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茹姍
一、體驗式寫生活動內容的建構
1.依據幼兒經驗興趣,選擇寫生素材
體驗式寫生活動不以表現形的準確作為技法訓練主要目的,所以不要根據物象形的繁簡程度來選擇和組織內容。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生活中,游戲中感興趣的事物。教師從生活環境,,參加活動,情感表達三方面入手,進行了寫生課程的整合,將內容進行分類,大致為靜物,人物,風景,動物。
2.結合主題背景,選擇寫生內容
主題活動是幼兒有目的,有計劃開展的學習活動,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積累的經驗提升他們在寫生活動中的自主表達。主題活動的整體環境為寫生活動做了渲染。將寫生活動融合在主題活動中,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拓展兒童的認知和感受。如:開展“地鐵”微主題時,幼兒通過搭乘,觀察地鐵等活動,在體驗真實生活中積累高于生活的間接經驗,感受到地鐵的神秘快捷。在此經驗上進行創造寫生,形成生活記憶畫。
二、開放性寫生環境的創設
1.材料多元化,激發幼兒創作
在寫生活動前期,教師會提供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自主繪畫。但多元材料的使用和工具的運用也是至關重要的,這直接影響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各方面的培養。
2.場地多元化,擴展幼兒的創作空間
教室并不是幼兒進行寫生創作的唯一場地,為了給幼兒創設多元的繪畫空間,我們戶外增設了涂鴉墻,讓幼兒盡情的體驗自然發揮創造力。此外,我們還將寫生的場地延申到周邊社區。其次,我們也重視家園共育,利用假期周末,家長陪伴孩子背上畫架,進行寫生。
3.區角效益化,尊重幼兒的作品
在寫生區角創設時,教師會根據幼兒寫生的內容,投放名師名畫,繪本以及實物。如秋天時教師投放《一園青菜成了精》,孩子們通過一米菜園的實地觀察,再通過欣賞繪本中每種蔬菜的插圖,再寫生時創作的蔬菜們活靈活現,還有故事情節。將環境進行美化,讓幼兒感受美。如寫生區與水培區相結合,利用網格進行懸掛各種水培的綠植,不僅使環境得到美化,也提高了幼兒寫生的積極性,并進行跟蹤試寫生。
三、 “游戲化”指導策略生成
幼兒寫生時由于個性心理的發展,在認知水平,感知能力方面存在差異,造型表現具有多種特點。如符號性,夸張性,主觀處理表現性,裝飾性等。其次,幼兒由于畫不準形,寫生時將錯就錯,隨意描畫形象。再次,幼兒寫生的特點是局部觀察,從局部具體描畫,或依物象外形的起伏變化勾畫輪廓。在實施課題研究時,教師針對幼兒寫生特點,生成了指導策略,通過游戲式體驗促進幼兒核心經驗的建構。
1.重觀察
體驗式寫生的基礎是觀察。啟發幼兒觀察注意從大處到小處,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分析,以便做到心中有數。首先,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觀察,可以多角度感知寫生對象特征,對物體的質感,形態和性質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獲得生動的情感體驗。因此,寫生時教師積極創設條件,提供各種機會激發幼兒運用眼,口,手,鼻等各種感官參與到觀察中,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方式進行互動。
2.繪技巧
幼兒在表現復雜的自然形時總會無從下手,或者畫面細節過多但大形不準。對物體的外形不能完整的表現。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游戲化”的指導讓幼兒掌握概括和簡化的技能。例如:通過欣賞大師的作品《牛》,讓幼兒體驗到簡單的線條抓住物體的外形特征也能表現的惟妙惟肖。
3.識結構
寫生繪畫往往會要求幼兒基本畫準形象,那就要掌握物體的基本結構。一件物體各部分的比例,結構構成形體的基本特征。教師可選擇拼貼游戲讓幼兒了解物體的基本結構關系。例如:《靜物》寫生,活動前,教師準備一些瓶頸,瓶口,瓶身的基本幾何圖形,幼兒先觀察靜物后再擺一擺,將自己觀察到的瓶子的結構,位置和大小比例拼出來,再來進行寫生,最后孩子的作品基本能表現出瓶子的結構特點。
4.識空間
在寫生成組物時,由于物體的前后位置產生遮擋現象,幼兒往往容易忽視物體間的空間關系。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教師設計了《誰躲起來了》的游戲,讓幼兒掌握了“透明畫法”。如:在活動前,出示一些常見的物品,用寫生板遮掉一部分,幼兒已游戲競賽的形式進行補畫。區角中也提供一些被遮擋的畫面,讓幼兒進行補充被遮擋的部分。這樣幼兒在游戲中就會了解遮擋關系,明白看不見的部分會藏起來,在寫生表現時也會嘗試利用“透明畫法”。
5.增構圖
幼兒在寫生時受“自我中心”意識影響,處理畫面空間關系時就不能根據物象的真實情景描畫。常常不管從任何角度觀察一組物體,表現的構圖形式都是平面式的。為此,教師帶領幼兒到幼兒園最高處,學做小鳥,從上往下看觀察操場上的人,物。教師提問:操場上你還能看到小朋友互相遮擋嗎?你還能看到很高的旗桿嗎?把畫紙當做地面,地上的景物互不遮擋的表現出來,掌握了鳥瞰式構圖。
四、全面客觀的性評價
1.評價主體幼兒化
首先,自我評價,產生自我成功的愉悅。在評價中引導幼兒自信地介紹自己的作品,我們充分尊重幼兒寫生創作的思維。通過自評提高幼兒對寫生活動的興趣,得到同伴和教師的肯定后更能激發有的創作欲望。如:寫生《我的爸爸媽媽》,一名幼兒很自豪的說“我畫的是我的爸爸,他是一名軍人。”其他小朋友都很有興趣,有人提出問什么邊上有框,孩子回答:爸爸在北京,我是視頻給他畫的。孩子們有的開始鼓掌起來。
其次,生生互評,產生共鳴的樂趣。同伴間的互相評價,不僅能讓幼兒及時關注他人作品的優點,提高觀察力及審美能力,還能激發幼兒學會尊重他人,促進同伴間的相互學習,進而提升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在幼兒互評時,教師要把握住評價的指向性,引導幼兒全面評價作品,要將評價結果和幼兒的創作過程結合起來。例如:寫生《玉米》活動中,教師問:“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一名幼兒指著一張畫說:“這一幅,因為它好看。”教師追問:“哪里好看?”“他的玉米很大,一面的玉米粒很多很齊。”幼兒關注到了畫面構圖的飽滿,以及畫面的細節處理。在接下來的互評中,幼兒各抒己見。
此外,在評價中教師還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美術活動的評價中。如教師充分利用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幼兒寫生作品展等機會,引導家長參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