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語
鄉愁是文化基因構成要素,文化基因是社會風尚、民族精神、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的集中表現,為此鄉愁與文化事業發展、民族思想升華、社會建設、國民價值觀念形成關系緊密,只有牢記鄉愁,才能不忘家國歷史,實現文化傳承目標。本文通過探析文化記憶銘刻、文化傳承方略,以期人們可以牢記鄉愁,積極開展文化傳承活動。
以鄉愁為依托開展文化傳承活動具有如下價值:第一,指引人們銘記鄉愁,感受家鄉文化風情,避免出現“文化斷層”發展消極現象;第二,優化配置文化資源,通過習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感受鄉愁內涵,提升國民文化素養,助力國民在思索鄉愁中有所啟發,將其應用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文化教育等領域中,使我國文化鏈條更為完善,文化風貌更為全面,文化體悟力更強;第三,抵擋國外文化消極沖擊,引導國民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為文明互鑒奠定基礎,體現鄉愁在文化交流互動、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價值。然而,當前我國與“鄉愁”相關文化傳承研究成果較少,降低文化記憶影響力,阻滯文化事業良性發展?;诖耍瑸樘岣呶覈幕瘋鞒匈|量,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使人們得以牢記鄉愁,探析文化傳承現況、架構、原則、阻力及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牢記鄉愁,文化傳承現況
(一)在教育中的“鄉愁”。當前鄉愁概念已經融入音樂、語文、政治、英語等學科中,鄉愁作為文化體系構成要素通過教育指引人們關注家鄉、熱愛家鄉、回報家鄉,實現文化傳承目標。
(二)在社會發展中的“鄉愁”。第一,老屋活態保護。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老屋數量與日俱增,作為“鄉愁”載體之一其活態保護成為社會各界關注要點問題,使鄉愁得以有棲息之所;第二,文創產品發展。近期CCTV2“時尚大師”欄目以“中國色”為導向輸出“鄉愁”概念,以“黑色”為設計元素的王陳彩霞臺灣設計師將十二生肖、苗族背兒帶、苗繡等傳統文化融入其作品中,使服飾極具東方特色,無不展現其對“鄉愁”的深入詮釋,使我國文創產品得以良性發展;第三,地方經濟建設。在“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地方發展理念推行后,如何保留當地特色,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文化內涵,形成文化共鳴,成為地區發展關注要點之一,為此隨處可見的“鄉愁”通過“包裝”滲透在地方經濟建設各個環節,如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特色旅游業,將民族傳統節日、風俗習慣、住宿、飲食等文化融入旅游業,還有許多南方小鎮保留徽派、客家等建筑風格,挖掘文化傳承地方經濟建設價值。
(三)在科技興國中的“鄉愁”。我國是自主研發活力較強的國家之一,從“兩彈一星”開始科學家、工程師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發展不懈奮斗,通過實際行動回報祖國,在“鄉愁”助力下達成科技興國目標。“蛟龍入水”、“玉兔升天”等中國重器的名字亦體現“鄉愁”內涵,只要聽到這些中國重器的名稱無論身處何方都會想到祖國及家鄉,使“鄉愁”成為國民共識,流淌在國民文化血液中,為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奠定基礎。
二、牢記鄉愁,文化傳承架構
(一)目的明確。通過對文化傳承中“鄉愁”發展現況進行分析可知,鄉愁與教育、科技、經濟等領域關系緊密,為優化配置文化資源,使當今社會可以牢記鄉愁,需明確文化傳承目的,從宏觀、微觀兩個方面著手打造文化傳承體系。一方面通過文化傳承達到民族振興、實現“中國夢”、共筑少數民族命運共同體目的,另一方面通過文化傳承達到助推教育事業、地方經濟、科學技術穩步發展目的,使文化傳承架構基礎更為穩固,為鄉愁的流淌疏通管路,同時根據國家發展綜合需求調整文化傳承目的,賦予鄉愁新
內涵。
(二)資源充足。鄉愁在一片土地上、一座建筑中、一節課內、一場活動內,端坐在故宮屋檐的神獸寄托鄉愁,一碗餃子寄托鄉愁,一句“您吃了嗎”等問候亦寄托鄉愁,說明鄉愁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可以是具體實物,也可以超脫實物本身,以習俗、活動、話語等形式予以體現?;诖?,若想文化傳承架構穩固且與時俱進,需確保鄉愁習承資源充足全面,可以為打造文化傳承機制予以支持。例如,地方可以互聯網為依托,妥善運用IT技術,搜集當地不同歷史時期及發展階段所形成的鄉愁印記,將這些資料整合歸檔,剖析其與當地綜合發展的緊密關聯,篩選牢記鄉愁及文化傳承架構搭建基點,在地區建設中植入人文基因。
