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中是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使其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理性參加技術活動,提高學習的效率,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目前,如何開展德育已經成為當前高中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而利用全科學的優勢,不斷挖掘學科中的德育教學資源,在專業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是一種新型的德育形式,在不斷的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高中生物學科的內容與德育的聯系比較緊密,教師可以通過借助相關知識資料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等形式實施德育,提高生物課程的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事物。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正式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改變了學生學習、獲取信息的方式,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快捷的信息交流與傳遞渠道,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信息安全問題。高中生在瀏覽網頁信息時,很難分辨其中一些信息的價值,一些極端且消極的信息會影響高中生的健康成長,甚至會導致高中生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形成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作為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可以從生物課程的相關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形成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在網絡中讀取一些有營養的書籍與信息,防止其遭受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
比如,在教學《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相關內容時,生物教師就可以以遺傳性狀作為切入口,結合人體的生理結構與特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講解激素調節及細胞工程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細胞的增殖與分化過程向學生普及人體繁殖的相關知識,強調對新生命的敬畏,同時給學生推薦一些網絡圖書讀物,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生物科學。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知道青春期的第二性征以及自身的情感體驗都是正常的現象,要學會保護自己,保持與人交往的規范。
從生物學發展與研究的歷史方面入手,靈活開展科學求實教育。生物課程中包含很多專業性的知識與技能,高中生物教師應該立足于生活實際,靈活開展科學求實教育,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同時,教師還應該不斷挖掘生物教學過程中的德育資源,將其滲透到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教師可以從生物學發展與研究的歷史方面入手,讓學生感受到先輩研究與探索的不易,體會生物科學知識研究的曲折,進而培養學生的生物知識探究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及獨立探索能力。
比如,在教學《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利用提問探討的方法讓學生深入研究諾貝爾化學獎通道蛋白酶研究成功的原因。在討論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科學家經歷了很多失敗與坎坷,一直用自己的熱愛堅持自己的事業,同時保持著嚴謹的求實精神,才取得了重大的研究突破。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研究的不易,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們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進而在內心產生對其的崇敬之情。這樣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與創新思維,讓學生體會到榜樣的力量,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展示我國科技文化成就,科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具有優良的文化傳統與道德品質。在現代中學教育中,無論是哪個課程都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與優良品質,同時感受我國的科技文化進步,產生文化自信,增強愛國主義情感,不斷推動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結合生物知識為學生介紹生動有趣的內容,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網絡中搜集一些有關我國科技文化成就的視頻資料在生物課堂中展示,激發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比如,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走進細胞》內容前,可以在生物課堂中與學生分享我國近代在生物學方面的偉大成就。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提前從網絡中搜集相應的資料,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中展示,加深學生對生物技術及國家成就的了解,提升其心中的自豪之情。我國生物科研人員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在原生質體培養、體細胞遺傳方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免疫醫學保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研制成功了人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教師能夠使用的德育內容不限于以上內容,能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進步與強大,進而產生濃厚的愛國情感,推動其學習報國。
綜上所述,全學科德育已經成為一種先進的德育方式,而高中階段更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與思想觀的重要時期,只有落實德育才能成人成才。因此,各學科教師應該重視德育,對高中生物學科來說,教師應該充分挖掘生物課程的德育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時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