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禹
摘要:隨著新課改工作在我國小學教育領域中的不斷深化,班主任的學生管理工作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小學班主任開展高質量的學生管理工作,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課程學習質量,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自律意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個人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提升小學學生管理工作特別是學生紀律管理工作質量,需要班主任樹立生命關懷的意識,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基于此,本文通過深入探究生命關懷下的紀律管理的有效方法,以期提升班主任的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為促進學生自律意識和守紀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生命關懷;紀律管理;方法研究
小學是學生養成各項基礎能力的重要時期,班主任在這一時期的學生管理特別是紀律管理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個人思維品質和思想道德素養的發展。開展基于生命關懷的小學學生紀律管理工作,能夠有效轉變傳統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由于班主任家長式管理作風帶來的學生抵觸情緒,拓展師生之間的溝通渠道,推動班主任的學生紀律管理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有效轉變,提升小學班主任紀律管理工作質量。因此,在小學班主任的學生紀律管理工作中滲透生命關懷的主要內容,是推動小學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前提。
一、轉變紀律管理理念,發揚民主管理精神
在當前的學生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眾多班主任認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其個人認知能力和生活閱歷有限,難以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識。因此在實際的紀律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往往以學生主導者的角色來推動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在這樣的班級管理理念下,很多班主任往往會強制要求學生遵守不同的校規校紀,而不為學生講述遵守紀律的必要性。推動生命關懷在紀律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融合,需要班主任轉變學生管理理念,充分發揚民主管理的精神,在各類學生管理工作特別是學生紀律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生命關懷。
例如班主任在制定各類班級紀律管理條例的過程中,如果只是自己參照學校的相應規定制定班級紀律管理條例,勢必會導致紀律管理條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發展特點不相符合。班主任在制定班級紀律管理條例內容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們選舉相應的學生代表,然后帶領學生代表共同制定紀律守則等內容,無論是課堂學習紀律還是日常校園生活紀律,由班主任指導,并提出主要的框架;由學生填充框架的主要內容。在紀律管理條例制定完成之后,為學生打印出來張貼到教室內,要求學生共同遵守紀律條例,并相互監督。通過這樣的紀律管理形式,有效提高學生在紀律管理工作中的參與度,從而實現班級管理工作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結合學生實際特點,組織學生自我管理
小學生由于個人年齡階段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在個人自律能力上需要他人的監督。但是如果教師個人進行直接的監督,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推動紀律管理工作中生命關懷的有效滲透,需要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在紀律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挖掘不同學生的優勢,推動班級學生開展自我管理活動,從而實現紀律管理工作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實際的學生紀律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班主任要樹立生命關懷的工作意識,意識到學生作為個體生命具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比較突出,有的學生在勞動能力和環境維護意識上比較突出,有的學生喜歡幫助別人,有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在紀律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學習之星”督導班級學生的學習紀律、設置“勞動之星”督導班級學生的勞動紀律、設置“生活之星”督導學生的校園生活紀律。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生命關懷的有效落實,立足不同學生的特點推動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提升紀律管理工作的成效。
三、強化教師管理能力,定期開展管理培訓
在小學紀律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個人管理能力直接影響著班級管理工作的成效。小學學校要重視班主任學生管理工作能力的發展,在日常的教師管理工作中,督促班主任在學生紀律管理工作中落實生命關懷的主要內容,并針對生命關懷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方法、技巧以及主要工作經驗進行班主任培訓活動,推動班主任參與不同教育管理工作培訓會和學生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議,提升班主任的學生紀律管理能力。
比如,小學學校可以與其他學校開展班主任交換交流工作,組織校內優秀的班主任到合作學校中進行教育經驗的交流,針對不同的班級管理案例進行案例分析,并在分析過程中總結學生紀律管理工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生命關懷的滲透路徑,從而拓展班主任的教育視野,提升其管理技能。
四、結語
綜上,推動生命關懷在學生紀律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落實,是轉變傳統學生管理工作不足、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的重要方式。小學班主任要組織學生共同制定紀律管理制度、共同落實紀律管理條例、提高學生在紀律管理工作中的參與度,從而實現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洪生.學生管理:走向生命關懷[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06):1.
[2]盧小陶,余雪蓮,丘苑.人文關懷視域下班級管理主體責任落實的路徑[J].遼寧教育,2016(2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