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獨特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是苗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態選擇和創造中為了適應山地環境而獲得的物質性勞動成果。為了適應黔東南獨特的山地生態環境、氣候、信仰、倫理道德而不斷變化的苗族女性服飾,其獨有的象征符號寄予了苗族文化中更為深邃的內涵。所以,在苗族文化的各種要素之中,服飾是最能夠代表苗族文化的,也最為直觀,它反映出了文化生態中獨有的文化風貌。
【關鍵詞】 苗族;女性服飾;生態工藝
【中圖分類號】K89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2-0080-02
基金項目:本文受貴陽學院博士科研啟動經費資助(項目編號:GYU-KY-〔2021〕)。
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生態惡化引發的環境災難越來越嚴重,“綠色生態”和“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主旋律。服飾作為最貼近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也順應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從初始階段原料的獲取到最后階段的成衣出廠的每一道工序里,須以保護生態為基準,減少有害有毒化學制劑的使用,控制有害廢棄物的排放,給服飾貼上自然的生態標簽。在實現這些綠色生產的綠色標準方面,黔東南苗族服飾技藝中就能給出答案和啟示。
黔東南苗族的衣料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一直到現在,黔東南很多苗寨的傳統服飾的衣料仍然以自種、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匹配傳統的生態工藝來制作他們的衣服。而在當地能發現一個特色就是每家每戶都自己制作服飾,遵從他們傳統的工藝。
在過去,這里的苗族姑娘在出嫁的時候,有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給女兒陪嫁姑娘田。所謂的姑娘田,就是為了種植滿足苗族女性織布、染布所需要的作物,比如棉田和藍田。織布是一個耗時長、工序繁復的技藝,要得到一匹布,先要從種植棉花開始,棉花收獲之后,需要經過一系列原生態的工序,然后才能紡紗織布。從一根絲線制成一匹布,需要經過四季。紡紗織布,這對于黔東南許多苗家女性來講,可以說是老老少少都會的必備技能之一,不僅會還很嫻熟。并把這項技能作為權衡一個苗族女性聰慧與勤快的標準,所以苗家女性人人都會。現今,很多苗寨仍然保留著這種農耕的生活方式。
苗家每年都要用部分良田來種植棉花。當春風拂面,桃李芬芳的日子,苗家破土種植。等到苗種發芽破土之后,苗民會抓緊時間除草施肥、勻苗定苗、打葉修枝。待到棉桃開口,綻放出白色的花朵時,便可以把朵朵棉花摘下來,洗凈曬干,分上中下三品分類擱好,再用自己制作的軋花機扎成皮棉,進而彈棉花彈成細花,搓成棉條,則可紡紗。紡紗用的棉花需用上等品,這樣紡織出來才舒適、結實和耐用。
織布一般在農閑的季節進行??棽紮C系苗家自制,其構造簡易便于操作,由“羊角”“縱線”“拉扣”“飛鴿”“梭子”“踏板”“滾筒”和“基架”等構件組成。面紗在上機之前,用搖紗機把一個個的棉紗球放開繞成一支支的棉紗,拿到河邊用清水捶打洗凈之后,套在木杠上用小棒將棉紗絞干,再用自己種植的苞谷打成苞谷沙來漿煮;煮好以后把棉紗撈起來,倒掉苞谷沙顆粒,掛在竹竿上晾干,再用筒搖機把漿過的棉紗倒下來,繞在竹筒上,準備好上機的用紗。這一生產準備過程,不加入任何化學藥劑,沒有任何污染,是一種簡樸的清潔生產,符合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在把紗上機之前,還需要計算好所織布匹的用紗量,避免浪費,通常一斤棉花能紡織出的紗線可以織兩丈布?,F在城鎮的很多小型作坊之所以能一斤棉花織出多丈的布匹,除了添加有毒有害的化學藥劑之外,還添加了很多人造的纖維織物,這對人體是很有害的。從這里可以得知,苗族的生態生產工藝是值得借鑒的。
用多少紗,事先需要用竹竿在牽線的地方測量清楚,用兩頭釘上木樁,把竹筒上的棉線穿在線機之上。
如果要織更為精密的連續菱形花紋的“斗紋布”(俗稱“花椒布”),則需要用另一種較原始的踞織機。黔東南很多苗族地區偏愛這種斗紋布,這種布的布面呈細小菱形且一層一層套疊而成,苗家床上常用品的被面用這種布制作的最多。
苗族同胞的習慣上不穿白布,因此通常需要將白色土布用藍靛染成藍色或者青色,才能制衣。藍靛多為苗家自己種植,種植藍靛的時間也與種植棉花大致相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道:“靛葉沉在下也,亦作淀。欲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泡,入石灰攪爛,澄去水,灰盡入靛,用染青碧。”貴州《黎平府志》里也記載了藍靛的制作的具體方法:“藍靛名染草,黎郡有兩種,大葉者如芥,細葉者如槐,九十月間割葉入靛池,水浸三日,藍色盡出,投以石灰,則滿池顏色皆收入灰內,以帶紫色者為上?!?/p>
