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香港都市文學發生的路徑

2021-09-10 04:57:11何嘉欣
粵海風 2021年4期

何嘉欣

摘要:現今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變化,表明我國文學的內部自我演變正成為事實。不同的區域因其不同的發展程度與地域特色,生產出不同的文學作品,它們之間的對話不斷豐富生成中國現代文學的面貌,并預示其發展趨勢。以都市文化孕育出的香港都市文學為參照,能夠清楚了解嶺南地區文學所透露的地方趣味及思維特點如何異于京滬主流,形成地方特色。都市發展的逐漸成熟,使香港都市文學的書寫也隨之不再僅僅止步在臨摹都市外貌上,而是開始融入都市,捕捉它真實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對其帶來的變化有著除金錢、欲望以外的種種思考。當下嶺南都市文學的發生,體現出中國文學走向現代的多面性與可能性,其獨特性的表征與生成路徑,理應是我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都市文學 香港文學 嶺南文學

放眼全國,中國的都市化進程已過數十年,但有關都市的書寫卻始終呈現出薄弱的狀態。一直以來,中國文學以鄉村文學為主流,典范性作家諸如魯迅、沈從文、莫言,都更為擅長處理鄉村的經驗,甚少有關都市的書寫。北、上、廣、深等多個大都市的文學作品,更多是零星的、貌合神離的都市文學,這使我國真正意義上成規模、成體系的當代都市文學是否存在的答案顯得模糊。都市場景如何得到更多書寫,都市文學的寫作如何掙脫鄉村文學的寫作傳統,走進我們當下的都市生活情境中,是討論都市文學時首先需要解答的問題。

把目光聚焦到南方,都市文學相關的問題顯得更為具體與突出。嶺南地區的都市文學書寫,正面臨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個是都市文學該怎么寫,第二個是嶺南的都市文學該怎么寫。嶺南地區于21世紀以來所產生的都市文學,不僅都市氣息如其他地區的都市文學般欠奉、甚至嶺南特質亦有所缺失。提到北京或上海,我們會想到老舍、張愛玲、王安憶,那么,嶺南地區或當中的各個城市是否也能夠擁有其獨有的文學地理標志?令人惋惜的是,嶺南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仿佛直至現在依然無法得到與經濟體量相當的位置。言及嶺南文學該如何建構出自己的特色、擺脫完全主流化寫作的傾向,就要認識什么是“嶺南文學”、什么是“嶺南”。陳智德在探討香港文學時曾提到認識“香港”的方法,或許這亦可引為認識“嶺南”的方法。他引用馬博良(即馬,朗)在《八十年代香港現代詩特輯》的序言道:“當香港此一地理‘空間的、物質的、感官的、精神的、文化的諸般色相,融化成‘地方感而蘊藏在于作品之中,‘香港文學就油然而生,無論這些作品的創制者長居香港還是飄零遠方。這就是馬朗所努力解說的,由‘歸屬感顯現出來的‘香港的地域性的特質。”[1] 嶺南地區的各個城市在現代化日漸迅速的進程中,其文藝產出有否又能否通過其物質的、感官的、精神的、文化的諸般色相,孕育出其地方感,以與北京、上海并肩齊名,是探討嶺南地區都市文學如何建構出自身特色時,無法忽視的問題。

一、嶺南視野中的文學與都市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往前邁進。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與文化亦做出相應轉型,為城市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與生活體驗。正如秘魯現代詩人巴列霍所說,現代生活所提供的物質,必須被精神所汲取,再轉化為一種新感性。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現實與文化語境急驟變化,直接帶來了文學觀念、創作以及審美風尚的嬗變。于是,有別于傳統的都市文學便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以現代都市為場景,書寫都市生活、刻畫都市人物形象的都市文學,集中出現于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等一批國內最早發展的城市中。其發生無疑是文學對中國現代都市文化的轉型、生成與建構的一種強烈反映。2005年,白燁在論述20世紀90年代都市文學的發展時提出,“一個上海,一個北京,一個廣東”應當為當下中國都市文學的三個重鎮。[2] 論述將我國南部都市文學發生的范圍限于廣東地區,但討論廣東都市文學的發展,理應深入探究其文化土壤,亦即嶺南文化。嶺南地區具有極強的凝聚力,都市文學的發生離不開這一地域中各個城市之間的文化牽扯與羈絆。將廣東都市文學的討論范圍拓寬至整個嶺南地區,無疑更有利于分析與其整體面貌相關的問題。

