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新時代高校培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大學生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共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文章將就民族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問題進行研究,挖掘了現階段民族高校工作相應培養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
1、培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意義
1.1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心智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的大學生群體極易被“三股勢力”引誘利用,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分化滲透的主要對象,不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能夠使民族學生之間的情感更加深厚,從而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共同提升辨別和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從思想上和行動上都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更好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
1.2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十三五”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取得了偉大成就,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富足安康、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等成果舉世矚目,向全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系列民族優惠政策也有效保障了民族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但是由于種種歷史與現實因素的影響,各少數民族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生活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各民族地區人民的心理失衡非常容易導致形成不理解和抱怨情緒,從而影響民族團結事業。唯有各族青年大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構筑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引導各族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擁護黨的領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核心作用。
1.3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客觀要求
當代青年大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科學文化水平,但從其心智發展與成熟程度看,部分學生還存在著價值觀偏差,容易產生思想上的迷茫,信念上的動搖,從而被國外敵對勢力蠱惑利用。因此,高校需要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來解決培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引導青年大學生擰好思想“總開關”,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強歸屬感與幸福感,將個人的前途命運和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充分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將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具體實踐行動。
2、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2.1加強政治引導,形成中華民族向心力
政治引領是高校統戰工作的首要任務。一是要強化政治意識教育。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開展國情黨史的宣傳教育、開展愛國主義與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幫助統一戰線成員建立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的正確認知,奠定堅定的政治思想基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合社會多元思潮,弘揚正能量,自覺抵制錯誤思潮與主義,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分層次有步驟地開展教育,采用自學、專題講座、實踐教學等多種形式,繼續加強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歐美同學會等工作載體建設,搭建有效的教育平臺。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建立良好的利益激勵機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起來,關注統一戰線成員的利益訴求,真誠地與他們交朋友,聆聽他們的心聲,采用傳、幫、帶多種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給予人文關懷;積極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加強溝通聯系,在發生沖突和矛盾的時候,講究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有效的調解和疏導。三是充分保障統一戰線成員政治參與的權利。要暢通參政議政的渠道,特別是利用網絡媒介,打造“互聯網+統戰”的格局,主動邀請黨外人士參與落實國家政策方針的過程、參與學校改革發展的大事,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他們的監督與批評;做好黨外人士的培養、舉薦、選拔和使用工作,鼓勵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與到各級人大、政協和統戰團體中,為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積極創造條件。
2.2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
依托“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等載體,舉辦廣大師生共同參與的文化交流節、社團交流活動,搭建學習互助、科研創新、文化交流等共學平臺,促進廣大師生互幫互助、交流互鑒,不斷形成“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家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構筑廣大師生共有精神家園;按照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基層聯系學生工作的相關要求,以“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創新實施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導師制、學長制、工作室等項目,并利用重大節慶日以及民族傳統節日,走訪、慰問少數民族學生,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聚焦解決困擾廣大師生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增強師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持久動力;利用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等特殊時間節點,舉辦校史校訓教育、民族理論知識競賽、“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拓展教育平臺,拓寬教育渠道,豐富教育內容,促進廣大師生在思想和行動上自覺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持校內校外聯動、課內課外貫通,實施好“伴飛計劃”“西部計劃”“輔導員邊疆行”等品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師生深入民族地區開展考察調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務等活動,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涵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3探索課程育人的協同模式
要確保教育實現實效長效,必須緊緊扭住課程建設這一重要環節,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核心指標貫穿課程建設、課標修訂的全過程,探索課程協同育人新模式。在實踐進路上,應著眼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探索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身心塑造“四位一體”的課堂教學育人模式,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主干、實踐平臺、網絡在線等五大課程模塊,形成系統完備、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內容契合的課程體系,抓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校本課程研究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最終達到并實現課程協同育人、教師合力育人。
結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使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動力,因此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勢在必行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因此高校要牢記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使命和教書育人的初心,堅持理論先行、實踐強化、資源契合、環境熏陶的培育思路,以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培育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于銘松.中華文明的特質與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6):63-70.
[2]王艷秋.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的哲學意蘊[J].現代交際,2020(24):188-190.
[3]李玟兵.繁榮發展民族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6):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