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秀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因其對學生積極心理培養的特殊作用,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學生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六年級小學生,他們即將進入青春期,已經初步具有了青春期孩子的部分特征,此時,他們心理敏感,更容易因一點小事而產生沮喪、消極、自卑等心理,這就需要教師的關注和干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普及的當下,如何順利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這是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從班級管理中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進而探討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和有效的教育技巧。
關鍵詞:班級管理問題;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思想品質形成的先決條件,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對其進行智力開發的前提;是學生學會正確交往、合作成功的基礎;是增進學生情感體驗,學會關愛他人的必備條件。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通過心理學和教育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下文將從我的工作經歷具體闡述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想法和經驗。
一、班級學生的心理整體情況和原因分析
(一)班級情況
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更要注重觀察學生的行為,通過他們的行為發現每個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策略手段對其進行干預。
從我們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家長因為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而一般存在學習上問題的學生,家庭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種問題。有的孩子是單親家庭,有的孩子每天生活在父母的爭吵當中,有的孩子家長屬于殘障人士,還有很多家長因上班、生意繁忙而無暇顧及孩子,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照顧。而這些家庭的孩子們家庭觀念淡薄、自卑心理、叛逆心理嚴重、孩子對親情、同學之情的感知能力較差,同學關系,親子關系都差強人意。對此,我對不同孩子的情況做了干涉,并對自己的教育、管理過程做了深刻的反思,最終分析得出兒童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策略
(一)構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溝通機制
家校合作有效推進素質教育的途徑之一,我認為家校合作溝通需從以下兩個基本點做起:
1.主動溝通
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向家長了解學生居家表現的同時,也將學生在校狀況及時反饋給家長。通過教師與家長的雙向互動、溝通,明確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不斷引導學生的心態,從而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2.科學引導
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的TA理論中,明確指出,嬰兒還在不會說話時就能夠接受到父母的非口語信息,并整合入自己人格的部分。從中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家校合作溝通中,教師要對家長進行科學引導,讓家長了解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從而使家長學會以好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為此,學校利用家長會,有請心理方面的教育專家組織開展過對整個年級的家長的心理健康培訓。班級里也組織了親子活動,通過教師引導,家長在參與中,即和孩子增加了溝通,更加了解了孩子,緩解了親子關系,也可以增加和老師之間的交流,老師家長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讓雙方的教育更有效,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構建完善的網絡心理健康體系
傳統的教育理念比較陳舊,而當前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更新使得小學生形成了超前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沿用傳統教育觀念,則難以滿足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班里的學生基本都有一部手機,每天玩手機的時間都在一小時之上,這種現象是小學生的普遍現象。所有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網絡資源,進行線上輔導,這可以緩解學生面對面交談的焦慮,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疫情期間,所有人都居家學習、生活,這段時間學生有對疫情的焦慮,有來自家庭的矛盾,更有來自線上學習的不適應,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對此,教師就可以采用線上輔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疫情、了解防疫知識,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同時針對學生的家庭矛盾等個別問題,單獨對其進行線上輔導,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
三、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得效果分析
在多種方法的實施中,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了一些目之所及的效果。
(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下功夫,在學習方面也取得了收獲。曾經我眼里令我頭疼的“問題生”,不再像以前一樣每天不寫作業,上課做小動作、聽課不認真,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如今,大部分的任務都會跟上班級的腳步,有了學習的動力,成績也有所提升,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學生學會了正視自身問題
之前班級里出現矛盾,常常產生矛盾的雙方第一反應都認為是對方不對,不愿意承擔后果,現在慢慢學會了擔當,學會了正視和接納自己。以往怨恨家庭條件不如意的學生,也明白了家庭環境無法改變,不能將過錯歸結于家庭。班級的團體意識變強,現在同學之間很少產生矛盾沖突,變得更加融洽。
(三)學生學會了調節個人情緒
以往,一些學生不會調節情緒,而與同伴相處不友好、與父母發生爭吵、或大哭大鬧,一些孩子考試前異常焦慮,成績不好變得郁郁寡歡,更有因和父母發生較大的爭吵就有輕生的念頭。這樣的現象隨著孩子們學會了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方法,變得越來越少,他們有了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懂得了尋求幫助,同時,學會了自我暗示,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四、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關心學生的內心需求,充分調動家長的參與性,采取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在學科教學中趁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發揮評價的促進作用,更要構建良好的班級環境,強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只有多模式并舉,內外結合,才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黃麗翠.試析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J].考試周刊,2021(03):6-7.
[2]龍燕婷.淺談疫情下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小學教學參考,2020(36):79.
[3]李春敏.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0(A1):5-6.
義烏市廿三里第一小學 3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