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依帆



【摘要】 蘇仙嶺因蘇仙神奇、美麗的傳說而馳名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十八福地”,自然山水風光久負盛名,人文歷史痕跡深厚。挖掘蘇仙嶺文化的當代價值,對自然資源的保護、非遺文化的繼承、革命精神的發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郴州蘇仙嶺為切入點,以蘇仙傳說文創產品為例,對郴州蘇仙嶺與蘇仙嶺文化產品發展現狀進行剖析,并對未來發展的可行性路徑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 蘇仙傳說;民俗文創產品;郴州蘇仙嶺;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2-0066-0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在經歷了20世紀的洗禮后,當今,提升國人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非常重要。我國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會期,是我國進行下一階段建設的關鍵期,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又是必要的一部分。在我國的文化建設中,發掘與繼承非遺文化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視,而仍有所欠缺,當前現存的非遺民俗文創產品存在著各種問題,如產品單一、銷售渠道不足、民俗文化未能充分發掘等。在此現狀下,我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思路,探究可行性路徑,使非遺民俗文創產品更好地承載與發揚紅色文化,增強人們的民俗文化認同感。
一、郴州蘇仙嶺及對民俗文創產品的影響
(一)郴州蘇仙嶺優勢
1.社會大環境背景的支持:在我國基本矛盾轉變的社會背景之下,人們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度,各種服務行業尤其是旅游業蓬勃發展。郴州這個小城,也因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風采而逐漸廣為人知,尤其是北湖機場的修建,使得未來發展潛力十足,必將成為拉成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
2.自然資源豐富且保護良好:蘇仙嶺空氣純凈,奇石眾多,桔井泉香,竹海搖曳,有“晴時早晚遍嶺霧,陰雨連天滿山云“之稱。但2008年郴州的冰災導致大面積自然資源受損嚴重,經過10多年的恢復,已達成初步成果,但仍需長期的努力去進一步保護和建設。
3.人文痕跡深厚:蘇仙嶺的風物故事在郴州人民之中口口相傳,建有宗教、風景、紀念性建筑,遺址遺跡、摩崖題刻保存較為完整,具有十分明顯區別性、特殊性、時代性。代表性景點有:屈將室、蘇仙觀、景星觀、三絕碑、白鹿洞、桃花居等,其中屈將室對于愛國主義、革命精神的發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抗日將領張學良將軍曾在這里留下“恨天低 大鵬有翅愁難展”之聲,見證了那段動蕩時局,英雄不得志的歲月。
4.衛生條件的提高:隨著郴州文明城市的創建和成功,郴州各方面的衛生環境越來越好。空氣質量長期穩定在優秀狀態,還原了現在難以見到的山清水秀畫卷,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本基礎。
(二)郴州蘇仙嶺對非遺文創產品的影響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蘇仙嶺有十分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是一處集神話傳說、秀麗風光和名勝古跡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地。森林茂密、百鳥爭鳴,美麗、神奇的蘇仙傳說馳名海內外,而從古至今的人文墨客又為此地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形成了獨具當地特色的旅游勝地。
隨著郴州建設旅游業的逐步推進,在蘇仙嶺同時也誕生了一些文創產品,如:鑰匙扣、蘇仙酒等。蘇仙嶺的旅游資源,對當地民俗文化產品無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郴州蘇仙嶺旅游業與當地民俗文創產品發展現狀
(一)郴州蘇仙嶺旅游業發展現狀
目前,蘇仙嶺風景名勝區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城市化的壓力,蘇仙嶺周邊產生了交通擁堵、景觀破碎、功能單一化、空間飽和等一系列問題,有待進一步對旅游環境進行優化。
(二)民俗文創產品發展現狀
1.蘇仙嶺文創產品單一,數量少,挖掘和利用仍不夠充分。
旅游產品應與旅游景區是一體化的,在開發此類產品必須要與該景區和景區文化充分結合起來,而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