(三)形式豐富。基于不同地區傳統文化底蘊、發展需求、鄉愁印象存在區別,為此需保障文化傳承架構富有靈動性,通過豐富文化傳承模式使人們可以銘記鄉愁,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提高傳統文化影響力,使鄉愁表現形式更為多元,填充“文化斷層”,助力文化事業穩健發展。例如,以影視劇、綜藝節目為依托傳遞鄉愁情感,勾起人們共同的回憶,通過藝術處理使鄉愁成為民眾共識,為提高鄉愁影響力奠定基礎。
三、牢記鄉愁,文化傳承原則
(一)實事求是。鄉愁是人們記憶的一部分,是社會發展必然產物,為此鄉愁與時代及地區發展實際情況息息相關,一切脫離人們生產生活觸及范圍的文化無法成為鄉愁。這就需要我國秉持“實事求是”原則弘揚鄉愁及傳統文化,避免鄉愁背離大眾共同意識,根據不同地區文化特色、生活風貌、社會環境探析文化傳承新出路,使鄉愁成為文化傳承一部分,旨在助力地區文化事業良性發展。
(二)融合發展。鄉愁雖然是特殊歷史時期及人文情感加工下的產物,但鄉愁與現代化文化體系發展機制不可分割,這就需要在“融合發展”原則指引下探索新時代鄉愁表現形式,使鄉愁可以得到傳承,通過創新發展融入新時代內涵。例如,雄安新區在《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指引下,將保護當地傳統文化納入時代創新范疇,通過歷史傳承、文化包容賦予新區全新風貌,在傳說故事、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形態支持下豐富雄安新區鄉愁輸出途徑,提高鄉愁影響力,實現文化傳承目標。
(三)科學規劃。新時代文化傳承與地區建設、社會發展、教育革新、民眾綜合素養提升關系緊密,為此需在“科學規劃”原則指引下提高鄉愁內涵及相關文化資源充分利用效率,協調鄉愁與地區發展關系,指引人民群眾樹立文化自信,為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給予深沉力量,累積鄉愁內涵及有關資源利用經驗,同時為持續優化配置文化傳承資源鋪平道路。
四、牢記鄉愁,文化傳承方略
通過對牢記鄉愁,文化傳承阻力進行分析可知,文化意識滯后、體系缺陷、方式單一等問題已然成為阻滯鄉愁與新時代融合發展突出內因,為此需在總結以往鄉愁研究經驗前提下,以“牢記鄉愁,達成文化共識”為導向,探析文化傳承方略,旨在提高鄉愁影響力。
(一)樹立文化傳承意識。首先,地區需根據國家建設及社會發展切實需求制定文化傳承目標,確保該目標既契合國家有關文化事業的發展需求,又關注地區文化特色及鄉愁印記,為組織開展文化傳承活動奠定基礎;其次,將文化傳承目標解構并滲透在經濟建設、公共教育、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層面,繼而建立“牢記鄉愁,文化傳承”執行體系,為整合文化資源,重塑鄉愁內涵奠定基礎;最后,根據地區建設動態及國家政策新主張調整文化傳承目標,端正文化傳承態度,思考鄉愁全新融入形式,使“鄉愁”得以與時俱進,文化傳承質量得以提高。
(二)升級文化傳承體系。鄉愁是一輩人永恒的記憶,如何將這些記憶與文化融合在一起且面向公眾予以傳播,成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需妥善解決問題之一,這就需要打造良好的文化傳承體系,不僅關注鄉愁本身,還賦予其新時代內涵,使人們可以牢記鄉愁,削減文化傳承阻力。然而,當前有些地區存在文化傳承目的模糊,文化傳承活動缺乏聯動,文化資源利用率較低等問題,使鄉愁影響力隨之減弱,無法實現牢記鄉愁,文化傳承目標。
首先,以網絡為載體將黨委、政府、企業、教育機構、社會組織等主體納入文化傳承體系,加強部門聯動,發揮主體能動性,賦予“牢記鄉愁,文化傳承”體系無限生機,使文化傳承有效性得以提升;其次,明確以鄉愁為依托的文化傳承工作推行流程,有目的、有方向、有計劃的實現文化傳承目標,將地區發展各個環節與文化事業關聯在一起,為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奠定基礎;最后,推行文化傳承制度、標準及監督管理等機制,定性、定量分析文化傳承成果,指引各個部門關注鄉愁,開展鄉愁及文化傳承活動。
(三)創新文化傳承方式。根據地區鄉愁印記及領域,在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前提下豐富文化傳承模式,例如教育領域在開展有關“鄉愁”的文化傳承活動時可組織教育受眾參加“鄉愁文化體驗之旅”,通過“研學旅行”加深新一代對鄉愁的理解,將鄉愁與其新時代文化思想融合在一起,提高鄉愁影響力,達到文化傳承目的。
綜上所述,為使人民群眾可以牢記鄉愁,將鄉愁與文化事業新時代發展融合在一起,需人們樹立文化傳承意識,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升級文化傳承體系,創新文化傳承方式,使文化事業得以與時俱進,鄉愁成為人們共同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