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理論邏輯及內在理路上有著巨大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所生發出來的契合性,正是這種契合性,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長環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前提與邏輯前提。本文通過三個方面總結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之處,并以此論證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社會在現代化歷程中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
目前,世界正處于格局轉型的大時代,中國從百余年前的積貧積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形成全球變局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正在全面復興,“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公益標牌出現在大街小巷,“親誠惠融”“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承載著儒家思想核心價值觀的外交理念,正隨著“一帶一路”、孔子學院等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平臺走向世界。與此同時,世界上對于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的攻擊、唱衰從未停止,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將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視為“異端”;在國內,毋庸諱言,將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對立的現象也并不罕見。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國幾千年來的主流文化,而馬克思主義則是中國當代主流意識形態,將二者分割開來、對立起來,就意味著對于中國傳統與現實認識的割裂和錯亂,必然造成思想理論界的分裂與混亂,如此,中國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乃至文化自信將何以構建,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也就缺少了理論根基。
一、“大同社會”思想與“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的契合
從社會理想層面上看,“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會,中國傳統的大同理想,是以“天下為公”為基本特征的,與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設想有相通之處。在中國歷史上,從《春秋》中公羊學的“三世說”、孟子的“仁政”學說、墨子的兼愛尚同,陶淵明的“桃花源”直到近世的太平天國、康有為的“大同世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思想,都體現出對大同社會的追求,這種思想幾乎是在中國傳統中從未間斷過的。伴隨這種社會理想,均平共富思想不絕如縷,并逐漸內化為中國人意識中的基本倫理和理想觀念。當然,這種“大同”理想,是建立在相對薄弱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烏托邦式的理想,沒有認識到理想的實現需要依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找到實現的正確道路所依靠的真正動力,是不切合實際的,所以只能被稱為幻想。這種社會理想,與建立在高度發的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通過科學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提出的共產主義理想是有本質區別的。但我們要客觀的認識到,這種社會理想與科學社會主義在人人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財產公有、按需分配等反面的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有許多的相通之處。因此,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伊始,就給具有其他思想沒有的親和力,符合了中國人上千年積累下的知識沉淀與心理結構,無形中也加速了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
二、人格的發展完善精神關于人的看法,中西方具有比較大的差異性。
西方對人性的看法往往是凝固不變的,不管是宗教里邊的人性惡還是盧梭等人認為的人性善。他們總是認為人性自古而今都是凝固不變的,所以他們總是像認識客體一樣來認識人自己,就像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評價一樣,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就連費爾巴哈也不能認識到從古至今人是不斷變化的,人性不是凝固不變的,需要通過實踐的變化來認識人的變化。倒是存在主義海德格爾等人對人的生成性具有深刻的見解,但是很多學者認為這不是一種新的馬克思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與存在主義的結合;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把人看成是不斷生成的。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看,從內圣外王來看,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看,都主張理想的人格是一個不斷生成和完善的過程。類似的,馬克思從不脫離具體時代來談論人性,因為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和實踐理論,人的本質力量是不斷的發展和豐富的,因此每個時代的人的人性內涵是不一樣的。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性的能力和內涵也是不斷進步的,所以才會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從這里看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內涵的不斷充實與馬克思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存在某種契合性。
三、生態觀中的和諧精神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認為,人來自自然高于自然,但是人需要與自然和諧共處。
中國古代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盡管道家的合一是人退回到自然的狀態,儒家的合一是把自然提升到人性的狀態。但是他們二者都提倡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觀是一種和諧的生態觀,但是在西方文化不是這樣的,西方從工業革命開始,一直伸張理性萬能的信仰,一直認為人定能勝天,所以西方對待自然的主張是通過科學技術不斷的征服自然以滿足人的需要。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污染,資源匱乏,拜金主義橫行。正如恩格斯曾經說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總結馬克思的生態觀可以發現,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人與自然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他的主張包含以下幾點,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人類是自然界發展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沒有自然界,人類便不可能產生。第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的生存和發展要依賴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量來源。第三,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這樣的自然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并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進化。第四,人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受到自然的約束。人應該按照自然規律合理地改造自然,否則自然界將會對人施加報復。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諧生態觀與馬克思主義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澤民文選(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