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教學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有了更高的目標要求。那么,在新時代環境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成為了當今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淺談幾點認識。
一、關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一度成為了實踐新程標準的“形象代言”,成為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最佳”形式,也是合作、實踐、探究的途徑的第一選擇。然而,在現實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要么教師在組織分組學習活動之前任務不夠明確,要求不夠具體,不易操作;要么就是活動前組員分工不明,活動過程中僅是能力強的帶能力弱的,不善于主動表達的則完全游離于合作學生習之外等現象。此種合作學習,絕大多數學生被動參與,形式熱鬧,但無實際效果,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沒有得到落實。筆者總結了“合作學習”應具備的幾個要素:一是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小組成員有共同的目標任務;二是所有組員都應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積極承擔個人的任務;三是應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也就是獨立的活動內容與任務;四是要有組員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配合。
二、關于個性化閱讀
新課標明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但由于課標設計的三維目標,使得我們為了貫徹落實它,課堂從頭到尾都是人文精神的解讀,在強化人文性的同時,工具性被明顯弱化。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心靈獨抒,“脫離文本,一味放縱學生所進行的‘個性表達’‘獨特感受’‘情感體驗’,已成了無木無本的非語文行為。”過份地尊重學生的個性,致使我們在教學中本著鼓勵為主的原則,讓我們的語文課漸漸失去了“標準”,顯得格外失真,知識與能力的模糊性和隨意性隨之增強。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應立足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從文本的實質出發,方能切中要害。
三、關于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常用教學形式之一,但在教學中漸漸顯露出了一些弊端。一是教師完全掌控教學進程,教學過程是全預設,學生被動地被牽著鼻子走,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為中心。教師的提問以及預先設計的答案要周延,不能拘泥,更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二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以點代面,讓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個性化解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就是善于在課堂提問是點燃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感知,然后充分地表達。三是缺乏提問的藝術。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提出的問題過大、過深、過難或過小、過淺,都不利于引導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只有因文而異、因時而異的提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適宜的教學節點上拋出一個好的問題,比教師講解多少知識、理論與技巧要有意義得多。因此,問得當時、問得恰當、問得適宜應該成為我們永恒的追求。
四、關于課堂教學的效率
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本無可厚非,但在追求課堂的高效性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教學的長效性。語文學科是一門追去“慢”的藝術。教育是一種培養人、陶治人、引人向善的活動,目標是培養受教育者成為向上、和諧、全面發展的人。反觀我們的課堂是否因一味強調教學的高效,而將學生簡單粗野地歸結為某些目標的達成呢?長此以往,學生語文素養如何養成,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也就在所難免了。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在追求高效時,我們真該反思是否存在“兩多兩少”的現象,即教師講得多,討論對話多,默讀少、涵泳少。我想只有讓學生的智商與情商都得到發展,既能考好,又確實培養起閱讀興趣,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也才符合教育教學的實質精神。
五、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輕視
課標前言就明確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在教學中,我們受傳統教育觀的影響,往往只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養,而對情感態度價值觀存在普遍輕視的現象。然而,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勇敢地擔負起給學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的職責,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人格發展,去培養學生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自身就應當培養起“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懷疑精神;培養起“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的純粹趣味,;培養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前瞻眼光;培養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博愛的胸襟。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從某種層度上說,給人以精神上的、靈魂深處的教益遠比給學生一個高分要更有意義得多。授人以漁的同時,必授人以情、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