嶺南,即五嶺[3] 之南,其涵蓋范圍包括廣東、廣西東部、福建省西南部、香港、澳門。受交通、氣候條件的限制,古代嶺南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流并不順利通暢,嶺南文化由此逐漸形成別于中原的獨特性。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使古代中原文化對嶺南文化不自覺地產生出不理解,于是嶺南文化的獨特性反而成為了“南蠻”的標志。一如程美寶所言,“雖然古往今來不少廣東文化的研究者總喜歡強調嶺南地區‘人文薈萃‘文風鼎盛,但在其他省份的人們的心目中,廣東素來被認為是學術文化落后之地”。[4] 直到改革開放時期,嶺南因地緣優勢和特殊政策而得到發展,經濟發展帶來的思想解放致使嶺南人再一次把握推進嶺南文化發展的機遇。但經濟飛躍的光芒卻牢牢掩蓋學術文化的面貌,嶺南的文藝創作與研究因其帶有通俗及商業氣息被詬病。可以說,新的抑或是傳統的嶺南文化都仍然難以得到應有的理解與重視。

嶺南地區的商賈活動自古以來都格外興盛,嶺南人的思維受商業邏輯影響變得務實、靈活、多元而包容,令他們更容易接受和建設新的文化。20世紀40年代開始,嶺南的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特大城市建設亦日趨成熟,推動都市文化發展。嶺南地區的作家便嘗試在鄉土文學的主流中另辟蹊徑,從身處的城市取材,嘗試涉獵都市書寫。到20世紀90年代,都市文學的發展漸趨明朗,以張欣的都市書寫為首,各種嶺南都市文學作品都開始探索如何呈現都市中人與物、人與人、人與都市之間的復雜關系,實現都市文學由純粹的批判往人文關懷轉向。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嶺南地區的都市本身與都市書寫的長時間發展,使都市文學在嶺南擁有牢厚的根基,其發展也因高速的現代化發展而顯得較有優勢。如若嶺南地區文學中會有一種文類成為其標志,并使其能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一重要席位,都市文學無疑是最為突出的。都市文學的產出及相關批評理論的提出,亦將會是嶺南能在文藝界突圍的出路之一。

環視嶺南地區各城市的文學發展,香港的文學無疑最為引人矚目,甚至使人容易忽略其形成及發展與嶺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事實上香港位屬嶺南地區,深受廣府、潮汕、客家等三大主要文化影響,省港文化一體的想象更在民國時期便曾達至巔峰。抗戰開始后,廣東的文人一度集港,亦為香港文化建構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不少學者都曾感到“香港作為文化空間,無論是自覺的或是不自覺的,往往被塑造成中國內地的延伸”。[5] 雖然這一說法有所偏頗,但側面反映出香港作為嶺南文化覆蓋的空間,文化的血脈未曾斷裂,文學亦與嶺南文學一脈相承。不同的是,香港在原有傳統文化,特別是嶺南地域文化、以京滬穗為中心的當代國族文化基礎上,與殖民英語文化及“二戰”后進口的跨國文化交雜,變易出自己的特色。作為最早受到現代化與西方文化沖擊的嶺南城市,香港呈現出殊于嶺南其他城市的文化面貌,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蓬勃,甚至使其一度占領整個嶺南地區文學發展的領頭位置,并逐漸成為文化生產的中心。曾經頗長一段時間,香港流行曲、電影、電視劇雄霸鄰近地區。直至近年,廣州及珠三角經濟力量隨改革開放浪頭而起,嶺南各地區,如廣州、深圳、潮州等城市的本地文化漸露鋒芒,香港文化才難以再占據唯一的地位,嶺南文化得以逐漸恢復到兩個甚至多個中心的局面。[6]

葉輝曾經借助一位作家的講法——“廣州文化和香港文化,相對于北方大陸文化,有著島文化的傾向”——提出自己的理念:“島文化……當然不單是語言問題或地理問題,而是一種語言與文化(詞與物的互證與互補)、語言與思維(命名所意味的概念和價值)的綜合關系,而且往往在地圖上向標準語中心折射反饋。”[7] 連系“香港”與“華南地區”,從而尋找“香港”文化位置,是葉輝論述其中一個探討方向。那么聯系“嶺南地區”與“香港”,同樣能夠成為尋找“嶺南地區”文化位置的一個路徑。因此,梳理香港都市文學發生的路徑與表征,將會是探討嶺南地區日后都市文學發展可能最好的參照物。

二、都市文學中的香港寫生

嶺南地區一直不乏都市文學的討論,曾獲都市文學雙年展一等獎的作者周李立,便曾在《廣州文藝》舉辦的都市文學座談會中提到:“現在的城市文學讀起來都差不多,大家生活的城市幾乎沒有什么差別,所以我在思考如何在我的小說里注入特色。”[8] 可見,部分作者即便已經擁有一定的都市文學創作經驗,也未必能確實把握如何書寫一座都市獨有的特色。就香港都市文學作品所表現的特點而言,探尋特色都市文學的建構路徑,基本可從三個方面開展:第一是特定都市的外在面貌描寫;第二是對市民心態的捕捉及其內在故事的塑造;第三則是文學與其所書寫的都市之間所形成的相互聯系。

