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慕梓
作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課程是中職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開發德育課程,便也成為了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在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要達成德育目標的實施途徑和要求包括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其中活動育人是中職德育課程中常用且見效顯著的部分。
在課程活動中,老師只能起到主導作用,真正的主體是學生。在設計課程活動是,要從學生的真實狀態出發,在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把握好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好上述方面,才算是做好了課程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
具體到德育課程,除了綜合分析和把握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共性特征外,教師還應分析學校、班級甚至個體的個性特征,提高德育課程的針對性。
本學期,筆者擔任某職業高中工藝美術專業高一年級的班主任,班級學生為新入學的高一新生,他們對校園環境、班級同學都還比較陌生,對高中生活充滿了好奇和迷茫,并且班上有相當部分同學在家比較嬌慣,生活能力較為欠缺,集體意識淡薄,同時學習基礎差,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對于所學的專業更是有些畏難和無措,因而很不適應高中住宿和學習生活。針對以上班情,筆者在班級開展了一系列目標明確的德育課程,并在德育課程中嘗試了形式各異的育人活動。
本文主要針對筆者在班級德育課程中開展的育人活動情況進行思考和探討。
(一)讓學生成為德育課程活動的主人
學生是德育的對象、課程的主體,德育課程本就是圍繞學生而開展,德育課程中的活動,自然也離不開學生的參與。老師開展德育課程活動時,應將舞臺交還給學生,不剝奪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德育課程中的活動,不僅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使其在活動中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獲得自信。
在組織班級第一次德育課程活動時,老師簡要地說明了活動目標,布置了任務,然后放手交由學生組織。在學生組織策劃的過程中,老師會跟進和指導,但不會過多干涉,而是將每一個流程和細節暗暗記下。第一次德育課程活動——“慶中秋迎國慶”班級聯歡會,由于學生缺乏經驗,草草收場。活動后,在那一周的周記里,同學們自由對這一次活動做出了各種評價,老師批閱之后,精選出一部分周記。
這次課程活動結束后,老師召開班委會議,組織班委總結交流本次活動,班委們大多都認為這次活動辦得不算成功,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了自己心中所認為的活動的不足之處。老師和他們分享了部分周記里對這次活動的不足的評價和建議,然后帶領班委們一起探討這次活動不成功的原因:準備過程中沒有群策群力、準備時間倉促、活動內容不夠吸引人等等。而在班會課上,老師則對德育課程活動的優缺點進行了總結,并重點對組織活動的同學進行了表揚和鼓勵,動員更多的同學投身到組織者行列中來。
帶著對上一次德育課程活動的經驗和總結,老師帶領同學們開展了第二次活動——班日活動,這次德育課程活動中,同學們吸取經驗,改進上次活動的不足之處。班委們提前準備,設計了不少精彩環節,將這次課程活動開展得更有聲有色。活動后,老師一如既往對同學們進行鼓勵,并再一次總結經驗。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老師的點撥,組織的同學認識到: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組織德育課程活動前,必須要密切關注同學們的需求,同時,在準備環節中,做好分工,發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準備工作中,既可以減輕幾位主要組織者的壓力,又可以避免因某位同學任務過重而導致疏漏的出現,還可以增加更多同學的參與感,更好地讓更多的同學成為活動的主體。
而第三次德育課程活動——元旦聯歡會,老師則提前將消息放出,鼓勵學生做好活動策劃。果然有學生寫好了策劃方案,有學生積極投入到活動的準備和組織當中。活動后,組織者對這次活動還抱有遺憾,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老師在班會上,分享了部分同學的周記內容,通過同學們的眼睛來看這次活動,將同學們對這一次活動的高度評價展示出來;同時,大力表揚組織活動的同學,在班上宣傳這一股正能量。最后,老師提出將這一次活動中未能完成的一些環節,放到其他合適的時間去開展,以不負組織者的一番心血。
這三次德育課程活動的開展,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玩耍、開心,更是為了讓學生在達成德育課程本身的目標之外,再進一步增強組織能力、提高組織和參與活動的熱情。通過這一系列的德育課程活動,同學們相互之間更加熟悉了解,班級氛圍變得更為友好活潑,在策劃和組織活動的過程中,這些被父母千嬌萬寵“小皇帝”“小公主”們,第一次明白了把事情做好的的不容易,體會到了老師和班干部以往組織課程活動的艱難,大家學會了珍惜和感恩,也懂得了付出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二)將德育課程活動與傳統節日及其他重要節慶日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提到“要結合民族傳統節日、重要節慶日、紀念日等,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
