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司馬法》作為《武經七書》之一,雖然僅存篇幅較短,但是其中蘊含的軍事情報、武器裝備以及軍事教育訓練思想至今仍對現代戰爭具有一定借鑒作用,具有較強的理論、實踐指導意義。
《司馬法》是中國先秦時代經典兵學著作,是中國古代的“兵法之源”,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軍事法典”。《司馬法》雖然篇幅不多,但是時間上涉及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歷史階段,范圍上包括戰爭準備、戰爭指導、兵陣隊形、兵器配備、軍隊管理教育訓練等軍事的多個領域[1]。是我國先秦時期戰爭形態和軍事思想的歷史縮影,同時其中的情報思想、武器裝備思想、兩道管理思想對現在戰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一、軍事情報的防范職能
防范職能在現代戰爭中即指提供情報或分析報告,指出易于受到攻擊的薄弱部位和環節,協助其他部門做好相關防范工作,這就要求主動積極獲取情報。《司馬法》中“稱眾,因地,因敵令陣”指的就是衡量我軍兵力,適應地形條件和敵人情況而確定我軍陣形,也就是《孫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的思想,在戰爭前期要了解自己和敵人優劣勢等基本情況,做好兵力的防范部署。同時,《司馬法》認為要在戰爭中取勝需要做到“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廢其不欲不能。于敵反是”,力求實現自己的意圖,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違反自己意圖和力所不及的事,對于敵人則相反,要使他去做他所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報獲取中要盡可能多的了解對方的情況,并且盡量隱藏自己的情況,也就是《司馬法》后面提到的“行微曰道”,行動要求隱密莫測,這才是治軍之道,雖然《司馬法》中對于情報保密沒有系統的論述,但仍然體現了情報保密的重要性。”
二、武器裝備的多樣化發展策略
《司馬法》談到到的武器裝備主要包括刺殺格斗裝備、射遠裝備以及徽章、車輦等其他保障裝備,這些武器裝備如何配套使用才可以發揮最大的戰斗力, “兵不雜則不利”就強調各種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發揮威力,這其中就體現了對武器裝備多樣化的思想,而進一步提出“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長短兵器分別具有掩護、抵近戰斗的不同作用,兵器太長、太短、太輕、太重都會導致不同的問題,從而影響整體戰斗力。例如刺殺格斗裝備的使用就總結規律為《司馬法》中《定爵》篇的“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強調重視運用兵器,就是戰斗中要用弓矢掩護、殳矛抵御、戈戟輔助。[4]
除了戰爭中使用的戰斗裝備需要相互配合,發揮最大效能外,《司馬法》里面還涉及到保障裝備的使用,例如“馬、牛、車、兵、佚飽,力也”,指的就是馬、牛兵喂飽,休息好,車輛、兵器要妥善保養,這樣,才有戰斗力量。這里面的保障裝備和現代武器裝備學認為的“保障裝備是指與戰斗裝備配套的儀器、器材、備副件等軍事技術器材”相去甚遠,但其中已經蘊含了對于保障裝備的重視。[5]
雖然《司馬法》中總結的規律性經驗僅是對先秦時期時期冷兵器發展的總結,但是很多思想指導現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進步的軍事教育訓練思想
軍隊要能夠在戰爭中取勝,那么平時的軍事教育訓練就是重中之重。《司馬法》中就提出了要達到軍事教育訓練的目標,就要求“威利章,相守義,則人勉。慮多成則人服”[6]強調威令鮮明準確,上下遵守信義,謀劃屢次成功,就能人人奮勉,心悅誠服。《司馬法》里面蘊含的軍事訓練思想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是對于現代軍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也有著一定的影響。
(一)軍事訓練教育的前提
指出具體措施是通過“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無淫服”[7],建立法制,一要使人能接受,二要法令嚴明,三要有法必依,四要雷厲風行,五要規定各級服制,六要用顏色區別等級,七要使官吏按規定著裝,不得混亂。進一步在《定爵》篇中將“法”解釋為“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謂之法”,也就樸素的法制觀念:如果一切都做到了,就進而要求部隊牢記這些準則,經過多次反復執行,就形成了規章制度,這些符合人們要求的規章制度,就叫做“法”。《司馬法》里面提到的軍事法制思想主要是以“以仁為本”的倫理管理思想為基礎出發的,雖然強調了法制的重要性,但是在法制之前還可以依賴仁愛、信義、道義等,將法制放在末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們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待。
(二)軍事訓練教育的方法
《司馬法》中的軍事教育訓練是基于法制的基礎,強調軍事想的重要性,“天下大愷,春蒐秋狝,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即使天下已經平定,全國歡騰,每年春秋兩季還是要用打獵來進行軍事演習,各國諸侯也要在春天整頓軍隊,秋天訓練軍隊,這都是為了不忘戰爭準備,正是現代緊扣實戰化的要求。
《司馬法》詳細地提出了從古以來的軍事訓練教育的方法,“六德以時合教,以為民紀之道也,自古之政也”,要按時集合民眾進行教育,將“六德”作為管理民眾的準則,其中“六德”指的是“禮、仁、信、義、勇、智”,[8]也就是思想教育的具體內容。強調“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認為即使有賢明的君主,如果對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們的,正體現了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三)軍事訓練教育的效果
加強軍事訓練是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手段,《司馬法》給出這三種結果,即是“凡戰之道,位欲嚴,政欲栗,力欲窕,氣欲閑,心欲一”,戰斗隊形中士卒的位置要嚴格規定,號令要森嚴,行動要敏捷,士氣要沉著,意志要統一。從軍隊編制、布陣形態到軍隊的實力和戰斗力,最終達到全軍上下意志統一的理想狀態,但是這種理想狀態是很難得,怎么做呢?既可以利用“人有勝心,惟敵之視。人有畏心,惟畏之視。兩心交定,兩利若一。兩為之職,惟權視之”,因為人們都有了求勝之心,這時就應該著重研究敵情是否能打。將帥的需要權衡求勝之心和畏懼之心,把兩方面的有利條件都發揮出來。也可以“三軍一人”得意識,“將心,心也,眾心,心也”,強調將帥的意志、士卒的意志、軍隊得意志必須統一,正是致勝的法寶。
參考文獻:
[1] 老根.司馬兵法[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1-2.
[2] 陳剛,洪海沫,陳勝 .俄羅斯聯邦反恐機制研究[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17,30(1),29.
[3] 田原,粟詩寒. 《司馬法》軍事情報思想淺析[J].情報雜志, 2011,12(30):20-21.
[4] 陳相靈.《司馬法》軍事思想論略[J].山東:濱州學院學報,2013,29(5):67-71.
[5]王厚卿.現代軍事學學科手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15.
[6](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