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語文課堂上,最具魅力的也許就是那朗朗讀書聲了。或是老師抑揚頓挫的范讀,或是充滿童稚的學生齊讀,或是聲情并茂的師生對讀 。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指導,讀中有智慧。因為有了讀,才讓教師與學生與文本等有了真誠的平等對話。“讀”,魅力了得!
樓適夷先生回憶他的國文老師時,還記得國文老師念古文的聲調,難忘老師朗讀文章時的氣勢和產生的美感。特級教師陳日亮一語中的:“如果真有什么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閱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
“讀”是語文課堂上不可缺少的形式。讀能帶我們詩意,帶給我們美感,更重要的是帶給我們一種氣質和影響。讓我們心懷崇敬的走進這些名師的課堂,去領略那春風化雨般的金聲玉振之音。
下面我擷取幾朵“讀”的課例,讓大家感受一下這些名師“讀”的妙處!
一、巧妙一個“啊”,繪聲繪色“讀”
名家課堂里的朗讀,常常會讓我們有“柳暗花明”般的驚喜。余映潮先生在教授《狼》一課中,將“啊”字加入課文中朗讀,體會屠戶的波瀾起伏的心情。真是一個“啊”字,激活了學生內心的語言之水。余老師借用一個“啊”字引導學生朗讀,極大程度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了他們內心的對語言感受的興趣??梢娊處熣嬲乱环Ψ颍瑨侀_教參,深入文本,對文本巧妙地設計,引導學生讀出新意,讀出妙處,就能讓語言活潑起來,讓感悟靈動起來。
二、精心一種“品”,細細來美“讀”
陳鐘梁老師主張學習美文,要通過誦讀“熬”出語文的“汁”。品詞析句是陳老師的主要教學理念,在細細的品讀中,才能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妙和魅力。例如他在教授《背影》時,把父親送別想象成一幅油畫,給學生拋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允許里面有兩種亮色,你會選擇哪種?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思考,細細地品讀文本,找出了這樣的根據:“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這里有一處鮮亮的詞語“朱紅”;“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边@里也有一處鮮亮的詞語“紫”,這兩個詞語點亮了灰暗的背景和灰暗的心情,也讓讀者體會到了在凄涼的生活中,幸好還有父親暖暖的愛。在這樣的品讀中,學生不僅加深了生活體驗,還增強了審美的鑒賞能力。陳老師的這個課例讓我深受啟發:純粹的追求教學方法的新穎性,無非是緣木求魚,舍本求末。教師讀透教材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從教材里發現了文本的奧妙,教學方法就迎刃而解了。
三、同是一個“寒”,別有韻味“讀”
學者金克木回憶他的語文老師教授詩詞的情景,不僅讀出了詩的韻味,還帶領他們拓寬閱讀的視野,讀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例如老師“教詞,他選了兩首李后主的,兩首蘇東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問題,說”羅衾不耐五更寒“、”高處不勝寒“,兩個“寒”有什么不同?”這兩位詞人,一位是皇帝,一位是高官。一位是亡國之君,一位是被貶之臣。他們在詞中所表達的內心最真切的感受,盡在一個“寒”字了。這種比較閱讀很能給學生帶來心靈的震撼。這個課例給我的啟發就是:教師的閱讀視野決定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教師在學生誦讀時,能巧妙進行比較閱讀,能讓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得到擴展和提高。一個“寒”字,教會了學生在讀中思考,一個“寒”字,讓學生能讀懂一位詩人,甚至他背后長長的歷史。
這種比較拓展閱讀頗能看到一位老師的學識。博古通今,激揚文字,才情澎湃。這樣的老師就像一尊佛,背后有“后光”,讓人敬仰。
四、輕輕一聲“唉”,胸懷悲憫“讀”
記憶最深刻的是聽王君老師講授《老王》一課?!独贤酢肥菞罱{先生的一篇真情散文。文中的老王身份卑微,命運悲苦,但卻內心充滿真情,讓人敬仰。文中前幾個自然節通過介紹講述老王身份和身體狀況以及住處等來介紹他的的“苦”與“不幸”。
王君老師巧妙地運用了一個“唉”字,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以老王的身份來說話。 “唉,北京解放了三輪車都組織起來了,我腦袋慢,就進不去了。唉,人老了,不中用了!”……一個“唉”字,就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走進了老王孤苦的世界,真切地體會到老王當時處境的艱難,體會到了天地廣闊般的人間滄桑。
王君老師巧妙引領學生結合文本整合課文里的信息,激發了學生內心對平凡人物的理解與尊重。此課例帶給我的啟發就是:教師心懷悲憫,才會體會文本里的真情。如何把這種情懷真正地傳達給學生,王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范例。巧妙壓縮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用真情調動真情,用悲憫激發悲憫,回歸文本,還學生閱讀的空間,在讀中感悟,在悟中提升。
走進文字里,讀到內心里。一個“讀”字有千變萬化,有萬種風情。只要善讀,善悟,就會讀出千山萬水,讀出人間萬象,讀出天高云淡,讀出月明風清。怎一個“讀”字了得,讓我們盡情地去讀!
參考文獻:
[1]周芳.一個“讀”字,引出語文百味[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1):92.
[2]張玲娣.怎一個“讀”字了得——分角色朗讀的教學實踐與收獲[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05):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