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功能,使其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文化載體;意義方法途徑
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不間斷的根本原因。進入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廣為傳播,紅色文化爭相學習,現代文化不斷發展。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運用文化載體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運用傳統文化載體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運用儒家文化強化大學生道德教育。儒家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文化。孔子講“仁”,仁者愛人;孟子講“義”,義禮即原則。主張“孝悌”。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具體來說,有“三德”“四維”五德”“八綱”。主張五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惠敏。“溫良恭儉讓”主要講的是君子之風。“恭寬信惠敏”更多是針對官員。儒家文化的核心是道德。要通過儒家思想教育,提升大學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水平。運用道家文化強化大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意識教育。老子強調無為而治,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無為而治。孔子曾說過,無為而治是大舜的治國之道。無為而治在中國呼聲很早,其實和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非常接中國古代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大同社會,整個社會奉行天下為公的觀念。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不是偶然,自古以來既有大同社會的理想,又有無為而治的理想。馬克思認為人性是向善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私有社會是人類歷史的史前時期,人類的自私、嫉妒是由于財產的私有化而造成的,如果沒有財產的私有化,大家都是仁者愛人。我們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整體中找到關鍵,這個關鍵就是“一”。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侯王如果得到“一”,按照“一”來辦事。“天人合一”,淮南子認為,大自然和人是非常相近的。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河流,人有血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過道家思想教育,強化大學生尊重自然發展規律、人的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運用法家文化強化規范意識教育。法家主張“定分止爭”“興功懼爆”“人有好惡,故人可治也”“不法古不循今依法治理”。通過法家思想學習,提升大學生法治思想。
二、運用紅色文化載體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運用紅色文化載體強化宗旨教育。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由中國共產黨兩個先鋒隊的性質決定的。黨的宗旨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根本。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戰勝一切強大內外敵人,其根本秘訣就是依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法寶,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是團結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歷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本質是最大民心工程,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運用紅色文化載體強化使命教育。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繼往開來,為中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順應人民群眾的需要。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迎接科技和知識經濟的挑戰。積極培養自己地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投身社會經濟建設。要有全球意識。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繼往開來,為中國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要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我們要多關心時事,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方面的信息。我們要能夠心懷祖國,而不是僅僅紙上談兵、在文字上、在演講臺上大發愛國之情,我們要付諸行。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順應人民群眾的需要。扎根基層,投身到西部,積極的到偏遠貧困地區支農支教等等。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積極迎接科技和知識經濟的挑戰。要順時代潮流而動,作時代的弄潮兒。我們要敢于挑戰時代、挑戰自強者的姿態于世。我們更要能夠實事求是的工作和學習。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積極培養自己地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投身社會經濟建設,為把我囯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要有全球意識,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古跡,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和諧與發展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們要有地球公民意識,要開闊視野,拓展心胸,拋棄一些偏見。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時,悅納別人對自己實事求是的批評。
三、運用網絡文化載體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建設一支思想水平高、網絡業務強、熟悉學生特點的網絡專業教師隊伍。要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構建網絡思想政治建設陣地。要加強網絡管理,規范網絡行為,凈化網絡文化。
參考文獻:
[1]《文化月刊》雜志,2021年1-7期,文化部主管,中國文化報社主辦;
[2]《紅色文化學刊》雜志,2020年1-4期,贛南師范大學主辦;
[3]《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2021年1-7期,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主辦;
[4]《道德與文明》雜志,2020年1-6期,天津社會科學院主辦。
作者簡介:肖小燕,女,1973年8月出生,1996年8月參加工作,籍貫湖南漣源,大學本科學歷,婁底廣播電視大學工作,政工師職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