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霞
摘要:布盧姆說:“有效的學習始于明確的目標。”想要真正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必須準確來定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如何合理地確定學校教學教研環節的具體課程教學質量以及目標,筆者結合多年來在教學教研工作中的實踐,將多年的教學成果梳理在下面的文章里,與全國各地的老師們共勉。
關鍵詞:數學;目標意識,情境創設
一、解讀教材,把握目標
教材資料是小學教師制定實施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知識載體,是最基本的學科課程教學資源。備課時不僅要認真閱讀教材本身,還要閱讀相關的教輔資料,如《教師教學用書》;不僅要了解課時目標,更要了解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以及所授新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對教材有了深入的分析,再聯系學生實際,確定重點、難點和課時目標。要切實提高學校課堂教學目標有效性,必須正確制定合理的課堂教學有效目標。目標過高,難以通過教學去達到;目標過低,教學失去意義。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就要把教學目標進行適當分解:第一課時利用學生操作去探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熟記熟用。第二課時能熟練運用三角形的“變形公式”。第三課時探索“底和高的變化引起面積變化”的規律。把握課時目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創設,圍繞目標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不能流于形式。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兩步計算試題”時,創設了去游樂園玩的情境。課件演示:兩個學生乘車來到游樂園門口,遇到了“攔路虎”,要求學生闖過“迷宮”才能進門,教師充滿激情地問:“同學們有信心闖過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有!”課件顯示迷宮圖:把算式和正確的答案連起來,連對了就能走出迷宮,只有一題是兩步式題,其余均為一步式題。學生順利闖關后,教師表揚:“真能干!”追問:“這些題目中哪一題是與眾不同的?”從而揭示課題“兩步計算式題”。可以說,這種情境與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點并沒有任何的聯系。
三、活動設計,突出目標
數學活動教學設計中的目標活動教學設計必須要充分突出它在課堂教學中的目標,因為它在課堂教學中的目標始終是現代課堂教學的教育核心和教學靈魂。教學中的目標一旦基本確定,教學中有關數學學科活動的課程設計就要緊緊圍繞實現教學中的目標要求來組織進行,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對話、操作及其他活動都要為實現教學中的目標進行服務。如:《圓的認識》這一知識課中,學生可以通過“折一折”學生體會圓面上是具有軸對稱性的圖形;“畫一畫”學生體會圓面上有無數條正圓直徑、無數條正圓半徑;“量一量”學生發現同圓或等于正圓中圓的直徑大約是正圓半徑的2倍,半徑大約是正圓直徑的二分之一。以明確的活動目的來突出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練習設計,鞏固目標
練習是鞏固教學目標的主要形式,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的練習,常見的練習有以下幾種:
1.鞏固性知識練習:對基礎知識進行加深步的理解并將其轉化為基本技能以及技巧。例如在運用分數、小數四則式的混合合理運算中,可對運算基礎知識重點性訓練,強化混合運算正確順序;可對關鍵步驟專項重點練,轉化為基礎技能運用技巧;簡便混合運算完整重點練,強化對混合運算基本定律的掌握運用。
2.比較性數學知識綜合練習:引導學生通過練習對比較的尋同和辨別的辯異,加深你的知識理解。例如只明確要求兩個單位數的最小公與更大公倍數即基因單位數與最小公倍數,可以直接通過本次案例分析尋找它們的基本知識共同點及通過案例對比分析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本次案例分析對比中不斷強化加深它的基本理解,達到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有效性和鞏固。
3.拓展性思維練習:通過各類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能力。在進行教學“正反比例應用題”時,啟發引導學生注意尋找多種數學解法,可用諸如整數計算方法中的解,分數計算方法中的解等,把數學新知、舊知有機地地結合運用起來,融會貫通。
五、結語
課堂教學活動目標明確是學校課堂教學的重要靈魂,具有指揮統帥課堂全局的重要作用,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為它服務。只有數學老師們都具有了強烈的教學目標要求意識,分析數學教材時能準確地充分把握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時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新型教學活動時能明確突出教學目標,規范教學板書時能展現教學目標,那么小學生們就不僅能從中獲得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基礎數學的應用方法,還能從中產生學好基礎數學的堅定信心。
參考文獻:
[1]章穎.小學數學教學目標意識缺失與重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2(014):67.
[2]楊成遠.要增強小學生的數學意識[J].速讀旬刊,2015(9).
[3]許衛兵.教學目標的現實失落與應有追求——以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