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媒體”理念的重要講話前提下,結合視覺傳達設計國內發展的歷程、現狀,探討“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媒體融合縱深發展構成新的視覺媒介環境,為視覺傳達從商業設計轉向社會化服務提供了飛越性的質變空間,進而從視覺傳達的數字性、藝術性、傳達機制等層面做了論述。
【關鍵詞】 全媒體;視覺傳達;數字性;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5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1-0069-02
“全媒體”名稱最早并不是一個學術概念,本世紀初進入中國引起學界注意,有了基礎性研究,但停留在多媒體共存的層面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上提出“全媒體(Omnimedia)”的理念,并賦予其明確的“融合與縱深建設”內涵,包含“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個維度。新生媒體的多元化形態打破傳統媒體邊界,重置了媒介生態。媒體藝術借助數字媒介作為文化聚合、播散與傳承的渠道力量,更新了信息傳達、表現方式。推動媒體多維度的融合縱深發展,由此開啟中國的全媒體時代。
視覺傳達作為傳媒的介質,設計服務具有傳媒性質的藝術情感體驗形式和社會功能,包涵著藝術設計表現、傳播載體、服務對象三位一體的學科特征。依托媒體環境,通過藝術視覺語言“圖形圖像、符號圖法”等表現形式,包裝信息形態,賦予信息溝通的藝術性和文化審美維度,構成信息交流的獨特性載體,是當代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商業經濟和文化創新與傳媒領域不可或缺的有機體,為新中國主流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發展做出有目共睹的貢獻。
一、視覺傳達的國內發展
“視覺傳達(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德國人馬克斯·比爾(1908—1994)首先建立視覺傳達專業。當代的視覺傳達依托視覺媒介,通過藝術視覺語言“圖形圖像、符號圖法”等表現形式,包裝信息的結構形態,賦予信息溝通的藝術性和文化審美維度,構成信息交流的獨特性載體。
視覺傳達設計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新中國建立之前從西方引進了“商業美術”的設計概念,具有明顯的民族商業性色彩和西方現代性的特征;第二階段,新中國建立之后建立“工藝美術”的“泛設計”概念,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伴隨經濟改革開放,中國快速發展的工商業環境和大眾審美的消費升級,誕生了“裝潢美術”并專業細化為書籍裝幀和商業美術;第三個階段至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成果顯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國際文化藝術的廣泛交流,視覺藝術設計的專業性和商業價值凸顯,國內學界和設計界以學科專業建設為目的,引入了“平面設計”和“視覺傳達”概念名稱,值得注意的是視覺傳達在德國誕生之初,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學界和業界認為“平面設計”不足以容納數字多媒載體在未來視覺文化與應用維度的發展趨勢。至本世紀初,國內由報紙雜志、書籍海報、廣播電視、商品包裝以及印刷、出版等領域構成的傳統視覺媒介發展成熟,促進了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的完善。“視覺傳達”學科專業名稱在學界和業界的爭議中逐漸達成的共識。
至今,數字媒介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孕育了互聯網媒體、移動新媒體、人工智能媒體等,重構了視覺媒介生態。信息傳達呈現即時性、互動性、娛樂性的特征,大眾文化審美、消費形成的“碎片化”態勢。由此,數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多樣化并存,視覺傳達領域形成融合、跨界的范式。
二、全媒體視覺傳達的數字性與藝術性
視覺傳達是媒介性藝術活動,從創作材料媒介到視覺傳達媒介,媒介的屬性決定藝術活動的時空維度和藝術審美的形態。一般來講,媒介的形態可分為物性媒介和非物性媒介。物性媒介表現為穩定的固態實體,不可任意拆解重組,本體具有一定的范本式文化屬性。比如由紙媒印刷、出版、廣播電視系統等構成的傳統的視覺媒介;數字媒介是一種典型的非物質媒介,相對于物性媒介,數字媒介可任意解構、重構、轉換組合信息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和多樣形態,在表現形態上不僅可以模擬傳統物性媒介的視覺性狀,還可以通過虛擬、仿真創造出背離現實世界的視覺元素形態。數字媒介“虛擬性”替代、置換物性材料的過程,本質上是利用數字“比特”替代了物質“原子”,以信息編碼的方式重構了“去物性”材料媒介,克服、消解了傳統“物性”媒介藝術的各種限制,產生新的藝術媒體和視覺藝術表現形式,這種特性稱之為數字性。
