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浩 沈靜
摘? 要: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在線課堂成為近年來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然而,能認真參與在線課堂并達到教學目標的學生屈指可數。本文從生態語言學的視域出發,通過分析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呈現的特征及當前英語在線課堂生態失衡的情況,運用超星學習通平臺,探究基于生態語言學視域的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構建。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英語教學;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8-00-02
語言作為人類社會的組成部分,與生態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基于此,在生態語言學視域下,將英語教學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構建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有利于英語在線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語言學視域下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呈現的特征
(一)整體相關性
英語在線課堂是由很多相互聯系作用的因子按照一定結構層次組成的生態語言系統,內部結構為“人”(生態主體)和“環境”(課堂環境)兩個維度。教師是生態系統內部信息的主要生產者,但并不是唯一生產者,課堂環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搜索引擎也能成為信息來源。教師也不是單純的生產者,他們可吸收來自環境、學生的信息,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因此,學生也可成為部分信息的生產者。
(二)多元共生性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競爭和共生是不同生態主體之間的關系。從教師和學生所在生態位來看,二者處于共生關系,即兩者是各自存在的基礎。對于英語教師而言,不僅要設計教學、傳授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具備多元的角色定位;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人,而是課堂的建設者和使用者。
(三)動態平衡性
在英語在線課堂的不同階段,教師可進行診斷性、形成性和發展性評價,使信息轉換處于從不平衡到平衡、又由新的平衡到不平衡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狀態。此外,教學環境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適宜的教學平臺是實現動態平衡的關鍵。
二、當前英語在線課堂的生態失衡狀況
(一)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失衡
傳統英語在線課堂中,單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英語教學生態鏈出現脫節。從教學目標來看,教師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在線教學生態圈的系統性。從教學模式來看[1],教學生態系統中沒有新的能量涌入,無法保持動態平衡。教師需更新教學目標,適應新的教學生態環境。
(二)師生生態位失衡
一方面,英語在線課堂的教學取決于教師,在回答問題時學生要按照教師預先設計的方向回答,如果存在偏離,可能就會被打斷,這是學生話語權的假性賦予。另一方面,教師收不到學生的反饋,新的教學思想也在無形中被扼殺,雙方均失去了深度發展的可能,師生生態因子的功用亦受到限制。
(三)在線英語課堂評價方式失衡
傳統英語在線課堂以平時作業和期中、期末筆試作為主要評價手段,忽略了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以及信息技術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生態語言學視域下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構建策略
(一)加強生態意識,豐富教學模式
第一,提高生態課堂實用性。以往英語在線課堂存在實際使用率低的問題,當今社會更需要能將專業知識與英語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而教育本身對學生既有即時價值,又有延時價值。因此,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英語教學應將在線教學和學生專業結合,借助語言這個媒介,使語言教學融入專業教學中,重視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養成,在學生語言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時,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學習策略、跨文化交際等綜合能力。
第二,發展多樣化英語線上教學模式。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構建的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教學模式,以《綜合教程2》(第二版)第八單元Focus on Global Warming為例,具體闡述多樣化教學模式的完整設計,教學模式按照以下兩個步驟進行。步驟一:學生自學——自主討論——教師啟發——學生總結。教師先將課文知識點模塊化,上傳至教學平臺,運用“通知”功能,提醒學生自習。學生在完成任務后,可在“討論”板塊下,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在此環節中,不同組就不同觀點進行探討、借鑒。教師依據討論情況進行啟發,每組在原有基礎上完善認識,將最終形成的結論在直播課堂中匯報。步驟二: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鞏固練習——拓展遷移——運用新知。在開啟直播課堂后,教師通過“選人”功能,隨機抽取小組展示,來培養學生協作和表達能力。展示結束后,教師可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短視頻,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學習新知的良好誘因。在具體講解過程中,教師要對文中所出現的專業名詞(如“El Nino”“IPCC”)強調講解[2]。在講解結束后,教師在平臺上發布隨堂練習,讓學生及時獲得反饋。教師也可根據需要,將超星資料庫中的資源作為補充,但選取時應注意限制因子定律:當生態因素處于缺乏時,或在低于臨界線或超過最大忍受度就會限制有機體的發展[1]。因此,教師要適量推送教學拓展資源,以免超出學生的耐受限度,阻礙學生發展。最后,教師要指引學生突破書本局限,深層次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現象背后的人為因素,用己有知識推動現狀的改觀。
(二)調整師生生態位,構建有效交互模式
第一,學生主體意識的回歸。學生課堂主體意識的缺失所呈現的不僅是長期受教師“壓迫”后表現出較低的表達欲望、言說能力的退化,更是學生對作為構建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主體身份概念的模糊。為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從依附教師話語的“舒適圈”中走出,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學生明白,學習不是由異己外部力量塑造、而是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3]。
第二,修筑開放的師生交互模式。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只有各個生態因子具備開放性的特征,系統內方可進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而在線課堂上的開放性,就體現在師生交互的模式中。基于超星學習通的在線直播課堂可實現有效的交流互動。首先,教師能共享屏幕講課,也可在講課時穿插提問。在講解完部分知識點后,教師可讓學生在聊天窗口中給予反饋。適當地提問能夠有效控制學生在線但不聽課的現象,而且教師能夠依據學生回復的速度和正確率對他們的學習狀況和教學效果有較好的掌握。此外,教師可結合網絡流行語來增添互動的趣味性,可讓聽懂的學生打“666”,不懂地打“???”,發彈幕的方式很好地迎合了青年學生的習慣,可讓學生更輕松地提問。
(三)生態化教學評價體系構建
對在線教學微生態系統而言,教學評價發揮著關鍵作用。以往的在線教學評價體系多以“2+1”,即過程性評價(平時作業和期中檢測)+終結性評價構成,不利于學生和生態系統的發展。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英語在線評價系統從以下四個方面構建。
一是考勤。教師可使用超星學習通平臺中的“簽到”功能,讓學生在每次上課、下課時打卡。對遲到、早退或無故缺勤的學生,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計入平時成績中。二是課堂提問。課堂提問參與度是學生課堂表現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以采用搶答和積分制的方式,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設置分數獎勵,鼓勵學生認真思考,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和學習氛圍。三是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對于重難點問題,教師在課前設置主題討論,學生以小組跟帖發表觀點。課前和課后,由平臺統計學生自主學習次數。教師也可布置小組合作作業,根據小組表現情況打分。四是測驗。在教學活動的每個階段,教師都可以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根據需要發放測驗,平臺會將每次測驗記錄進行保存,教師能依據測驗結果歸納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果,對學生總體學習狀態有動態的認識。
當教師把考試中難以表現的能力,如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思維能力、構建知識的過程課等納等入評價體系時,可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并在原有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調整嵌入教學資源;學生也會在這種評價體系的引導下重視和發展這些綜合能力,實現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四、結語
在生態語言視域下,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英語在線課堂微生態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三大生態要素構成,教師和學生作為生物群落與生態環境形成有機的整體。生態化英語在線教學體系的構建旨在使英語教學實現信息化發展,同時保證教學質量。英語在線課堂的生態建構也是一種主流趨向,將生態語言學的觀點運用到英語教學中,既展現了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又發揮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袁莉.“互聯網+”時代英語生態課堂的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9(24):105-107.
[2]包慧宗.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問能力的案例研究[J].亞太教育,2016(15):24.
[3]魏建紅,李立新.呼喚學生課堂話語權的回歸[J].教學與管理,2013(26):3-5.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