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嬌
摘要:數學家庭作業可以說是學生最重要也是耗時最多的一項作業,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轉變,傳統數學家庭作業的問題也逐漸展現出來。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本文著重強調了以下三種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方法結合線上資源優勢進行作業安排、注重因材施教、進行階梯式作業。
關鍵詞:小學;數學;家庭作業
【引言】家庭作業無疑應該是學生課外學習的主要任務,也是被社會所詬病的教育問題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的思想觀念開始逐漸改善,學生的學業壓力過大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傳統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已經不再是最有效的作用設計方式。同時新課標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學生的數學家庭作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當前小學數學家庭作業所存在的問題現狀
數學家庭作業可以說是學生最重要也是耗時最多的一項作業,“題海戰術”也是當前數學作業多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作為“主課”的數學難免陷入“內卷”之中。且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能力存在著相當大的區別,學生的作業效率得不到精準確定,同樣的作業,不同的人完成需要不同的時間。且數學題的講解對家長的文化素養有一定要求,很多家長無法勝任相關工作,這些問題無疑是造成數學家庭作業難以設計的原因。
二、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策略探究
(一)結合線上資源優勢進行作業安排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線上教育技術日益成熟,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面可以結合線上優勢教學資源進行統籌安排。由于疫情的影響很多學校積累了一定的線上教育經驗,同時很多網校的興起也為線上作業的設計提供了范例。學校、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資源如作業幫等進行相關作業的布置,在學校教師將作業題目發給學生,讓學生在家里自覺完成作業,如果存在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線上渠道進行解決,為保證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教師可以在第二天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以此來督促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同時為保證督促的有效性必要的懲罰措施也是必要的,“嚴師出高徒”這一理念仍是非常有效的。
當前市面上有很多自帶解題詳解及線上解題視頻的習題冊,學校可以積極引進,作為家庭作業的主體部分。由于數學教材以及當地教育部門統一定制的教學資料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答案過于簡練、題目相對過時等可以在家庭作業中減少相關內容的比重。
(二)注重因材施教、進行階梯式作業
數學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設計的同時既要考慮學生能力的差異也要考慮學生在作業方面的多樣化需求。數學教師可以將作業分成兩部分甚至三部分,基礎部分、鞏固部分、提高部分。對于學習成績較好、學習能力較高的同學可以完成基礎部分和提高部分的作業。對于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能力有待提高的同學可以做基礎部分和鞏固部分的作業。這既有利于更有效的提升學生成績,更有利于減少學生多余的課業負擔。同時在很多地區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存在著差異,如出國留學、進入較好的中學等,根據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同也可以進行相關作業的分層。
當前的數學作業多以必做與選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但作業的分類往往過于粗糙,往往不能保證學生作業本身的質量,更不能保證作業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希望學校方面嚴格教學要求,努力做到自主選題甚至自主命題以提高教學質量,保證題目質量、作業質量。在選題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入開放性題目(選做)以增加作業難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來提高相關同學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思維。
(三)注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該服務于生活,在數學作業的布置過程中可以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尤其是周末作業與寒暑假作業,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學科,化抽象為具體便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這既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學生更有效的掌握相關理論知識。
如就重量換算單位而言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稱重以加深學生對重量單位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對常識的掌握。一些簡單的菜譜便是通過量化調料來實現的烹飪,學生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通過菜譜的使用、美食的制作來了解體積單位、質量單位以及比例的相關計算,同時等底等高的柱體體積是椎體的三倍這一知識點往往是難以理解的,但如果學生親手制作相關柱體、椎體的紙質容器并灌入沙子,這一知識點便通過實踐讓學生真正理解。既豐富了生活,提高了數學學科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創造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這些方法在很多教材的課后題中都有所體現,只是家長、老師較為輕視,因此難以落實。
【結束語】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社會的進步。傳統教育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家庭作業問題尤其是數學家庭作業問題便是所暴露的弊端之一,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完成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教師同志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勇于借鑒與創新,努力實現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爽 . 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創新性設計研究 [D]. 遼寧師范大學 ,2020.
[2]萬藝 , 呂子卓 . 網絡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科教文匯 ( 上旬刊 ),2020(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