筆者本來就是語文教師,出身于中文系,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特別深沉的情感,許多優秀傳統文化由于離我們年代久遠,對于許多人而言都是陌生的。筆者所任教班級的學生都是00后,他們是新生的一代,從小在電子科技產品的圍繞中成長,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許多同學沒有足夠耐心和興趣去探究。相比于中華傳統節日,他們對萬圣節、圣誕節這一類洋節更為重視和推崇。
但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丟棄的珍寶。結合德育大綱和班級學生的情況,懷著內心深處的民族文化情節,筆者在開展一些德育課程活動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將其與各大節日相結合,例如中秋、國慶、元旦等,強化學生對于民族傳統節日、以及我國其他重要節慶日的認識和情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筆者曾專門開展過“中華傳統節日”主題系列德育課程活動。
首先,讓學生自主討論探究,通過觀看影視資料、學生匯報、詩詞大會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起源、內涵、習俗等等。
然后,在每一次傳統節日來臨之際,老師會帶領同學們親身體驗節日的樂趣。端午節,老師組織同學們一起包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清明節,老師布置同學們踏青拍照配古詩、自制青團,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同學們明白了清明節的真正起源;中秋節,老師組織同學們開展中秋主題詩詞大會,讓同學們在詩詞的優美雋永中,體會月圓之時異鄉人思親之切。
除了傳統節日外,其他的一些重要節慶日也可作為德育課程活動的切入點。例如元旦日,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加入到元旦聯歡會中,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回顧一年——疫情期間的網課、危險一線的堅守、災難面前的逆行者,讓同學們在視頻、小品、游戲等活動中,明白自己肩上之責任,明白少年之奮斗當為國為民。
德育課程的主題是豐富多彩的,但是不論是什么主題,如果能有一個好的切入點,則更能潤物無聲、完美嵌合。并不是所有的德育課程都需要極其嚴肅地按照特定流程去走,在節日來臨時,借助節點的特殊性,賦予德育課程活動更豐富的內涵與意義。
(三)緊貼專業特色開展德育課程活動
專業特色是中職學校的名片之一,人們常說“大國工匠”。而我們這泱泱大國,未來建設國家、甚至建設世界的偉大工匠,有許多便出自現在的職業院校學子。
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班主任,筆者在開展德育課程活動的過程中,會將專業特色融入其中,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又可以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
筆者所任教班級屬于工藝美術專業,學生本學期學習了素描、色彩和速寫,但許多同學都是從零基礎開始學的,專業水平還處于入門階段。因而在德育課程活動中,我融入了美術繪畫的一些元素,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專業認同感,但控制了專業元素的難度,以免引發學生的畏難情緒。
在中華傳統節日主題的德育課程活動中,老師先通過不同的形式引導同學們步步深入了解各個節日,在最后,準備了空白書簽,讓學生在書簽上進行“傳統節日”主題手繪。關于手繪內容,老師不作除主題外的其他硬性要求,同學們自主選擇一種節日,根據自己對節日的了解,運用在專業課上學到的繪畫技能在書簽上進行繪畫。同學們的作品各有特色,甚至有同學繪完后意猶未盡地在書簽背面題詩。等同學們完成后,老師給學生下發書簽流蘇,同學們系上流蘇后,看著成品,甚是有成就感。過后,老師還對優秀作品進行拍照留存,在家長會的時候展示家長看,同學們的成果被更多的人所看到,這使得他們的積極性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在開展元旦主題的德育課程活動時,老師讓學生手繪元旦賀卡,寫好祝賀詞。然后挑選出優秀作品(占總作品比例較大)進行掃描,做成電子版,交由文印公司制作成元旦賀卡。賀卡制作好后,同學們在賀卡上寫上同學和師長們的名字,在元旦聯歡會時,發給每一位同學和尊敬的師長,同學們收到賀卡都很開心,尤其是自己的作品被選中制作好送給其他人的那些同學,自信心和積極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樣的,這一次賀卡手繪,老師也并沒有做過多的限制,給予了同學們極大地自由創作空間,確實涌現了一大批令人眼前一亮的手繪賀卡作品,老師與同學都大為驚喜。
德育課程,是中職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育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為德育課程的開展和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作為一名中職班主任,筆者在德育工作的實踐當中,看到了德育課程與活動育人相結合后,寓教于樂,呈現出的有生機、有活力、有創新的德育景象。在今后的德育課程開展中,筆者將繼續探索和嘗試,發掘更多的活動契機、更多樣的活動形式、更豐富的活動內容,以更好地發揮活動在德育課程中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