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莎
摘要:童年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 如何增加和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南》指出,語言技能在使用中發展,讓兒童可以說,有機會這樣說,并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語言區正是孩子們使用語言的地方。 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語言學習目的和發展水平選擇有效的教材,讓孩子自由選擇內容、操作方式和活動伙伴,積極發展語言。 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材料放在語言領域,以便其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中班;語言區材料投放;探索
前言:
語言區域活動是指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根據兒童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通過提供書籍、圖片和環境等語言材料,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使兒童能夠自由地探索、觀察和玩耍。筆者對幼兒園的中班語言區材料投放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以下觀點,僅供參考。
一、意義
(一)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母語規則把聲音和意義聯系起來的能力。兒童正確發所有音的條件已經具備。“童年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尤其是口語。”該指南在語言一節中明確指出。語言發展與其他方面的發展有著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二)尊重兒童語言學習和發展的特點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語言技能是通過交流和應用發展起來的。《幼兒園教育準則》規定,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材料和日常要求應有助于發起和支持兒童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并激發或支持孩子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積極互動。幼兒的積極活動與開展這些活動的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兒童的語言是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發展起來的。同時,幼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成年人的作用是為其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和機會。
(三)符合全語言教育的理論
全語言教育理論認為,兒童的語言學習是整體性的、自然的。應該為兒童提供更多的機會,以多元和綜合的方式學習和發展他們的語言,從而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就必須要重視幼兒園中班語言區材料投放有效性的觀察與研究。
二、幼兒園中班語言區材料投放準備
(一)遵守投放原則
原則是指長期經驗的合理化現象。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教師們對語言場景進行了大量的實地研究,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堅持規劃和創造的原則。一是堅持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原則,從整體課程觀出發,提出“日常生活是一個課程”。二是,在班級各活動區的設立中,必須堅持適當運動原則。應合理劃分空間,以便于活動和移動,例如走廊或陽臺上的表演區域。三是因地制宜的原則。語言區是滿足孩子聽、說、讀、寫能力發展的區域,需要參與幼兒的活動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意志力,要進行適當的密切結合。
(二)制定良好的投放策略
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和研究是區域活動中心。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復雜。其重要性反映在缺乏適當的材料上,這影響到區域活動的適當開展。復雜性不僅表現在滿足兒童的利益上,而且還體現在確保幼兒獲得與教育目標相同的結果上。根據相關的指南要求,應該將重點放在研究主要問題方面,并根據兒童的年齡、興趣和需要,結合語言發展目標,從適宜性、層次性和探索性的角度,對材料有效性預測策略進行深入研究,以促進區域活動的定性發展。
三、語言區材料投放
(一)精心設計材料
教材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及根據這些特點界定活動的方式往往決定了兒童可能獲得何種學習經驗和發展。要堅持“目標在前,選擇在后”的原則,將語言目標放在前頭,提醒教師選擇或設置目標,并將合適、分級和探索三個要求逐一列出,使表格能夠幫助教師理清思路和可能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指導如何在材料中體現出來,以便使材料有助于實現教育目的。對“教材”的思考加強了教師對教材有效性的追求,在語言發展目標的指導下,教師精心選擇和設計的教材變得越來越恰當。教師素材的提出和審議的設計,為地區教材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隨時進行材料投放的調整
在區域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隨機巡邏區的方法,使用有針對性地確定重點并系統地觀察方法。通過采取個別和集體集中觀察的策略,分工合作,每個成員根據聽、說、讀、寫的角度選擇其中一個,每個小組的觀察活動都要當場觀察完成記錄評價小組分析討論分三個步驟,每個教師根據自己輸入的材料設定觀察焦點。例如,中班教師在“我愛祖國”的主題下設計了“六面圖”,目標是讓兩個孩子在六面屏幕上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依次找出四個要素:時間、地點、人和事件。剛開始進行時候,幼兒會很喜歡參與,會興高采烈的說,但有時一些題目過難就會影響了孩子敘述的順利進行。兒童可以從各種不同的地點進行選擇,從熟悉的幼兒園開始,為兒童提供獨立的選擇。通過教師修改調整后的教材,增加了層次性,更適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兒童參與。
(三)分級投放材料
有些教師在提供作業資料時沒有標明分級,也沒有根據兒童的特殊年齡、心理特點和個體差異來選擇教材。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有些書或材料放在一起根本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準則說明:“應尊重幼兒學習和發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并體現個性化教育”。例如,放置材料“排圖講述圖片”可通過多個層級提供。第一個層次講述的是四幅已被排序的圖片的故事,第二個層次是四個無序圖片序列。第三層,根據給定的第一幅和第四幅圖片,排列中間的兩幅,然后敘述。通過提供難度較大的教材,按淺入深,容易查找,使教材“細膩”,充分發揮教材活動的優勢,這樣的教師對孩子沒有同樣的能力針對性地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完成教學。為了滿足不同兒童發展水平的需要,應在不同層次為兒童提供不同的材料,從而在原有基礎上促進不同水平兒童的改善。
結語:
語言領域教材投放活動的有效性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其與教師能否有效地指導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教材和活動應采用不同指導方法,對不同發育水平、不同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兒童應采取不同引導策略。教師要有效的確定如何在教材到位后給予幼兒適當和有效的指導。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學習和實踐探索教學的及時性、指導的適當性和適當的指導策略,以確保教材和兒童之間的有效互動。
參考文獻:
[1]宋麗靜."幼兒園語言區域材料的投放與有效性初探."幼兒教學研究 .(2014):14.
[2]王淑慧.幼兒教育語言區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探究[J].進展:教學與科研,2019: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