都市文學的發展基礎是都市的發展。與過往農村截然不同的外在形象,是都市予人最直觀的特色所在。所以,都市文學作品要塑造一個都市的地方特色,外在面貌的描繪變得至關重要。香港文學中有關都市面貌的描寫早見于1930年代,這與1935年啟用的舊匯豐銀行大廈不無關系。新的高層建筑物改變了都市的面貌,預示了以摩天樓作為城市標志的香港未來,亦為香港文化注入新的內涵。香港新詩運動主將歐外鷗,在當時便已通過其新詩作品描繪出帶有強烈香港氣息的都市面貌。歐外鷗的作品從未直接強調其描寫的對象,卻在無意間強調了香港與其他城市的不同點。包括《禮拜日》《大賽馬》《文明人的天職》等作品在內的組詩《香港的照相冊》(1939)都帶有明顯的香港標志。他的作品即便一如所有傳統鄉土文學作品般,將都市視為腐蝕人性、散發出惡臭的事物,卻發掘出香港特有的景觀及細膩的描寫,為讀者展現出香港作為都市文化空間特有的氣質與氛圍。因此,探討香港文學如何透過景觀描寫,展現其獨特的都市氣息,也許能夠在嶺南其他城市文學如何增添其特色的議題上帶來解答的思路。

20世紀40年代,文學界的如葉靈鳳、曹聚仁、宋淇、張愛玲、劉以鬯、馬博良,電影界的邵氏兄弟,通俗文化出版界的羅斌等人,陸續移居香港。無論他們是早已成熟的內地文人抑或是年幼便遷址香港、目睹香港高速發展的土生文人,都曾對香港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發出感嘆。都市中拔地而起的現代建筑與事物帶來的刺激,一一反映在他們的文藝作品當中。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與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都市景觀,成為創作者最先感受到都市沖擊。正如上海文學描寫的弄堂、北京文學中無處不在的胡同,香港文學中的都市景觀描寫,無疑給予了讀者最直觀、深刻的“香港”體會。

“都市景觀”作為現代性城市術語,不僅僅指向都市的建筑或風景。“景觀”(Landscape)一詞起源于古德語,本泛指鄉村土地的風景或景色。后來以卡爾·索爾(Carl Sauer)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地理學,擴充了“Landscape”的內涵,認為景觀與文化緊密相連,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9] 20世紀90年代,查爾斯·瓦爾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將景觀視為透視鏡。他認為通過景觀,當今城市得以展示;同時景觀又是一種載體,通過它,當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在描寫都市生活的文學中,我們往往見到顯示都市變化的標志:如交通工具、建筑物、人們聚會的公共空間等,這些標志既展現一座都市的外觀面貌,也同時解答一座都市的獨特景觀是基于什么而建造的。以美國的都市書寫為例,紐約的“地鐵”“中央公園”和“帝國大廈”反映其成熟的公共交通網絡建設、人們對綠植的需求以及作為美國心臟的氣勢;洛杉磯的“好萊塢”“公路”與“迪士尼”則反映其成熟的文娛工業建設、地廣人稀的車輛需求以及休閑的西部城市氣息。可見即便這些都市擁有共同的國族文化,標志性的景觀仍然折射出了不同城市相異的文化情感結構,為本應千篇一律的都市面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景觀”的概念因應社會、學科的發展而變化,其發展過程體現了人類因生存聚居和生產實踐而與土地建立起來的結構性關系。《對倒》(1972)中劉以鬯對海底隧道的描寫、羅貴祥的《地鐵和詩的行數》(1985)如實記錄了香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公共交通建設,書寫出香港作為大都會繁忙的一面;李碧華的《胭脂扣》(1984)以電車為線索串聯過去與現代的香港,探討愛情在都市發展中的變化;也斯的《剪紙》(1982)大量描寫傳統雜貨小店,在極現代的街道中尋覓城市的傳統記憶。這些作品中舊與新的建筑混合、交通工具的進化,都是香港街道的如實寫生,也是對香港社會中傳統與現代并置這一特色的書寫。社會中盤根錯節的舊有生活方式與現代價值觀念的交雜,是香港都市的文化內涵。這一內涵在都市文學的景觀描寫中表露無遺。景觀的形態源于社會價值、習俗和土地利用的交織作用,因而景觀不僅具有空間性,還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都市文學中的景觀描寫也就是一個都市的價值、習俗、內涵的直觀文字體現。