桂林理工大學的學生李玲玉、郝琳哲、潘海花、曾麗明就在《桂林旅游城與紅色文創產品現狀及發展路徑探究》論述道——“游客去景區游玩是為了獲得暫時的身心的享受與陶醉,而購買紅色旅游商品是為了留作紀念,形成永恒的印記。他們在購買時不僅僅考慮是商品本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意義,將多種因素綜合起來衡量。”
經過調研,雖然蘇仙嶺自然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但產品數量稀少,且目前的文創產品大多未能充分體現當地文化,缺乏對蘇仙嶺特有文化內涵的體現,對游客的吸引力仍不夠強烈。
2.創新性不足,同質化嚴重,缺乏極具影響力的元素。
蘇仙嶺的文化中,承載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元素,但缺少極具影響力的元素,特色性不足,導致文創產品具有同質化的趨勢,無法讓人在看到它的那一刻產生“嗯!這就是蘇仙嶺!”的想法。如何通過設計讓蘇仙嶺的特色凸顯出來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3.宣傳力度不夠。
郴州蘇仙嶺的歷史傳說雖然在郴州人民家喻戶曉,口傳心授,但外界人士仍對此地的認識不足。加上在新媒體成為傳播主流的當代社會,郴州蘇仙嶺也沒有加大力度在此塊的宣傳。這導致郴州蘇仙嶺的旅游業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成了當地市民鍛煉身體的公園。
仔細思考,可以發現,很多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在通過新媒體的宣傳后,引發了眾多人的認知和情感,從而推動了產品的營銷。需要認識到,雖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實際宣傳也是極其重要的。
三、民俗文創產品發展對策
(一)深度挖掘蘇仙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產品
產品形式單一是許多旅游景區產品的通病,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充分對當地文化進行開發研究,解決方法是實現差異化,使其具有本地獨特的價值。要通過多種方法,讓游客在爬山的這短短幾個小時,能對蘇仙嶺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對蘇仙嶺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有可能讓游客自愿為文創產品買單。
可從“蘇仙文化”“革命精神”“孝”文化、“福”文化這些獨特的切入點下手,結合現代人的需求,開發設計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家具裝飾品、日常生活用品等,講究實用性,先讓更多人使用起來,再讓產品去影響人。
(二)走品牌路線,增強產品的吸引力
隨著故宮文創系列的產品的走火,更多的人享受到了故宮文化的創意。雖然郴州蘇仙嶺的知名度不足故宮,無法帶動高額銷量,但先可以養成意識,明確道路,與郴州各個景區進行連接,還應與其他知名景點進行合作,實現相互帶動發展,有利于蘇仙嶺文化“走出去”。
而當前郴州各個旅游區存在著各自發展的狀態,沒有實現區域協調發展。但一個城市旅游業的紅火,一枝獨秀是難以成功的,百花齊放才是共贏之路。若能讓郴州旅游業實現品牌效應,那么必然能推動文創產品的發展。
(三)打造政府、景區、高校、設計師、消費者等共同循環扶持的新模式平臺
政府應與景區建立合作關系,保護景區的權利及利益,其次,提供景區、設計師、銷售商、消費者等緊密結合和溝通的平臺,促進交流,找到需求,促進發展,最后,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建立研發培訓基地,培養優秀人才,促進文化交流。
四、蘇仙傳說文創產品設計方案
結合以上分析,以郴州蘇仙嶺民俗文化為核心,筆者與團隊成員: 鄧茜文、葉華清、呂慧珍,進行了方案設計。該創意來源于郴州蘇仙嶺的美麗傳說,以“蘇仙傳說”為靈感,將其設計成一系列燈具,分別為手提宮燈、紙雕燈、床前燈。用簡單的方式將郴州人民口口相傳的故事具象化,融入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促進蘇仙嶺的民俗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并致謝。
圖:南華大學:鄧茜文(繪)
1 原創插畫設計《吞萍成孕》 《鶴覆鹿哺》
2 紙雕燈
3 手提宮燈
五、結語
筆者作為郴州人,深深受蘇仙文化的影響而成長,也明白非遺民俗文化的珍貴,迫切希望能為家鄉獻一份微薄之力。蘇仙嶺旅游業目前處于探索期,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應該緊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讓郴州文化沖出湖南、走出國門。
參考文獻:
[1]黃琛斐.城市風景名勝區保護與利用研究——以蘇仙嶺風景區為例[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2]李玲玉,郝琳哲,潘海花,曾麗明.桂林旅游城與紅色文創產品現狀及發展路徑探究——以湘江戰役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為例[J].今古文創.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