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要:在課程改革的視野中再次審視游戲,發現游戲的內在精神與小學數學新課程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有著內在的契合。游戲不僅具有輔助教學手段的價值 ,還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教學觀念,在低段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為使數學游戲更具有實效性,可以從游戲的目的、構思、組織、運用四個方面錘煉。
關鍵詞:游戲? 目的? 構思? 組織? 運用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與興趣,對于學習者來說,只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他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教學中,游戲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在課堂上被運用。游戲的內在精神與新課程的“以人為本”有著內在的契合,游戲不僅具有輔助教學的價值,還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為使游戲具有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四點出發:
一、 運用游戲的目的要“明確”
一個游戲的開展,必須經過嚴密的安排、設置,有計劃地制定,才能充分發揮游戲教學的優點。設置方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要怎樣對它進行評價,要讓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等,都必須要有一個計劃,按照計劃來開展游戲教學。我們知道數學游戲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將教學重點、難點與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會思維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如“人民幣的認識”原先是三年級才出現的,而現在一年級學生學這內容,學生能接受嗎?我們該如何把握起點?要求學生掌握到何種程度?人民幣的知識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的體驗,紙上談兵根本不行。我就把生活搬到課堂中去,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利用手中的人民幣學具開展了——師生買賣游戲,學生“上崗”開玩具店,在小組內以自己的玩具進行買賣,小組長當售貨員,其他組員當顧客。老師也充當顧客,穿梭于各小組間,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小組解決問題。在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游戲中學生找錢、付錢,換錢都非常熟練;最后集體共同反饋購物情況。我讓孩子們在模擬的社會生活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從而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運用的廣泛,使學生平添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課堂的開放,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學生活,學生創造的方法遠遠超過了老師的預設,精彩隨機生成,孩子們對人民幣的認識非常深刻,嘗試了算錢、找錢。
二、 設計游戲時構思要“精致”
數學游戲的構思,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只為游戲而開展的游戲教學,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活動。我們設置一個游戲在課堂上實施,要先學習把握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根據教材內容來設置。但是,我們在課堂上也經常可以看到在游戲的設計和操作上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為游戲而游戲”、“毫無明確目的及意義的游戲”、這樣使我們的數學課堂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些實效。
曾聽過一位教師上“9的加減法”,在講完9的分合后,她開展了個開火車的游戲,老師講算式小朋友回答,回答正確的就可以跟火車頭走,小朋友一個接一個的完成了口算,結果火車越來越長,小朋友鬧得不可開交,在這節課上開火車的游戲拖沓冗長,教師在這節課中她是要強化9的加減法,可是在游戲過程中,少有同學在聽在算,這個目標沒有落到實處。數學課堂成了自由市場,純屬為游戲而游戲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這樣的數學游戲才會有助于學生的進步,所以構思的游戲要精致,到位。
三、 組織游戲時秩序要“嚴謹”
教學游戲設計好后,在操作中有時會出現“場面熱鬧混亂而無法控制”等。因此,教師要精心地設計,有效地調控游戲,科學把握游戲的實質內涵。游戲前要對學生落實游戲的準備、規則、要求、注意事項,讓孩子了解這個游戲,在孩子的心中有初步的印象。
如教學“認識物體”,動手操作的環節多,需要合理的安排,讓活動有序的開展。事先讓孩子們準備一個盒子裝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其目的是防止在游戲的時候物體亂掉,也便于管理學生上課亂碰學具。為了掌握物體的特征,讓學生玩猜猜游戲,請一個小朋友上來摸一摸袋子里的物體,把摸的感覺說給大家聽,并說出物體的特征,讓其他孩子來猜一猜是什么形狀的物體?師要指導孩子有序地說。接著小組活動: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小組之間比一比,安排最有序的小組可以獎勵。通過幾輪的游戲,孩子們對不同的物體的特征慢慢熟悉掌握,在游戲中獲得合作學習的快樂,同時課程目標也完成了。
對于一些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學內容,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淺顯有趣的游戲活動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再設計有一定難度的游戲活動,幫助他們突破難點。
四、 運用游戲的時機要“巧妙”
游戲的開展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靈活性就是指在教學中要注意適時,適度開展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要注意課堂氣氛和課堂節奏的調整和把握,要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與游戲之間的關系,要靈活處理和適當調整教學模式中的各個環節。
如教學“10的加減”時,我運用了一個謎語引入課題,“今天老師讓小朋友猜個謎語,兩個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累。迷底是什么?”生:“一雙手。”“對,今天我們就來學學一雙手的數學。”在講完新課后,“小朋友們聽得有些累了,我們一起來做個手指操吧。”“好”,“兩棵小樹十個杈,彎下一還剩九,兩棵小樹十個杈,彎下二還剩八——兩棵小樹十個杈,彎下九還剩一。”小朋友邊說邊掰著手指,此時的學生是在玩樂中學習,而且對10的加減有了更形象的記憶。
數學游戲以其雅趣的形式“玩樂”,以其豐富的內容“引人”,以其無窮的奧秘“迷人”,以其潛在的功能“育人”,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都證明游戲對于數學學習是有極大的價值,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把游戲用在刀刃上,用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S1期
[2]《用游戲提高數學教學的應用性》 袁金蓮
[3]《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游戲教學》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