W·J·T米歇爾在《風景與權力》一書中將“Landscape”從名詞變為動詞,認為它不應僅僅被看成一個供觀看的物體或者供閱讀的文本,而是一個過程。社會和主體性身份則通過這個過程進行形塑。他指出“風景是以文化為媒介的自然景色。它既是再現的又是呈現的空間,既是能指又是所指,既是框架又是內涵,既是真實的地方又是擬境……”[10] 馬國明的散文《荃灣的童年》(1995)可說是最好的例證。該文以平白的文筆記錄個人成長、家族變化和社區的變遷,述及包括香粉廠、華南鐵工廠、搪瓷廠等多家舊式工廠。這些景觀描寫既是真實的存在,也是香港作為都市發展的一個基礎框架。馬國明強調筆下記述的是一個被遺忘的、在官方記錄以外的歷史,一個個具體的景觀書寫,是其對有關“我們的回憶已愈來愈單調了,香港的過去,如果不是不光榮的殖民地歷史,就是富豪白手興家的發跡史”。[11] 這樣的現況的對抗。舊式工廠在都市文學中既是香港都市面貌的再現也是呈現,既是歷史造成的表面風景,也是歷史構建的一個部分。馬國明描寫的荃灣景觀,已是有意識地利用景觀描寫去描繪香港社會的歷史文化內涵,建構屬于香港的都市面貌。而千禧年后面世的香港都市文學作品,描繪的空間一再被壓縮,其書寫的內涵也在壓縮的過程中得到濃縮。《金都茶餐廳》(2003)的場景壓縮在一家茶餐廳之中,卻書寫出香港的人生百態,表現出其華洋混雜的多元特性;《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2012)的場景被壓縮到一輛小巴的車廂中,卻將香港的快速節奏以及社會對未來的迷茫、焦慮情感濃縮于其中。唐樓客廳與電梯分別作為《最后晚餐》(2011)與《順風·送水》(2020)的唯一場景,自然地展現出香港都市的真實生活情景,前者反映“吃飯”這一活動對香港人的情感意義,后者則反映在如今的香港,只有樓宇電梯的空間才能讓習慣狹窄的香港人再次體會空間帶來的壓抑感。這些都市文學無一不是將人的情感與具有香港的事物進行有效地聯系,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同時,也將這些場景作為文化、歷史、情感的載體進行書寫,為普遍的都市情感披上香港獨有的外套。

三、文學與都市對話的方式

重新梳理傳統表現城市的文學方法,除了題材、場景不一樣外,其他方面都與傳統鄉土文學雷同。這就涉及上文提及的,有關都市文學建構的第二點,即對市民心態的捕捉及其內在故事的塑造。如果都市文學只有表面的景觀描寫,將無法真正有效地敘述一個真實的都市。田瑛曾坦言:“我也寫小說,但一直沒有進入城市,我拒絕了城市……作家所出生生長的地方具有地理上的分野,彼地的歷史風俗是他的一部分。城市與農村最大的不同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不同。我試圖進入城市,但是無法進入……我也很想寫城市,城市中發生了那么多的故事,但我無從下手,重新建立自己的經驗體系很難。”[12] 當代的都市文學,有不少作品難以深入到城市生活的本質,書寫流于表面,這與目前作家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的教育有關。相當一部分作家成長于農村,城市生活難以深入到他們的內心。而且我國傳統文學思維對城市的負面認識以及對鄉村文明的謳歌,也無形中束縛了作家們對城市的理解,阻礙了都市文學的寫作。不少作者將其描述的都市視為“他者”,從而進行批判,將都市文學需要解決的一切問題,歸咎于金錢與欲望中,而忽視更大的城市經驗,使都市文學創作更傾向將一切的答案前提性地定為嘗試如何逃離,而不是如何融入。都市生活的寫實面貌,也因此只能為批判與逃離服務。

“都市”在現今一些嶺南的都市文學作品中,是罪惡、陰暗、欲望等的化身。除了部分作者會略微夸張地描述城市的紙醉金迷外,更多作品都傾向于對都市提出否定或批判。周思明在論述區域都市文學時,概括了都市文學作家們眼里深圳所呈現出的分化形象。深圳在他們的筆下,一方面是以市中心為面向,是時尚潮流的樂土,表現出富庶、現代的氣質;另一方面作為對比的是城市不發達區域,不發達、拮據的生活與命運成為都市的敘事主體。[13] 這一類都市文學的主題基本包括對物質主義的描寫、對人性異化傾向的批判、對人類在都市生活中溝通隔閡的不解,以及對城鄉人口之間的對立狀態的抨擊。都市文學實質上理應不再僅僅將都市視為與鄉村所對立的陌生描繪對象,而應該更多地探討都市本身。但不少作品依然不自覺地流露出對現代化發展的不適與抗拒,使之缺失了都市文學最重要的核心——對都市人真實生活的關懷。

