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梅
摘要:回歸教育初衷、共筑價值追求,高校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體,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而在異化現實中,專業教師重技輕道,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功能無法體現;教育主體各自為政,全員育人局面無法構建和完善;機制缺失,專業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提升。鑒于理想與現實之鴻溝,筆者認為,在明確定位上形成共識、在實施目標上行動一致、在優化效果上考核評價乃解決高校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高校;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前言;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傳達的相關精神,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精神,我院開展了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思政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等教育教學全過程,需要下功夫深入挖掘,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小思政”走向“大思政”的全新格局。結合我院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各門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運用德育的科學思維,對專業課程教育體系進行研究,探索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教育教學全過程,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研究與探索》的課題研究。以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協同聯動的育人模式,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研究與探索》,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部門的合作,探索“課程思政”一體化管理的可循路徑,實現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優勢疊加,實現教學與科研統一。在課程思政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現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的教學思路、方法、實施效果、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等進行研究和探索。
一、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本是一體
(一)回歸教育初衷,思想政治教育是題中之義,重要使命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普遍地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今中外,對人才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培養和引導一直是教育所持續關注的主題。從我國傳統教育來看,在社會分工和科技發展水平還十分有限的時期并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教書與育人一直是并舉的。從四書開篇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道家的“重積德則無不克”、墨家的“崇儉尚禮”、法家的“法不阿貴,繩不繞曲”……,無不與當今所談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謀而合。正是人類最初的教育,卻體現著教育最初始、最本質的內涵和面貌。從西方教育來看,美國大學貫徹的“滲透性教育”,其很明顯的一個特點便是向學科方向滲透。“美國高校不僅注重在文科專業教育中滲透德育,近年也開始注意在理科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使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與道德培訓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具有與專業相關的價值觀……通過各門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德國在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中,也包含“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專業教育教學之中”;英國則同美國類似,十分重視其他學科的滲透教育,“注重在專業課中進行‘載道作用’,通過在專業教學中,滲透與該專業有關的倫理知識。”這進一步表明,在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也必須起到更突出的作用。
(二)共筑價值追求,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致,相互關聯恩格斯在談到事物辯證聯系的“辯證圖景”時指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視角而言,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整體目標,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則是“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從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載的相對獨立的局部功能而言,大學專業教育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其主要承載的是“智育”的功能,重點在教會學生如何去做事。相對大學專業教育“智育”的目標,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則是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其主要承載的“德育”的功能,重點在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從這個意義上看,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為出發點并都以人為歸宿,德與智構成完整的價值體系,其與大學教育整體目標一致,共同回應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
二、“課程思政”教學特色與創新
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為依托,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進行了本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緊扣專業,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力求思政元素在知識中的自然呈現并做好思政教育的課后延展。在課程中指導學生完成“多個快遞公司的SWOT分析”,通過學生對快遞公司的調查和研究,擴展專業視野,同時增強對民族品牌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通過作業中對“中國物流市場的細分”的分析,展示著中國物流文化的變遷;通過頭腦風暴中“靠節約成本的物流設計開拓新客戶”展示著中國物流人的智慧……這樣的個性化學習形式既尊重了學生的專業特點,又實現了思政教育的目標。同時細致挖掘教材里的思政元素,在教學中,將“育人功能”“德育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融入課堂中去。同時通過學習強國、教學網站等多種平臺搜集教學資源,補充教材中缺少的思政元素,提高了課程思政教學效率。
結束語
課程思政建設剛剛起步,尤其在疫情的大環境下,作為高校教師,我們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我們將會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核心理念,激發其為國家學習,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將我們的學生培養成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李靜.理工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9,(03):29-30.
[2]王靜.校企合作背景下課程思政理念在旅游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