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邁入了新時代。作為一名新時代的一線青年教師,一方面我一直在努力向書本、向同事們學習;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我們該如何緊貼時代對教育事業的新要求,真正把握好新時代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為不斷推進新時代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名從教已經達10年的一線高中數學教師和班主任老師,伴隨著我成長的既有收獲,又有疑惑。我看重自己從事教育教學過程所獲得的知識和積累的一些經驗,正是這些知識與經驗將我由一個青澀懵懂的年輕教師轉變為一個有自信、愛思考、愛探索的青年教師。但是與收獲相比,我更看重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困惑。我深知,這許多困惑并不是依靠自己或者前輩們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能夠解決的。這其中的很多問題實際上具有普遍性和時代性。新時代給我們一線從教者提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不能很好的應對這些挑戰,就無法承擔起新時代教育事業為我們教育工作者賦予的重任。
首先,物質的滿足與精神追求的怠惰之反差問題。嚴格的說這個問題不是新問題,但是時至今日,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與之相比的。缺乏理想與信念的支撐,學習的動力問題就難以解決。很多前輩們之所以能堅定學習信念,或者是為了能吃飽肚子或者是立志要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那種強烈求生的意識和社會當擔意識在當下的教育教學大環境中越來越缺失。主動學變成了被動學,輔助教變成了主動教。很多老師比學生更關心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導致教育教學工作事倍功半。學生群體中消費攀比、沉迷網游等問題的根源也在于此。
其次,技術性革新帶來的雙刃劍問題。電子產業和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迅速融入到了教育教學領域確實為我們傳播知識與思想,方便彼此之間的交流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換句話說,現代教育已經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撐。但是回過頭去看,我們確實得到了速度與效率,但是我們真的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教育教學效果了嗎?舉例來說,大容量、成體系、時空可控,集視聽效果于一體的PPT等課件制作技術,為我們帶來教育教學方便的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在課堂上跟隨教師書寫的動作進行思考和體悟的細膩的過程性。學生聽課的專注度降低,師生之間的內在聯系走向疏淡。另外一個更為顯著的問題是,過度依賴電子軟件交流對于還處于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和個性成長階段的學生而言更加容易脫離社會實際,進而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他們借助虛擬方式思考問題的趨向。古人所講的“紙上談兵”的現象在現代教育中將更加普遍。同時借助技術手段看似和誰都可以聯系,但這種聯系的中間始終隔著一道“墻”,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無形中被淡化。平日的教育工作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學生有“網癮”,實際上這是他們對虛擬環境過度依賴,對真實環境卻不信任,甚至排斥的表現。
最后,教育教學儀式感被弱化。一講到儀式,很多人便聯想到形式和形式主義。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形式主義是只重視走過場,完任務,不重視內涵和實際的效果教育方式。而儀式感教學恰恰相反,它將形式、內涵以及參與者的情感都緊密的融合在了一起。疫情期間很多學校開展了網上教育教學工作。這其中包括網上教學、網上升旗、網上班會、網上家長會等。據我調查,在這些網上教育教學工作活動中,效果最好的是家長會。家長們的參與度非常高,他們對孩子們的成長深表關切,也深感擔憂。家長會上,家長們反映:疫情在家期間,部分孩子借上網課的名義用手機或電腦進行游戲、聊天,早課貪睡起不來,嚴肅的升旗儀式在家中變得非常隨意......如果說疫情期間的網課屬于特例,回到現實的教學中來看,每節課上課時那聲“起立”之后整整齊齊的“老師好”,下課之后齊聲喊聲“老師再見”等儀式性活動較之以前也隨便了很多,有些高年級學生甚至上課不起立,就直接進入教學環節。這就使得教學儀式感中所蘊含的尊師重教,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情感內涵也少了很多。古希臘先哲講“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缺少了教育教學活動的儀式感,也就缺少了那種對教育教學活動真真切切的“愛”。
以上是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涯中的一些淺顯體會,靜下心來思考,我也會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太保守了?內心深處是不是總有一種戀舊情結。實際非然,因為我對新技術為我們帶來的驚喜也是高度認可的。新技術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并且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快捷、方便與舒適。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撇開時代的進步來談教育教學工作。
所以,前述的一些突出問題應該屬于新時代教育教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首先要求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只要我們敢于發現并正視這些問題,在新技術、新方法中將傳統教學中一些寶貴的經驗融入其中,我們遇到的各類問題必將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從教育理念上樹立起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發展理念。其次,教育教學活動中一些重要環節的儀式感應得到強化。說到底,儀式感不僅重視程序,更重視體驗,儀式本身會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語境。最后,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在激發學生動力,樹立理想信念方面,作為教書育人者更應該抓住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以個性化的方法引導其熱愛學習,投身現實,外在的要求和空泛的激勵對新時代的學生難以形成有效激勵。
教育教學活動是一項收獲與困惑同在,體力與腦力并重,教書與育人同行,事關現在更事關未來的重要工作。相信只要我們能夠正視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突出問題,并以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和應對,必將有力推進新時代教育教學工作,并為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朱小妮,漢族,籍貫:陜西楊陵,學歷:本科,職稱: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