香港都市文學的發展,同樣經歷極力批判都市的時期。二戰后在港的左翼作家運用社會現實主義小說的技巧,狀寫資本主義殖民地社會的中國大眾經受的苦難,而右翼作家則為大眾創作“難民文學”[14],批判社會現實。出于對都市的不適應以及左翼思想的影響,南來文人諸如陳殘云之作《都會流行癥》《海濱散曲》(1941)與黃雨的《蕭頓球場的黃昏》(1948)、《給露宿者》(1948)、《上海街》(1949)等詩作,對香港每多負面描寫。即便成長于都市的作者舒巷城,其所著的《我的抒情詩》(1965)、《都市詩鈔》(1973),亦明顯是希望在香港繼承“城鄉對立”的傳統,批判都市物欲橫流的現象,抒發浪漫的田園夢想。此時期的香港都市文學與當下國內大部分的都市文學一樣,視高樓大廈為敵人,將都市生活視作苦難的體現,繼而進行不遺余力的批判。展現出現代都市下被異化、物化的人心,揭示了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性的變異。

在傳統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完整生活形態被完全展現在一塊小而固定的土地上,每個人在周圍人看來,都是完整的、公開的。我國傳統文學的主流敘事,因傳統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生活形式而需要對一個個完整的個體甚至群體進行對與錯的評價,并由此生成一個宏大的、完整的時代面貌,表達出其對各種事物的整體把握。但是在今天的現代大都市,人的處境和生存狀態都有或多或少被遮蔽的部分而不全面,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都是一個碎片,或者幾個碎片,甚至每種事物都不具有完整的形態。都市文學的寫作手法與形式,便因需要處理散落在都市個體生活中的情感與荒誕碎片而做出轉變。馬國明在《荃灣的童年》中有意標示的,不同于宏大歷史敘述的態度,以及香港都市文學創作對宏大敘述必然合理性的多番質疑,正是敏銳捕捉到生活形態、人物形象向多面化、碎片化發展后積極的回應。

受報上專欄和連載小說等書寫形式的篇幅影響,香港文學一直都擅于處理碎片化的故事與人物形象,同時努力以其語言風格避免宏大敘述,化解大部分的沉重主題。當中以三蘇連載于報刊的都市小說《經紀日記》最具有代表性,“三蘇對香港社會光怪陸離的描寫,繼承的不是茅盾《子夜》的寫實傳統,而是清末民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行文風格……王德威、周蕾諸位重讀晚清以來作品,提出被壓抑的現代性,應重讀晚清的世俗言情作品。在舉國文藝政治掛帥的年代,似乎反而是邊緣的香港保存了這一世俗文藝的傳統……”[15] 三蘇繼承晚清小說的寫作手法,對香港社會與經濟生活的現象進行“深度描述(thick description)”。由這些現象而產生的娛樂或譴責,需要以憤世嫉俗的第一人稱敘事者的視角,或是來自讀者本身對于某些約定俗成的關于正派或者誠實等的標準進行修正。需要讀者通過自身標準修正的各種“深度描述”現象帶來了黑色幽默,有效化解所謂“對”“錯”帶來的沖突矛盾。第一視角將故事線索與人物形象的塑造得以碎片化呈現,進一步回絕宏大敘事的完整描寫。過去的傳統文學書寫,以宏大敘事寫作將一切個體與微細景觀碾壓在時代與大社會的巨輪之下,也就將所有具體的個體感受籠罩在大時代、大社會的標準之下。都市發展帶來的碎片化瓦解了二元對立以及宏大敘事,當下的香港文藝產出繼承了《經紀日記》的書寫模式,并進一步發展,使我們愈發難以在其中找尋有關絕對錯誤或絕對正確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對各種荒誕的描繪,致使都市中存在的每一個具體事件都在脫離宏大敘事后,變得能夠理解。

