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楓坪儺獅舞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湘中地區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它顯示了湘中地區的文化獨特性和民族精神,有綜合性的藝術特征和價值。本文先闡述楓坪儺獅舞的概況和傳承現狀,然后從研究非遺進校園的意義中,提出楓坪儺獅舞進校園傳承和發展的必要性,最后對楓坪儺獅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承和發展提出具體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儺獅舞;校園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1-007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省社科基金課題《湘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儺獅舞的傳承研究》(課題編號18WTC20)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楓坪儺獅舞概況
(一)儺獅舞概況
儺獅舞是湖南省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到元宵佳節或是集會慶典,人們都會以舞獅子助興,在漣源楓坪尤為盛行。每逢佳節,舞獅隊戴好面具著裝上場,競相獻藝,精彩紛呈,融合武術和舞蹈,并具有濃厚的祭祖、祭神色彩。楓坪儺獅舞表演隊由三四十人組成,有近三百人參與。舞獅有很多種造型,從起勢、奮進、抓撓、迎賓、鞠躬、躍進、審視、酣睡、出洞、發怒、爬山、越澗、上爬樓梯等,栩栩如生。歷史上,儺獅舞表演在漣源市大部分地方及毗鄰的新化、新邵等地都有流傳。今天,儺獅舞表演區域大為縮小,僅限于漣源市楓坪鎮周邊鄉鎮、村。
(二)楓坪儺獅舞的特征
1.儺獅配合,造型獨特。儺獅舞以前叫舞獅子,之后取名儺獅舞,是因為戴上面具是神、是儺,不戴面具是人,以神、儺面來寄托群眾美好的心愿。儺獅舞的表演除了儺面還要有獅子。獅面之前是用木制作,現在是用竹篾、紙、漿相疊而成。首先由樹板做成獅面,然后用紙和漿一層一層敷上,做出“四不像”的樣子,獅身用布做成,一般底色是紅色或者黃色,身后加一條尾巴,由兩個人操作。在每一個表演的故事情節中,獅子和儺面都要擔任不同的角色演出,以唱跳或造型來表達所要展現出來的意思,步伐主要以圓場、十字步、跳踢步為主,以節奏的重拍點,情節為準來變換步伐,變換動作。
2.注重競技,觀賞性好。楓坪儺獅舞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舞獅子,北方的舞獅子注重的是表演,南方的舞獅子注重的是競技,而楓坪儺獅舞更注重講故事,分為武獅和文獅,武獅展示十八般武藝,文獅耍完之后唱跳,用文字作贊詞。舞獅有很多種造型,如起勢、奮進、抓撓、迎賓、鞠躬、躍進、審視、酣睡、出洞、發怒、爬山、越澗、上爬樓梯等,栩栩如生。
3.面具豐富,角色多樣。楓坪儺獅舞的主要藝術符號就是儺面,這些面具有許多角色類型,動物、鬼神、故事世俗人物等,有的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夸張變異,有的是想象出的虛構之形,最具特色的是獅子面具上一定要有繁體的“雨”“漸”“耳”這三個字,繁體字有28筆,代表天上28星宿、28神人。
4.故事豐富,情節生動。楓坪儺獅表演耍一場一般是兩個小時左右,送行要進行耍四門,這是表示對被耍者的一種尊敬。耍完四門后接著耍故事,唱贊詞,之前傳承下來的108個故事中,到現在還能表演出來有“黃龍穿洞”“張屠戶殺豬”“蔡春山耕田”“太白飲酒”等72個故事。
二、儺獅舞進校園的意義
(一)非遺現狀需要不斷傳承和發展
我國對非遺的保護實際上是代表著這三個意思:“保存、保護、發展”。保存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人亡藝絕”的狀況出現,對其最根本和原始的內容進行記錄。 保護是在現如今雜亂文化發展的社會中,保護其傳承內容和傳承人的合法利益。發展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發這一民俗文化,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儺獅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活態性”和“不可再生”的特性,決定了它需要建立在“活態性”這一形式上去傳承和發展,然后再是靜態的資料保存和文化產業的開發。因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強調的不僅是這些物質的所呈現出來的方式和它的載體,更是精神層次的內容。非遺只有和教育這些無功利的活態性的傳承方式相融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弘揚它的精神,傳承和發展優秀的非遺文化。
(二)儺獅舞進校園可豐富和拓展學校藝術教育
就儺獅舞而言,非遺進校園一方面是非遺現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學校藝術教育課程拓展的需要,因為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技藝的教育,它的核心是美育。它不僅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影響一個民族精神,還能提高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舞蹈這門藝術可以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機組合,能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如今各學校的舞蹈教育,都只是在強調肢體動作的標準和技術技巧,而忽略了舞蹈能起到的美育作用。教學內容也大多是已經被深度挖掘且專業性強的舞蹈教材。因此,把非遺中優秀的舞蹈帶進校園,補充和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它包括了文化和藝術教育。