由此可知,制靛主要有兩步工序:第一須要浸泡,目的為了把菘藍甙從植物的細胞組織中分離出來;第二須要加入石灰,其目的為了能夠加快水解其酯鍵,游離出吲羥,氧化成所需的藍靛。
以上說的是大量制作藍靛的方法。而苗族的家庭式種植的藍靛還需要在屋外修建藍靛池子,燒石灰。藍靛生長成熟以后,收割下來就放在藍靛池子里用石灰水泡爛。藍靛在池子里泡了15天到20天以后又充分均勻攪動一次。攪動時候一般需要多人合作,人少了則攪不爛。充分攪動過后,再泡上一段時間,待藍靛沉淀在池底時將水放掉,然后再用自己編織的籮筐把沉淀的藍靛舀起來裝在竹籮筐里,挑到家里備用,用不完的可以抬去集市賣掉。
當地幾乎每家都有染缸。染缸由雪松板制成,高度約1米,直徑0.8米。隨著經濟發展,現在也多用大的塑料桶來做染缸。染水的配制也很講究,先用草木燒灰過濾出堿水,盛放在染缸里再摻入約一斤左右土酒,十天左右即成“活水”,活水配合藍靛,就成需要的染水可以染布了。之后每隔3-4天就需要摻一瓶酒在藍靛水里,謂之“養缸”,不養缸的話染水就會變質壞掉。
經過這么復雜的方法生產出來的這種土布,苗語謂“西幾”。講究的人家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再用上述刺根水和牛皮水分別再過漿一次,再染一個周期,最后洗凈曬干。一個染缸通常每次能染一匹布,需要藍靛15斤,歷時1個月左右。
藍靛制作的工藝經歷了千百年來的積淀與革新,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結晶。保護傳承這一傳統技藝,對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發掘和保護苗族文化中的生態價值有重要的意義。
染好布只能基本解決了衣服布料的問題,但是姑娘和婦女們的繡花衣裙還要有絲線才能做到,因而家家戶戶養蠶繅絲。秋風送爽的青曼,俯拾皆是金色的稻田。苗寨里的苗家姑娘們在織布機上靈巧翻飛,織得了一塊塊靚麗的苗錦。
在蘇東坡的詞里,想象一下這充滿濃郁鄉村氣息,風格清新自然,情調樸實悠然的關于煮繭、繅絲、絡絲的美麗畫卷——“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边@種原始傳統的絲線加工工藝仍舊被黔東南苗族沿用至今。
黔東南苗族地區養的蠶,每一年在四月孵化,六月產卵。蠶經過四次的蛻皮后開始吐絲,到了五月中旬結繭吐絲。一般150斤桑葉可產1斤蠶絲。蠶吐完絲之后就可以抽絲了。
抽絲剝繭需要先把蠶繭放進滾水里煮,繅絲者再找到繭絲的頭并慢慢抽出絲。從繭慢慢抽離出來的絲還需經過一些“絡絲”和“加捻”等工序。等把加捻好的絲在慢慢繞在紗子架上就制作成了單股的絲線了。再把幾股單股的絲線合并加捻得到織布的線。而苗錦用的經緯線都是單股的,很細,這樣才能讓精度更高。抽絲的過程中要不斷添火,保持水溫。
最后一道工序是煉絲,就是讓絲線變軟。在黔東南苗族地區一般是用堿性的木灰水來“洗煉”剛制成的絲線,脫膠后便得到煉絲。苗錦所使用的緯線為煉絲,而經線用生絲。之后根據需求進行染色。黔東南苗族認為從自然生態中的葉子中提煉出來的綠色代表著新生和希望,所以理所當然地把這些含義美好的色彩用在服飾上。
黔東南苗族還有一種特殊的布料——亮布。它是平紋布經過反反復復藍染之后處理加工制成的顏色飽和且發亮的布,許多苗族地區喜愛這種布做上衣,還有就是苗族特有的百褶裙、刺繡用的底布、衣服的領子和袖口也常常用到亮布。
黔東南苗族的服飾制作工藝都是經過口傳心授的,倔強的他們拒絕復制的生活。來到黔東南,會發現商品社會的價值標準在這里不一定管用。這里有的是那古老經緯間一針一線的織造趣味,唯有拋開所有物欲方能體味到本真。
參考文獻:
[1]封孝倫.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封孝倫.生命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封孝倫.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4]石朝江,石莉.中國苗族哲學社會思想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5]徐恒醇.生態美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雷體沛.存在與超越:生命美學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7]賀琛.苗族蠟染[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8](日)鳥居龍藏.苗族調查報告[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9]張永發.中國苗族服飾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周夢.黔東南苗族侗族女性服飾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任宜海,男,漢族,河北滄州人,博士,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孔學堂簽約入駐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