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隱藏面以及愛恨情仇的書寫都是非常個體的微觀故事,背后蘊含著都市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內涵。這些故事不拘泥于“資本”“物質”等議題,而是致力于呈現出都市中“人”的各種面貌,而這些面貌通常會因人、因時、因地、因情況產生出不同的面向,難以做出籠統的概括。碎片式的故事與面貌,令有關“原因”與“影響”的探究成為香港都市文學敘述故事的主要線索。于生活在都市的人而言,他們需要的文學不是對整個都市社會制度的批判,而是如實反映。已然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需要探討的是都市生活中真正面對的、更具體的、形形色色的問題。1983年黃偉梁發表《城市人的面貌——香港電臺小說獎評判感言》,當中強調的就是都市中有血有肉的都市人該如何被闡述。文章提到的《片刻的故事》《卓與我》探討的是在都市愛情中擔任不同角色的人及其心理的軌跡活動;《在他倒下之后》《審判》講述在生死面前,基層人物的道德觀念被如何放置;《獨對長夜》《命運戰士》選取友情為角度,帶出學生群體在都市中面對人生抉擇的故事。[16] 這些故事無不是接受現代發展的事實、將都市與都市文化視為既定且無法改變的存在后,所述說的香港故事。這些故事呈現出都市人的真實面貌,而不再將都市的一切視為勢必要逃離或改變的“他者”。

香港與廣州等大城市的發展已有了相當的規模,都市的社會形態成為現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的既定環境條件。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正以他們一塊塊碎片式的生活體驗,拼湊出現代都市的面貌與生活形態。當文學的描寫不斷地濃縮至個人故事上,小格局書寫不失為一個更能集中討論人性的文學形態。對香港文學小格局的探討,可以以《最后晚餐》中提到的比喻排比作總括:《飛屋環游記》中飄走的兩個氣球對整個旅程毫無阻礙;關掉的床頭燈更是影響不了東方之珠的璀璨;人們不能沒有張國榮,不能沒有梅艷芳,但卻可以沒有你和我。這幾個巧妙的比喻讓都市與人的關系顯得意味深長,帶出人們在都市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受,也帶出過往鄉村文學中不曾遇見的問題。都市文學在今天,不應再只糾結于都市發展的對錯、對人性的侵蝕,而更應該敘述人們面對現代化時所呈現的新的生命形態與生存狀態,闡述新世紀的人類在社會急速發展過后的人生感受。

四、都市文學的生產與連系

都市更動了人們聚居生活的方式、改變了人際關系,也為人們帶來了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體會。都市作為文化空間,直接導致人們產生出具其特色的思維方式、基本信念、行為規范,催生出擁有該都市特色的都市文化。反過來,都市文化亦為人們帶來根本的、長遠的影響。文學作品生在都市,對都市有觀察、有敘述、有探討、有諷刺與批評,也有關懷。當都市文學有效描繪出獨特的都市景觀,且能夠深入到市民的真實生活與情感問題中時,都市文學作品就會自然地與其所書寫的都市之間形成深入的相互聯系。如上文述,每個都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景觀,面對的問題也視不同的都市而有所不同。因此,即便都市文學能夠容納不同的文化內容,亦會因地理氣候、人文習俗、思維習慣而生成獨屬于自己的都市文學面貌。換言之,當一部都市文學作品足夠成熟,當中表現的都市特色得到認受時,它便會成為其敘述的都市的一部分,成為其后都市文學作品敘述都市時所汲取的一種養分。

都市產生出都市文學,這一文學形式不會一直是單向臨摹。當都市文學形成一定的體系,便會反過來參與到都市文化建構當中。這首先表現在文學形式的改變上。都市具有極大的分散性與流動性,當中難有特定而長久不變的團體。媒介渠道的增長進一步加劇分散的狀況,每個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只能通過不同的媒介渠道與團體獲得不同的碎片化訊息。因此,都市文學的書寫形式與內容就需要為滿足不同的閱讀群體而擴容。數量眾多的溝通、傳達方式,衍生了多元的視野,引出不同的文學書寫。不同的文學書寫則使人們對文學產生不同于傳統的闡釋,早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香港文學初探》,便取一節以《研究香港文學應有的態度》為題,指出通俗文學和高雅文學,都是香港文學。框框雜文的快筆健筆,武俠、科幻、愛情小說的奇筆幻筆,兒童文學、流行曲歌詞、影視劇本、相聲腳本、有文采的社評政論,甚至寫得精警的廣告,都應納入香港文學之內。[17] 文藝與都市的關系是多元的,都市影響了觀賞文藝的方法,文藝便發展相應的方式描寫,進而改變了文藝與受眾的關系。這種多元令都市的文學敘述更易于潛藏到不同的作品當中,以至于我們每一次通過一首詩甚至一張明信片去看香港都市,都不能不自覺地感知都市風貌底下的歷史、故事,以及“再現”過程中的文化面貌。

