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坡
新時代的高中生將是民族復興生力軍、主力軍,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決定著他們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品格修養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和國家的未來。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不僅能提升高中生的個人品德修養、核心素養,促進文明和諧校園建設,更會促進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促進全體國民素質的提升。近年來,大許中學在如何有效實施文明禮儀教育的路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現分享如下。
一、校園文化引領
文明禮儀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礎,一個成就大事的人必須要有良好的文明習慣。高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對文明禮儀規范的條文已經十分清楚,他們缺少的是踐行文明禮儀的自覺性和持久力,缺少的價值自覺和行動自覺。因此,我校一直注重學校文化建設,用學校內在文化價值引領文明禮儀建設。在當前有部分中小學生有苦難意識淡薄、價值取向模糊、理想追求困惑、精神偶像缺失等校園亞文化思想傾向,作為一所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農村學校,作為一所徐東阻擊戰前指揮部舊址的中學,理應承載傳播紅色文化的歷史使命,挖掘和弘揚本土蘊涵豐厚的紅色文化。
我校始終堅持“潤育潛質,明理成人,發展個性,奠基人生”的辦學理念,并根據學校自身地位、深厚的歷史與文化的積淀、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以及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對教育的本質的認識,逐步積累、完善、積淀與凝練形成紅色教育辦學特色,明確提出把我校打造成為未來隴海新城高中紅色教育特色學校的目標。并以打造“紅色教育”特色品牌為契機,促進學校全面發展,使學校走自我發展、自主發展、內涵發展之路。
用理想信念引領文明禮儀建設。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方向,決定人生成敗的精神之鈣。
用家國情懷引領文明禮儀建設。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我們長期深入開展中國夢教育,把中國民族的偉大振興這一共同理想根植在學生心中,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每個學生都必須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追夢人。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明禮儀建設。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爭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大情懷、大擔當、大智慧、大作為”品格的許中學子和時代新人。一個有大情懷、大愛、擔當的人首先是一個品德修養好的人。學校特別注重學生文明禮儀規范和品德修養提升,告誡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用校訓校風引領文明禮儀建設。校訓代表著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學警示,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核心價值。校訓無疑對人有一種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長時間后,它會逐漸內化為學校師生的一種心理因子,賦予他們一種文化精神,主導他們的一言一行。校風則是校訓影響下學校師生長期形成的風氣。“守正、仁善、剛毅、致遠”是我校的校訓,“崇真、厚學、敦品、勵行”是學校的校風。“守正”即恪守正道,“仁善”即仁愛善良,“剛毅”即剛強堅毅,“致遠”即有遠大的理想、抱負。這則校訓激勵著全校師生恪守正道,擁有善良仁愛之心,具備剛強堅毅的品格,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追求卓越的人生。在校風中,“崇真”即即尊崇真理,“厚學”崇尚知識,學識廣博,厚積薄發,“敦品”即砥礪品德,“勵行”即勉勵前行,自強不息。這則校風激勵全體師生崇尚真理和知識,砥礪品德修養,自強不息,奮力前行,做到德慧雙修,知行合一。
二、搭建平臺踐行
(一)自主管理
學校針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發展現狀,實施學生校園生活自主化管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為目的,讓學生全程、全面參與校園生活和學習的管理中。學生自主管理主要包括學生行為管理,校園環境管理,兩操及日常規范等方面。讓學生在參與管理中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帶動全校同學養成講文明、守紀律的良好習慣,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氣氛。
(二)深度體驗
文明禮儀教育是一個由表及里、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僅停留在表面,應該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悟,讓文明禮儀的正確價值引領作用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印在學生的記憶里。豐富的活動就是溝通學生外在行為與內在品格修煉的有效載體,讓學生在活動的現場中感受文明精神的崇高感、文明言行的優越感、文明行動的自豪感,讓文明禮儀的教育過程現場發生。
1.主題月活動
主題月活動是以每月一重大主題,共11個主題教育貫穿學生教育全過程。將主題月教育活動與民族精神教育、傳統美德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緊密結合,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素養。學校通過實施宣傳學習、行動實施、總結表彰三階段強化主題月教育活動。
2.重大儀式
