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楠
在現在的社會中信息技術應用非常廣泛,故我國十分重視信息技術教育,從小學開始便設置了信息技術課程。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初中教師應該在信息技術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因為在今后的生活中只有學習好信息技術,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學好信息技術非常有必要。為了我國的繁榮與昌盛,信息技術課程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學好信息技術,將所學傾情教給學生。那么,怎樣創建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呢?下面將分享幾點我的經驗。
開展小組合作
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既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為學生學習帶來更多的益處。小組合作需依據學生自己的意愿而開展,再根據小組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讓這個小組中的學生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小組之間的學生能夠取長補短。小組合作有利于改變教師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以小組的方式開展教學,既突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讓氛圍變得更輕松。
例如,在講解《數據統計與分析》時,我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調查本校學生吃不吃早飯,如果吃早飯是去哪個食堂吃,以及學生平時的飲食習慣。每個小組商量選一個要調查的項目,在調查完之后要整合小組內的數據并分析。最后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學生講述分析的過程及結果,并說明有什么發現。在學生小組分配任務時,我對學生進行指導,告訴學生要按小組內成員各自的長處分配任務,如比較善于交談的學生就做調查人員,比較細心的學生就記錄數據,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就進行最后的闡述。經過小組合作,每一組的學生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學生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輕松且有意義的活動,同時還明白了小組合作及團結的重要性。
做好課前準備
課堂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陣地,在這40分鐘內,學生和教師要配合緊密才能達到教學效果。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便是追求課堂上的教學效率。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對課堂上的教學目標、教學難點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熟悉課堂流程,熟練使用教學設備、教學道具。只有這樣,教師才不會在課堂上浪費時間,而這些準備工作需要在上課之前做好。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前想好課堂上學生可能不會的問題,并提前想好解答的策略,只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上好一堂課。
在教學《圖片的加工與制作》前,我了解到教材要求學生掌握裁剪圖像、調節亮度和對比度、調整色彩的技術,能夠根據要求加工圖片,感受和欣賞圖片的美感,產生對圖片的創作欲望。通過以往的教學經驗及對學生的了解得知,學生很難區分亮度對比和色階之間的差距。課上,我著重強調了學生不熟悉和可能不會的地方,使整個課堂緊湊高效。
結合生活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切切實實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它超越了時空上的距離,讓地球變成了一個“村”,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古代信息傳播得很慢,寫一封信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傳送到對方手上,而信息技術大大縮短了傳送書信的時間。親人、朋友即使是在大洋彼岸,也能靠通信設備聯系。不僅如此,信息技術還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便利,即使突發緊急狀況不能去公司,我們也能利用信息技術在家遠程辦公。
在講解《走進網絡世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網絡的優缺點,我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網絡的優點,學生說可以在網絡上看新聞,在網絡上查閱資料,在網絡上購物,在網絡上看電影。之后我問學生:“網絡對我們而言非常方便,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那么網絡的弊端是什么呢?”學生回答了一些網絡的弊端。之后,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我們對網絡的使用要適度,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游戲很好玩,但要注意時間,游戲只是用來放松的,不能沉迷其中,更加不能以此傷害他人。”
總之,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如何正確地使用網絡,為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做貢獻。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義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