(三)儺獅舞有助于校園文化教育
通過學習儺獅舞可以增加人們對民族文化歷史的了解,可以促進人文知識的教育。這是因為儺文化的演變和發展與一個國家的政治、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它在各個階段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時代經濟、審美理想等文化因素。儺獅舞主要將勞動生活情節、地方民俗、神話典故以及傳統梅山武術融合在一起,充分納入儺獅舞的表演內容中,用舞蹈動作來表達傳遞人格、道德許多的約束和規范。所以通過學習儺獅舞不僅獲得肢體上的舞蹈動作,還有道德,修養和民俗上的學習。從這種方式所獲得的教育和民族文化要比書本上學習到的生動得多。
(四)儺獅舞有助于校園藝術教育
在藝術文化教育上,儺獅舞的校園教學還有助于幫助學生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它那雕刻精致,形態多樣的面具和舞蹈故事中所創造的人物形象,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觀察、模仿和創造方面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藝術創作空間,豐富了內心情感,增加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和認同感。
三、儺獅舞進校園的措施和方法
(一)倡導非物資文化遺產進入校園
與其他傳承方式相比,學校教育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影響更深,更能較好地實現持續性、常態化教學活動的目的。儺獅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部門應該做好與教育文化部門的溝通,征得教育界文化部門的同意后,可以在各種小學、中學以及大學中甚至在教育界文化機構中不定期地邀請項目傳承人和非遺專家前來給師生以及文化部門人員演講與儺獅舞這個非文化遺產有關的內容,例如,儺獅舞的形成背景、發展路程、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等,借這些有趣的經歷來吸引學生以及文化部門人員的注意力,進而為儺獅舞進校園提供一個便利的條件。教育機構的干預,可以使師生感受到教育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這件事情的重視,進而使學校認真對待這件事情使非文化遺產的傳承順利進入學校。考慮到當前校園教學任務重,在推動儺獅舞進校園時,可以考慮劃定重點區域、重點學校、重點年級、重點班級。
(二)完善教學體系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傳承
學校應重視非遺文化傳承的儺獅舞的理論現實化的工作,將對儺獅舞的傳承貫穿到其他學科的日常教育中去,比如在美術課中,通過圖片的引導教學,讓學生們感受到屬于儺獅舞的獨特的表演風格,體味儺獅舞中動作的美感特征;在歷史課中,老師可以講儺獅舞的起源、發展路程等,增加學生對于非遺文化儺獅舞的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學校可以組建一支隊伍,成立儺舞藝術小組,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同時,非遺管理人員可以運用三元教學方法,即鑒賞、表演、編創相結合,以避免教學模式的單一化,通過辦展覽、游戲等多種課外教學的方式對非遺進行宣傳,進而加大對學生們的吸引度,加強學生們對非遺文化的認識、理解和掌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保留它原始古樸的舞蹈風貌以及粗獷、熱烈的表演特征之上進行傳承和發展。運用楓坪儺獅舞中經典、特色的動作和動律,運用元素提煉,動律發展等方法進行素材的發展創新,發揮高等師范專業在基礎教育階段傳承本土文化藝術的職能作用,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
(三)高校非遺研究機構促進儺獅舞等非遺文化的傳承
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力量對非遺項目進行立項研究,在理論上進行挖掘,研究挖掘其歷史背景源頭,服務于學校,運用于實踐,結合多方面,校方、傳承人、學生進行研究,有針對性,理論性的,形成規范的一種模式,更好地促進非遺可持續發展。
儺獅舞非遺研究人員要與校方進行合作,由相關研究人員、學者與學校中的教授、導師在學校里建立非遺研究小組,鼓勵學校教師根據自身專業和條件,向非遺傳承人學習,學校應建立專業性強的教師工作室,在學校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設立專業化的非遺研究機構,提高非遺教學水平,促進非遺項目在學校落戶。優化高校資源配置,培養優秀大學生人才,采取多樣的方式和辦法引進人才,適當放寬非遺傳承人的基本要求,讓更多高校學生有機會成為非遺傳承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民間調查的基礎上,匯集整理研究成果,各自編纂符合學術規范的理論教材,并在反復實踐中及時更新。
四、結論
非遺是世界的寶藏,是國家最為珍貴的記憶。以其獨特的方式保存著中華人民最深切的情感,蘊含著每個民族最特色的發展史和最純粹的狀態。非遺進校園傳承發展,從根本上推動了非遺的傳承,讓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為校園注入了新內涵,也使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有了新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梁正軍,楊志華.梅山儺面獅子舞的歷史淵源及現狀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12).
[2]非遺傳承:探尋儺獅舞[N].中國文化報,2012-10-15.
作者簡介:
高潔,女,漢族,湖南漣源人,副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