重大儀式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教育內涵,同時發揮著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功能。學校注重通過重大儀式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升旗儀式上凜然的護旗護衛隊、激越的國歌、翻飛的國旗,匯聚成蒼宇下的神圣,師生仰望國旗的臉龐上袒露著莊嚴和豪情,國家和她的兒女在這一刻血脈相融;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儀式,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學生緩行、駐足、默哀、凝望,在寄托哀思中傳承英烈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成人儀式通過莊重而滿載深刻寓意的環節,把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家國情懷教育、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通過鮮活的形式植入學生心底;國家公祭日儀式上全體師生安靜肅穆,拉警報、降半旗、行默哀禮,緬懷死難同胞、不忘歷史、珍愛和平、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情感油然而生。重大儀式是傳承社會歷史記憶、延續民族文化基因、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參加重大儀式,每個人都要按制度、按規矩、按程序,做到有禮有節,讓正確的價值觀念轉化為自覺行動,讓儀式之禮浸潤在每個人的心中。
3.重大活動
學校注重發掘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歷史文化于新時代禮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讓師生在禮儀操演的現場重新體驗歷史記憶和場景,產生情感共鳴共振,內化對禮儀主題的認同。教師晚會晚會,注重弘揚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學生為教師頒獎、獻花、鞠躬,讓感念恩師的情感溢滿整個會場,唱響了尊師重道的主旋律,讓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畢業典禮,注重弘揚夢想與奮斗,在展望夢想的過程中,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夢想和需要融合在一起,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自己的青春夢想;一個個生動的大型活動就是一個個禮儀載體,傳播著主流價值,使中華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煥發出強大的精神滋養力量。研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開闊視野,進一步提高文明行為,提升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用評價促進文明禮儀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要.完善德育評價。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杜威說過,所有的行為舉止,只要不忙目地憑情感沖動行事或只是機械地例行公事的話,似乎都包含評價。也就是說,評價和人類活動和人類關系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1.更加注重導向育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除了要發揮“選拔”功能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價值訴求——育人。長期以來,受“高考指揮棒”的宰制與驅使,高中學校一味沉溺于考試分數、名次和升學率,這無異于將高中教育等同于應試教育、升學教育了。在這種高壓的應試環境下,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實施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以發展的視角看待與考察學生行為,服務于學生主體的未來發展,為其發展尋找目標,指明方向,而非為已有的知識、成績所羈絆,使各種風格、各種類型的優秀學生都能在學校中脫穎而出,充分發揮其天性、潛能與特長,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長,成為個性鮮明的綜合性人才。
2.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同于工廠的最大區別是,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立即就有評價結果,而學校培養學生的效果要用學生一生的行為來作評價,尤其是學生的文明素養評價,不能用一次或幾次的偶然性、結果性評價給學生品德定性評價,而要更加注重學生在學校期間成長過程性評價。并且,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各個方面、每一個細節都表現得優異與完美,這其實是對學生的過分苛求和不正常對待,從而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學校教育評價過程中,要突出重點,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要富有特色和“亮點”,而非面面俱到,尤其要擇取其最具代表性、最突出、最有個人化色彩的“活動事件”客觀并真實地記錄下來,因而是一種典型的“擇優而記”“擇長而錄”的紀實形式。
3.更加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學生從過去的唯分數論轉向學生的綜合素質表現,從專注學生的學業水平轉向更強調對學生各個方面的“觀察、記錄、分析”,其根本目的是要從中發現并培育學生的良好個性,是對學生未來發展潛能和傾向的深度挖掘、尊重與守護。我們認為,針對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而言,其并無高低之分,亦無優劣之別。最為緊要的是,我們應如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真實表現,來形成對學生個性品格、學習特長和精神氣質的全面認識。
4.更加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過去由學校、教師主導評價,發展為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小組或同伴互評、以及學生自我評價,允許學生在被評價過程中充分地進行辯護和申辯,這樣更能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正性。這樣,學生、教師和家長等也就成了綜合素質評價的責任主體———我們可稱之為一種“群眾評價”。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用于學生教育或一些非高利害的評價活動時,堅持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即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展開全方面、多視角、多層次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客觀認識自我,進而積極主動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