在同一個都市不同渠道中產生的各種文學作品,敘述的是同一個對象都市。它們的內容囊括都市不同的面相,當這些碎片化的面相需要產生聯系,就會催生出不同作品間的互文,使都市熟悉的意象被各種文學作品共用。互文手法最基本的兩種類型是共存關系(甲文出現于乙文中)與派生關系(甲文在乙文中被重復和轉換)。蒂費納·薩莫瓦約在《互文性研究》中將互文手法進一步分為引用、戲擬、仿作、合并與粘貼。借此梳理香港文學的互文類型與意義,可以發現香港大量的“互文”資源,將或深刻、或隱喻的道理通過讀者熟悉的事物融入文學作品故事情節中,使其成為文學內容的一部分。回顧早年的香港都市文學,如方世玉、黃飛鴻、洪熙官等生活在南方都市或真實或虛構的龍虎武師,他們的故事構成了南方武林譜系,廣泛存在于小說、新詩、歌詞以及影視作品中,成為香港文學建構互文世界的最早幾個元素。這些故事的一再提起,令香港一度充滿“功夫”“愛國”“打斗”的氣息,成為香港的一個文化面相。可以說,每一個出現在香港都市文學作品中的意象都是都市面貌的一塊碎片,互文帶來的意象共用則如同交通網絡般建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香港”。因此,解析互文世界中的種種線索,有助于理解香港都市文學整體面貌,揭露出文學的“香港”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香港文學的創作主體一直傾向微觀的書寫,又與大眾文化緊密相連,所以香港文學在不同媒介載體中呈現的文化眾生都體現出非常具體,且貼近個人的情感與記憶。擁有不同背景的作者透過在不同渠道發表的不同文學形式,采用同一個意象,往往能夠進一步溝通香港互文世界的建構。家明,是亦舒筆下的家明,是張國榮塑造的家明,也是謝安琪唱出的家明;如花,是李碧華筆下的如花,是周星馳顛覆后的如花,也是周博賢填進歌詞中的如花;彌敦道,是葉輝和華蓋筆下承載情竇初開和回憶的彌敦道,是古惑仔電影里腥風血雨的彌敦道,也是千禧年前后在情歌中敘述年輕人愛情故事的彌敦道。這些意象產生于香港,帶著本來的內涵與象征隨著時代進步,成為香港人的共同想象。一直以來,香港文學或自覺、或不自覺地透過對這些意象的引用與派生,將個體生活經驗與自身無法言說的人生況味而傳遞,也有效地實現了都市文學對讀者過往生命經歷的喚起,如實記錄這座都市的歷史與面貌。

如同建筑講究“連系”(context)[18],一座都市的文學需要講究“景觀”因而講究“連系”,不能令人感覺突兀。以上海文學中出現的老房子為例,以之為空間的文字描寫,通常都充滿了日常市井生活中種種具體器物和風土人情,如香煙里的廣告花牌、剃頭店里的行話、郵票術語、流行服飾等,當一切描寫形成“連系”便能自然又精準地再現上海市民當時的生活原貌。大量的香港都市文學曾透過人們聚集在電視面前的情景描寫百態,致使千禧年后重新使用“歡樂今宵”這四個字,依然能引起大部分曾生活在香港的人們的共鳴,而無論老少與國籍,這種喚起正是建基于“連系”上。特定的意象能喚起人們對某些特定情景的回憶,能更有效溝通作者與讀者對這些特定情景的共同想象,這種書寫讓文本脫離了大而化之的籠統,摒除了概念先行的局限,令作品能夠有效融入自身都市及市民當中。如果一個地區的文學還無法摒除了概念先行的局限,執著主流的宏大敘事,仍然不有意識地建構起獨屬于自身的文學互文世界的話,都市本身的特色在文學作品中,則將無法避免地被主流淹沒。

文學形式的擴容與不同文學間的互文,構建出香港都市文學的特色。嶺南都市文學要再現嶺南都市市民的生活面貌,刻畫出真實的嶺南都市,就需要植根于嶺南的共同文化想象,建立起嶺南自身的文學圈。但現時在嶺南地區,都市文學都在專注于自身敘述的面貌碎片上,尚未有能夠有效互文的共同文學意象,難以建構出一個自給自足的文學資源圈。因此,嶺南的各個城市該如何發掘自身的歷史、景觀、風俗、共同意象,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嶺南都市文學互文世界,應當為當前嶺南文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結 語

都市的定義已然超越了物質層面的歸屬,上升至社會文化內涵與觀念層面。都市對人性自由的肯定,以及豐富多彩、快速流動的都市文化于年輕人而言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絕少會再選擇鄉村和傳統的鄉村社會生活,因此,中國未來與年輕人的風貌都將會體現在都市中。今天我們討論的都市文學,是大都市生活產生的文化與觀念對文學創作產生影響而應運而生的文類,是大都市環境下的人性探索。如若視都市為21世紀以來主要的文化空間,“后理論時代”[19] 的到來,無疑使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學這一互生的概念,成為新一輪文學研究中重要的課題,也成為如今生產新的中國文學理論時,應該關注的對象。嶺南都市群作為我國最先發展的都市群體,其衍生出的都市文學是我國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生的路徑、可能性及特質都值得我國文藝創作者及學者進行探索。

