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姍姍
摘要:分析高校大數據學科發展現狀,進一步闡述大數據競賽開展現狀及不同主體開展競賽的異同,提出采用以賽促學模式支持大數據人才培養并給出優化建議,以競賽思維探討從“入校”到“出校”的產教融合的閉環大數據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新工科;大數據;人才培養;
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大數據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展。《2020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國家級大數據規劃逐步向細分行業應用落地傾斜;近幾年市場需求、技術應用成為大數據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5G和物聯網的發展,大數據基礎層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到2022年將突破萬億元”[1]。迅猛增長的市場需求對大數據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也提出了更多要求。
一、新工科背景下大數據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一)設計理念。一是基于大數據專業人才就業服務面向,為培養適合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大數據人才,實施“校企合作”的培養路線。通過與校企合作企業共同廣泛調研,分析崗位能力要素,了解企業崗位需求及人才規格要求,遵循“OBE”理念,吸納行業企業及教育專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討論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從源頭上避免應用型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脫節。二是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基于其對人才培養強調學科交叉性為特點,構建以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為主干,以應用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相關專業為支撐大數據專業集群。大數據專業集群建設,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交叉融合,凸顯集群特色,培養具有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的交叉復合型大數據人才。三是培養目標中課程的設計要體現對能力的培養,積極踐行“教學-實踐-就業零距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四條主線為理念設計大數據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二)設計內容
1.以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為主線的基礎性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應用型課程建設實施是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實踐教學環節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部分。在校企合作機制下,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對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進行探討,共同研究開發適合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的課程,重構課程體系,討論實踐教學環節的構成,形成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真正實現課程設置是緊緊圍繞培養方案中要求的能力。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設了大數據應用創新中心,作為教學環境和實踐基地,為學生實踐實訓提供了堅實平臺和廣闊空間,提高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二是專業集群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工作室項目化、學科競賽、校企合作開發等應用型課程建設模式。突出能力本位,行動導向,做中學、學中做、思中學、教學做一體,真學真做、用以致學和學以致用相統一。全部專業方向課程設計、評價由企業人員直接參與。積極推行基于實際應用的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和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運用真實任務、真實案例教學。三是基礎性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踐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扎實地掌握工程問題所需要的專業理論與知識,并具備對復雜工程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
2.以對接大數據崗位需求為主線的綜合性實踐教學體系設計。大數據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大數據產業鏈為主線,設定為掌握大數據采集與整合、存儲與運算、分析與挖掘、應用與消費的技能與方法,具有解決大數據行業問題的能力,能在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部門領域從事大數據采集、預處理、數據分析與挖掘、研發、測試、運維、管理和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競賽思維助推的大數據人才培養優化路徑
競賽思維不是說競賽至上思維,而是借鑒競賽運營中優秀方法或模式的思想,競賽的突出優勢是資源聚合度較高,實踐性強。依托競賽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但教學環節還需與其他培養環節配合,才能更系統、高效地培養人才。縱觀大數據人才的培養,資源整合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業界與學界對齊需求,深度合作,協同構建閉環的產教融合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校企合作研習班”是一種比較直接的形式。以百度與西安交大共同開設的“百度大數據人工智能菁英班”為例,其旨在培養具有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專業知識,熱愛人工智能技術,掌握一定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研究方法的人才。班級內有來自全校20多個專業和不同年級的學生。百度在這個項目中提供系統的在線課程、平臺、項目、導師、獎學金等資源,西安交大提供人才、場地等資源。“菁英班”結合前沿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要求學生在修滿必修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全員參加國際大數據競賽,以競賽成績作為考試成績。在“菁英班”成立的第一天就以競賽隊伍形式組隊,按照學科優勢跨學科結合。“菁英班”對于培養跨專業復合型應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校企合作研習班”在定向培養社會急需的尖端人才上具有顯著優勢。
(1)協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大數據課程,制訂合適的大數據人才培養方案成為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新工科背景下,不少高校在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提出了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Π型”方案,“Π型”人才指的是專業知識豐富和具有行業經驗的復合型領軍人才,在培養過程中重視校企合作、配備學校企業雙導師、學習專業加行業知識等[8]。此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高校和企業應深度合作,面向產業需求、根據高校及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培養方案。
(2)協同進行課程設置。復合應用型大數據人才是社會急需的,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體現交叉學科的特點。學校和企業課程設置可面向特定的崗位,設置專業課程加行業課程并給出具體的數據人才能力框架要求,以提高人才培養的定向性。例如,財經類院校的大數據課程除了設置專業必修課程外,還可以結合本校的特色專業和行業前沿崗位要求,設置金融大數據分析、金融數據可視化等特色課程,以幫助學生掌握行業相關知識和技能,適應未來就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199IT.2020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EB/OL].(2020-09-10)[2020-03-02].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15151.html.
本文系成都錦城學院校級課題結題成果,課題編號:2020JCKY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