍戰士飽含革命主義精神,對全部的困難進行解除。并且對于生和死的較量,紅軍戰士憑借革命主義信仰風險自身的生命【1】;第三個層面是全面服務于人民的精神,時刻關聯群眾,作為長征可獲取成功的前提保障,紅軍一直將人民的綜合利益視作前提,充分愛護群眾。紅軍戰士遵守紀律,切合實際的處理群眾難題,辦好事與辦實事。貫徹全面給人民服務的理念,創造出龍思泉的動人故事,受到當地人們的尊重與愛戴,長征路途中,群眾按照多樣化方式對紅軍作戰過程進行支持,創造紅軍獲取勝利的傳奇;第四個層面是隊伍合作的精神,長征過程中,戰士和戰士之間關愛有加,在危難之際將希望留給共同作戰的朋友,存有干糧的感人故事與殺戰馬的感人故事,此種隊伍合作精神,促使紅軍發展為堅不可摧的有機結合體,戰斗力不斷增強,逐步獲取革命勝利【2】。
二、長征精神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的毅力
針對當代青年人的成長與發展,尤其是針對于當代高職院校的學生,高校應用長征精神培養學生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部分學生尚未完成高中階段的全部學業,或者部分學生在家庭環境不良影響下,沒有深入的明確教育價值,那么一些高職學生就會缺乏學習及其他方面的毅力、耐性、韌性,因此要借助長征精神,樹立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毅力。
2、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
大學生作為國家日益發展的重要力量,還是民族壯大的希望,國家的創新需求高能力人才作為支撐,高校承擔人才培養的責任。部分學生表現出集體精神與奉獻精神匱乏的傾向,究其原因是學生尚未發揮自身社會職能,過多的強調利益獲取【3】。在信仰教育中引進長征精神,可豐富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繼而依托長征精神加快學生成才。
3、有利于滿足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高校是人才發展的重要場所,各個高校都應肩負文明建設的職責,處于網絡時代中,學生和諸多的信息接觸,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學生被不良信息所影響。學生在思想觀念發展的黃金階段,需要對學生加以正確思想的滲透,可堅定學生信念,自主和不良思想進行抵抗。引進長征精神,凸顯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內涵,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條件。在校園建設與長征精神結合期間,樹立學生正確的道德意識,推動精神文明有效建設。
4、長征精神契合了大學生信仰教育
對于紅軍受到國民黨封鎖方案的壓迫情況下,依托長征的途徑進行命運改寫,長征實踐中,紅軍缺少糧食支持與衣物支撐,堅持進行過草地、爬雪山,突破封鎖的制約,打造長征奇跡。可以說長征精神承載著紅軍吃苦耐勞的精神,飽含感染力與影響力【4】,深刻的影響青少年。“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的勝利。”,在信仰教育中納入長征精神,引導學生攻克錯誤思想,促使學生形成奮斗的品質。基于此,新時期下要及時借助長征精神培養學生,確保信仰教育有效落實。
三、把長征精神傳承到高職院校學生信仰教育中的措施分析
1、通過思政課教學,培育長征精神
長征是國家發展的奇跡,還是世界范圍內發展的一個奇跡,高職院校教師要號召學生參與長征精神主題分析,啟迪學生思維,這樣在學生面臨挑戰和困境的情況下,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因此高職院校要在思政課教學中滲透長征精神,生動的開展教學活動,便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2、借助校園活動載體,宣傳及內化長征精神
首先創設學生活動社團,對長征精神進行挖掘。高職院校要設置長征歷史分析活動,通過課余時間以及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觀和歷史發展相關的地區,挖掘文化韻味,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處于良好的氣氛中受到精神洗禮。其次進行文化活動,實現長征精神的推廣,校園文化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把課外活動當作途徑,把校園當作實施空間,依托活動載體進行長征精神滲透,完成長征精神傳遞【5】。通過校園廣播與板報等場所,大力宣傳長征精神。最后是借助網絡形式資源,內化長征精神。因為網絡充斥著人們的學習與生活,高職院校中的食堂和宿舍等多個角落都存在著網絡的身影,所以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長征精神宣傳,按照網頁與專題的形式大力宣傳長征事跡,潛移默化的完成長征精神傳遞。
3、堅持理論服務實際,實現路徑推陳出新
首先依托文化活動,進行信仰學習資源準備。長征精神發展為學生信仰教育的有利資源,把文化視作媒介,應關注長征精神和校園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密切關聯。高校內部團委應承擔文化活動的職責,組織學生加入信仰教育,依托豐富化形式的媒介貫徹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并且團總支與黨支部,開展信仰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活動,完成長征精神的持續化傳遞。同時注重長效機制的構建,校園文化要包含新穎的形式,還要包含長久方案,統籌進行文化建設,圍繞學生成長特征逐步納入文化活動,可依托精神宣傳活動,講好故事、朗誦詩詞與歌唱長征歌曲,學生層次化的進行文化實踐,內化馬克思主義信仰。
其次利用新媒體,活躍信仰教育氣氛。網絡技術的產生革新新興媒體,學生發展為接受最為迅速的群體。新興媒介是高校思想政治的主要陣地,應充分分析新陣地的特征,構建正能量化的場地,完成信仰教育氣氛的營造。依托新媒體推廣,強化革命教育,樹立學生民族自豪感【6】。高職院校要關聯媒介的熱點,依托媒體平臺進行長征精神宣傳,包含全民朗讀與K歌,有效的進行愛國主義氣氛營造。最后借助虛擬化現實技術,創設信仰教育實驗室。針對VR虛擬化技術而言,現階段廣泛的存在于各所院校中,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也要形成實驗室的氣氛,一方面開展科學計算活動,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內化長征精神。通過虛擬化現實技術進行歷史感悟,依托真實化的場景進行氣氛熏染,強化學生對長征知識的感知,凸顯長征精神的影響力。不只是減少學生實地考察的成本,還可科學的完成歷史還原操作【7】,賦予游戲過程更多的趣味性,科學的進行傳統文化傳承,革新思政教育的體系。
4、創建良好的環境,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高職院校在長征精神傳遞期間,要想強化信仰教育質量,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成長環境。在院校內部構建校園文化,不只是要引導學生閱讀紅色報刊,組織學生觀看紅色作品。還應該邀請老革命先生進行報告演講,或者播放革命視頻,思政課程教師鼓勵學生發表心中體會,巧妙的把學生觀看的內容轉變為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8】,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成效,增強高職院校信仰教育的綜合效果。
結束語
國家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重點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要自主承擔社會職責,基于網絡社會,學生可擁有著堅定的信仰,通過長征精神可更好的把信仰教育落實。每一所高職院校都應借助長征精神豐富信仰教育內容,完善信仰教育體系,通過校園活動與媒體的力量推廣長征精神,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由此堅守學生理想信念,發展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丁一桓. 以紅色基因傳承教育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J]. 信陽農林學院學報, 2019, 029(003):P.111-113.
[2] 金霄. 高職院校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探究與實踐[J]. 南國博覽, 2019(9).
[3] 林曉. 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教育對策——以某高校為例[J]. 林區教學, 2020(8):11-14.
[4] 鄧東波. "四個自信"視閾下高職大學生信仰教育研究——評《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概論》[J]. 新聞愛好者, 2019, 494(02):111.
[5] 王曉波. 長征精神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價值研究[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9, 21(01):9-13.
[6] 宋洪興. 文化自信視域下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價值觀自信教育研究[J]. 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 2019(1):0179-0180.
[7] 郭羅娜. 新時代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 黑龍江大學, 2019.
[8] 羅范懿. 信仰是怎樣鑄成的 [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