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賢
摘要:初中化學是化學教學的前期啟蒙階段,如何有效滲透《化學課程標準》倡導的“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課程理念;怎樣做好科學精神的啟蒙,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敢于質疑的精神;如何培養學生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五化:教學課堂:有效策略
“五化”課堂教學(“五化”指:目標問題化、問題情景化、訓練即時化、知識網絡化、達標規范化。其中“目標問題化”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教學問題。目標問題化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快的進入探究狀態,并在問題探究與解決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方式。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亦有利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及教學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完成問題,產生成就感,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問題情景化是“五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在一個個情景下展開。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鼓勵學生去大膽質疑問難。通過創設情境,善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努力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課堂展示是“五化”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目標問題化和問題情景化設計是否高效的真實體現。有效的課堂展示是學生心靈感受心靈、智慧碰撞智慧、情感贏得情感的提升階段,具有生成性、不確定性,同時也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一個鍛煉的平臺,它是課堂中最精彩最關鍵的一環,因此,有效的課堂展示直接影響著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重視有效的課堂展示是一名成功化學教師的重要品質。
“五化”教學模式,最初一段時間常常發現課堂展示人數很少,猶如表演,形式不少,華而不實,無系統可講,無方法可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自主研討問題設計不合理。有些教師對學生認知現狀了解不到位;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到位;問題設計缺乏層次性、趣味性、可探討性。
(2)學生個性化展示的指導不到位。《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教師的觀念也已逐步放開,注意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授課的影響,教師往往不能客觀、深入地分析每一個學生,強調同一目標,規定同樣的模式,指導學生用同一種學習方式,最后得出同一的結論,不容許有任何的偏差和背離,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不能預設展示中學生會出現問題的狀況導致了學生展示有個性化。
(3)合作學習缺乏有效性。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課堂展示的質量,進而影響到課堂的最終教學效果為了改變此狀,課堂展示的有效性研究就成了急需。為此我們決定開展“初中化學課堂展示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目的在于把初中化學課堂展示當成一個動態、一個充滿生命靈感的個性活動來研究,讓每個學生都能作為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參與化學教學過程的始終,打破學生展示就是表演的現狀,提高效率,同時構建一種以指導學生“有效展示”為主線的化學教學機制,通過老師系統科學指導,讓學生學會整理,學會解題,學會表達,豐富積累所學知識,真正實現高效展示。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性展示缺失比比皆是,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展示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探討、歸納出具有普遍性結論的方法策略,把握以下幾方面:
(1)自主研討問題的設計要精準,緊扣《化學課程標準》把握好每一節課的三維目標,自主研討問題是一節課的導向。
(2)自主研討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使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例如講《中和反應》設計的問題:中和反應的定義-實質-怎樣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了-恰好反應了-加紫色的石蕊試液行嗎?講《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設計:變質的原因-怎樣證明變質你有幾種方法—怎樣證明是部分變質還是全部變質—怎樣證明變質并除去雜質等。
(3)自主研討問題中要有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例如講《質量守恒定律》讓學生分組探究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白磷燃燒、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三個實驗,分析歸納天平不平衡的原因及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講《氧氣》時讓學生做鐵絲燃燒探究水的作用并與硫燃燒是加水的目的相比較等,這樣學生會在輕松愉悅的研討學習中獲得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并且展示欲望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提升課堂展示的有效性。
(4)合作學習的問題要有價值。開放性問題和多解問題的解法常常多種多樣,答案并不統一,很能引起學生深入討論的興趣。同時,這樣的問題,學生個人的考慮往往不夠全面、不夠開闊、不夠深刻,靠個人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合作學習恰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充分解決問題的平臺。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觀點不斷碰撞,有爭議的問題會變的明晰,單一的思考會得到補充,片面的進步會被進一步完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合作交流的問題一定要有所選擇,切忌走了“合作”的形式,卻忽略了“學習”的實質。
通過對課堂展示的無效分析,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提出了有效展示的一些觀點和方法,以利于學生在課堂上能高效展示,提升教學效果,從而促進教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田良臣,劉電芝.教學策略:溝通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的中介橋梁[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4):98-102.
[2]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
[3]林崇德.中學生能力發展與培養[M],北京教育出版社.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