從視覺語言的藝術性角度,具象、抽象、意象共同構成視覺信息的審美表象系統,意象以人的情感介入客觀現實,對客觀具象形態進行主觀性取舍加工,通過抽象性的升華達到意象深度,形成人性化的藝術形態并完成藝術性的自洽。換而言之,意象即人們基于感性思維創造的信息形象,是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高級藝術活動。信息介質的數字性重構了信息空間和信息間性關系,同時重構了藝術性關系,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同構,推動了傳統藝術形式從依托物性媒介活動走向以藝術觀念創新為目標的當代藝術主題,呈現高度技術形態化的情感符號語言和生命樣式,具備了數字性和藝術性二重性的內涵。
三、媒介數字性重構了視覺傳達機制
從傳達機制的角度,信息的藝術性和數字性同構,重構了介質的傳達機制,信息傳播模型由“中心發散、單向傳播”轉換為“無遠弗屆、多維互動”。數字性帶來信息傳達載體的經濟性、虛擬性、交互性、即時性、大眾性、網絡特性,促成信息文本的藝術性成為大眾文化消費話題。換而言之,數字媒介藝術徹底解放了視覺傳達在文化傳媒和消費領域的生產力,比較有代表性是“新媒體藝術”,一種相對傳統媒介藝術提出的媒體形態,例如互聯網、無線移動設備、各種可視化應用等;傳統媒體藝術具有明確的地理性和現實性界限;數字“新媒體”突破時間、空間、地理、現實限制,能夠讓大眾隨時隨地獲得信息。但是 “新媒體”概念比較籠統,最早由美國人P·戈爾德馬克(Peter Carl Goldmark)1967年提出。近年來,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AI研究的日新月異,不斷誕生新的媒體形態,智能媒體的加入讓“新媒體”概念更加模糊不清,學界和業界在學術研究層面爭議不斷。“全媒體”理念促使學術與應用方面形成統一的概念,媒體融合發展消除了“新舊”媒體的邊界,同時催生多種形態的綜合性媒體。“全媒體”內涵的開放性,融合性,為視覺傳達設計領域提供了多維度縱深發展的媒介環境。
視覺傳達依托全媒體視覺媒介環境,運用美學思維依托數字媒介傳達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信息,體現了技術美學引領下的視覺藝術新觀念。信息及信息關系的藝術形態包裝、廣告是其基本的傳達形式,審美的內涵與外延將會產生質的飛越。首先,從視覺藝術表現層面,不再限于傳統視覺媒介環境,自然不限于經典的平面設計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圖像、色彩版式”。基于信息視覺藝術化的消費需求,靜態、動態、交互、虛擬、仿真、時間、空間等維度都在合理的設計范疇內;其次,從信息傳達的媒介形態多樣性層面,傳達的內容和載體、方式以滿足大眾消費的多樣態,多元化、人性化需求為主旨,融合視覺、聽覺、觸覺媒介系統,如全息媒體、虛擬現實媒體VR、AR、MR;移動智能應用設備、短視頻、網絡直播等互聯網絡媒體。通信技術的成熟與設備規模化應用,將不斷產生受眾需求和新的視覺消費點。最后,從視覺審美的層面,全媒體環境中的視覺傳達力圖為受眾提供高精度、易認知的設計服務體驗,融合媒介的多樣形態,構成全媒體時代的視覺傳達新機制。為大眾文化審美消費帶來“快感”,英國學者費斯克提出“能夠生產諸種意義時所帶來的快感”,它們圍繞的是社會認同和社會關系,并通過對霸權力量進行符號學意義上的抵抗,從而進行社會意義上的運作,可以消解讀圖時代,視覺的功利性活動帶來的過分簡化、追求效率、簡單概念化的知覺習慣,這是視覺傳達協同社會功能的體現。
四、小結
從全媒體的媒體維度內涵看,“全程媒體”具有時間性、空間性;形態表現為多樣性、虛擬性、仿真性;主體維度呈現多元化、廣泛性、互動性;效能具有準確性、能動性。充分展現了數字性媒介的革命性力量和技術美學的時代性特征。視覺傳達作為全媒體的介質進入拓展期,適應“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多維度載體的新環境,在創作媒介材料、藝術形態表現、傳達機制、設計服務觀念等方面縱深發展,必然有質的飛越。
參考文獻:
[1]崔士鑫.建設“全媒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25”重要講話精神[J].傳媒,2019,(2).
[2]張耕云.數字媒介與藝術[J].美術研究,2001,(1):72.
[3](英)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鈺,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徐大鵬,男,漢族,山東萊州人,本科學士,浙江萬里學院設計藝術與建筑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