我國急速發展的都市,所展示的人性現象可能是陌生的,使文藝創作者略感不適。但隨著現代化進程在我國愈發深入,文藝創作者將會對都市產生出新的認識。都市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人的心態息息相關,在香港它經過了20世紀50年代左右翼的艱苦斗爭,六七十年代與現代主義的沖突交融,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成熟,走向多元化的蓬勃發展道路,形成香港當代文學。如今,香港的都市文學已不再站在城鄉對立的角度批判都市、眷戀自然,而是視都市為已發生的必然,身處其中嘗試去了解。香港都市文學帶著對人的關懷,既為市民潛藏的焦慮與妥協呼喊,也會回應市民在都市生活中所面對的現實問題。嶺南都市文學如今步入過往香港都市文學曾經遭遇的困境中,面對著各種沖突與交融。它要在我國各種文學中突圍并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就需要以香港都市文學發生的路徑為參照,在堅持主流的宏大敘事之余,關懷微觀的世界,融入都市中;也要通過景觀及意象的發掘,構建出特有的嶺南文學面貌。這不但可補充現代中文文學在這些文類和思潮上的多元回應,也有助更正過去文學研究在這方面的遺漏,為“后理論時代”的文學研究提供更好的方法。

每隔一段時期,廣州和香港都會被重新想象、重新表述。珠三角地區一直是一個有潛力的框架,過去它被稱為省港澳,后被稱為粵港澳、廣東地區、華南地區、嶺南地區。現在,建設大灣區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的重要戰略部署,嶺南因而再一次被表述、被置于矚目的位置。但在文學的層面,香港被認為已江郎才盡,新故事編不成章;廣州因保持低調而遭到忽視,甚至連“北上廣”的說法都開始受到質疑;深圳的文學更是有感被“拋棄”。嶺南地區中的各個城市,都在新一輪發展中思考如何在新時代書寫出令人振奮的新一章。可以預期,推動中國文藝發展的進程中,嶺南文化必將再次發揮其作用,而嶺南都市文學的生產與研究便是當中重要的一環。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中文系)

注釋:

[1] 陳國球著:《香港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80頁。

[2] 參閱楊宏海編:《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都市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71頁。

[3] 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大庾嶺、騎田嶺。

[4] 程美寶著:《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8年,第184頁。

[5] 陳國球著:《香港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66頁、第111-112頁。

[6] 陳冠中著:《我這一代香港人》,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28頁。

[7] 同[5]。

[8] 朱亞南:《倡導都市文學 辦有特色文學期刊——〈廣州文藝〉都市文學座談會發言專輯》,《廣州文藝》,2017年,第3期。

[9] 參閱周尚意 孔翔 朱竑:《文化地理學》周尚意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頁。

[10] [美] W.J.T.米歇爾編:《風景與權力》,楊麗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5頁。

[11] 陳智德著:《根著我城》,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88頁、第62頁。

[12] 同[8]。

[13] 周思明:《當代都市文學的多元呈現—以區域作家為例》,《南方論叢》,2015年,第5期。

[14] 在香港經歷二戰及內戰后的語境下,難民文學的思想大多右傾且情感偏激。當中以《半下流社會》及《春到調景嶺》為典型代表。此類文學大多將香港都市生活的苦難,凝聚為對內地政權的仇恨。主要透過對窮困生活、都市五光十色的墮落生活的誘惑等事物描寫,表達作者追求“自由”的信念。

[15] 也斯著:《城與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30頁。

[16] 黃維梁著:《香港文學初探》,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第239-242頁、第23頁。

[17] 同[16]。

[18] 同[11],即個別建筑物、四周街道和其他建筑物聯系,需要顧及路面行人的體驗,任何一棟的外形都不能自戀地突兀。

[19] “后理論時代”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在于,它打破了所謂“純文學理論”的神話,為文學理論發展演變為范圍更廣泛的文化理論鋪平了道路。文學研究也只有與文化研究形成互動和互補的態勢才有可能得到發展。換言之,與都市文化相輔相成的都市文學研究,無疑是“后理論時代”中最好的文學研究議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精品第一区|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欧美一区精品| 欧美久久网|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欧美97色| 91在线视频福利|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区网址|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欧美日本中文|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欧美精品在线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在线国产|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精品国产91爱| 91系列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久|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日本精品视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在线看AV天堂| 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99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亚洲综合片|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va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综合网久久|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日韩美毛片|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