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秀鸞
摘要:目前,很多小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很強,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要圍著自己轉。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往往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他人,不積極解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這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顯然是非常不利的,不加處理有時還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因此,在小學階段積極開展抗逆境和抗挫折的教育課程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識。本文從缺少抗逆境和抗挫折能力可能對小學生造成的影響及此類課程的實施辦法兩個主要方面加以論述,希望能夠對大家相應的教育實踐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抗逆境抗挫折;課程實施方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是有溫暖的成分的,能夠依靠自身存在的這種養分來幫助自己克服艱難險阻。但是,這種成分的多少和作用是有一定差異的,而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小學生,還缺少這方面的親身體會,認識上不夠透徹,容易被困難所打敗。作為小學教師,不能停留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上,忽視對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抗逆境和抗挫折的教育課程,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反饋和激勵,幫助學生去發現和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助力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缺少抗逆境抗挫折能力可能對小學生造成的影響
小學生的心理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根據大量的教學研究實踐,可以發現小學中段學生在學習成長方面的難度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此時他們必然會經歷更多的困難與挫折。如果能夠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抓住他們心理可塑性強的特點來積極開展抗逆境和抗挫折教育,學生就能夠比較順利地成長,遇到中段和高段更多的困難時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反之,則學生很容易碰到發展的瓶頸,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經驗,在挫折感的影響下出現大量的負面情緒,乃至形成歸因于外界的思維慣性。對學生成長的壞處顯而易見。
二、小學生抗逆境抗挫折教育的課程實施方法
1、因材施教,找到合適方法
因材施教,是我國教育工作中一直強調的一件事情,在針對抗逆境和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接受最直接的指導。有的學生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必須先通過有效的引導,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識,他們才原因承認自己的不足,才可能配合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果。因此,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因材施教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在平時加強對學生的了解,隨后再去尋找與學生相適應的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
例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一次匿名問卷調查,在這個問卷中要有一些已經把失敗設定為前提條件的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來完成問卷。調查結束后,除了教師要據此對學生的普遍情況進行判斷外,也要指導學生去進行自我總結,讓學生從自己的回答中看出他們在抗逆境和抗挫折能力上存在的不足。隨后,教師就可以針對總結出的重點及普遍問題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抓住學生的痛點,深挖問題根源,通過透徹的說理分析和生動有趣的案例來幫助學生打開心結,建立起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
2、積極鼓勵,嘗試直面困難
如果說上一條實施辦法屬于未雨綢繆,使得學生在信心建立起來后能夠正確看待和處理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那么教師還要注意到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做好事后的補救。因為教師不可能預料到學生遇到的所有困難,而小學生缺少實際經驗的特點又決定了他們無法完全自主地處理這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某些師生預料之外的情況。此時,教師就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上對學生進行積極地鼓勵,讓學生嘗試去直面困難,即使現在仍然無法解決,也要明白解決的途徑是什么,自己應該怎樣努力。
為此,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剛才所說的鼓勵;第二,則是與學生一起找出克服困難的策略。只有前者,會缺少說服力,學生仍然會因為困難而感到受挫;只有后者,則學生可能根本聽不進教師的建議。教師要相信,小學生已經能夠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只要教師的鼓勵到位,能夠說明白道理,而師生提出的策略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他們的理解,那么問題就能夠解決,學生一定能夠很好地解決困難。對于那些比較大的困難,暫時無法解決的,教師則要與學生制定出可行且清晰的計劃,指導學生前進。
3、引導家長,主動配合教育
小學生自我意識過于強烈導致其抗逆境和抗挫折的能力存在不足,這一點上文已經說明,這里不再贅述。而造成這種情況與家庭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第一任老師”的教育出現問題,自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包括心理上的。為了改善學生在家庭教育上受到的影響,讓父母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教師要做好家校溝通,積極地引導學生家長,讓家長正視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形成強大的家校合力,推動學生以更高的效率實現心理上的成長進步。
例如,教師可以在家校溝通中采用舉例子的方式,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上的失誤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比如在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是對他們給予積極的鼓勵與支持,而是嚴厲地批評他們,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挫折感;或者只會單純地安慰學生,讓學生變得對困難和挫折混不在意,認為全是外界的錯誤。最后,導致了某些事態的發生。在引起家長重視后,再為家長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議,指導家長積極調整和轉變,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程度。
總之,時代在發展,學生在成長,小學的教育方法也必須改變,要看到小學生在心理上遇到的各種困擾,幫助他們提升抗逆境和抗挫折的能力,讓每個學生學會心態的自我調整,找到更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方法。
參考文獻:
[1]任玲玲.淺析培養小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意義與途徑[J].新課程導學,2020(10):32.
[2]鄒佳佳.如何培養學生正確面對失敗[J].小學時代,2020(0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