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華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的關鍵環節,然而學生們在這一環節中并不能完好掌握一些閱讀技巧,在面對一篇陌生的課文的時候無法找到關鍵信息,從而不能具備良好的分析信息的能力,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決定其他能力,教師需要及時改變教學的策略,為學生們提供小學語文閱讀學習的方法,慢慢引導他們進入到良好的語文學習之中,下面會具體論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以及啟示。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啟示
【正文】閱讀可以獲取信息,從信息中歸納一定的內容,最終能夠上升到情感升華,并有情感感悟,然而學生并無法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閱讀技巧,這就制約了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
一、做好課前引導,導入學習
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做好課前引導,這里的課前引導指的就是閱讀基礎知識點的鋪設,只有讓大家了解具體的閱讀步驟,給出他們基礎的講解,讓他們擁有意識進入到閱讀環境之中,日后才能實現堅實基礎的養成。另一方面,在開課的時候就引導大家進入正確的閱讀軌道,不僅可以為她們樹立良好學習習慣標準養成,而且也能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進步,慢慢探索語言中的奧秘。比如:在進行課文“觀潮”的時候,教師在課前準備的時候,先在黑板上寫出具體閱讀的步驟,通過板書記錄來引導大家進入良好的閱讀狀態,寫完過后教師可以對大家介紹具體的課文背景,介紹完后可以帶領大家學習課文的生字,讓大家認識到不同的生字,然后進入課文內容之中,第一步要求大家確定自然段的段數,確定完畢之后再來確定課文文章的主體是什么,確定主體之后來細讀課文細節,把握細節仔細研讀,這里的每一個步驟都至關重要,在帶領大家體驗這個過程的時候,教師需要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研讀自己體驗語言,抓住課文中的每一個字詞,從字詞中感受情感,也許在抓住字詞的時候學生感受不到具體的情感,教師需要將他們所抓住的字詞收集起來,把握字詞的正確與否,找到正確的字詞之后慢慢引導他們升華自己的情感,讓他們細細地品味課文情感,并慢慢夯實他們自己的語文基礎。
二、做好課中準備,快樂學習
在閱讀課堂中學生需要保持高度的閱讀興趣,這種閱讀興趣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語文,教師可以安排競賽或者是扮演角色的游戲,讓大家體驗到語文閱讀的氛圍感。在課中鋪設的時候,教師需要提前根據課文內容來安排活動,像是學習課文內容“雪梅”之前,教師需要提前備好課,備課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本節課程中學生需要收獲到什么,從本節課文中能夠學習哪些生字,這些是理論上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師也要保證閱讀課堂的活力,提高大家的閱讀興致,加快整體課堂學習的節奏。前期教師可以利用圖片來吸引他們的目光,為他們展示不同姿態的雪梅花,詢問大家圖片展示的是什么,以此導入課文學習,中期要加入生字學習的內容,后期進行課文探知,在這個階段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可以結合比賽的形式再次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處于亢奮狀態,利用不同的細節來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借助小組的力量,讓他們先自我感知緊接著跟小組合作來完成共同探討,探討之后再由一組的人完成個人搶答賽,搶答的越激烈課堂的氛圍越高,整體的學習態度也更好,教師需要把握好他們這種心理狀態,及時給出他們指導,讓他們了解到更好的閱讀技巧。
三、做好收尾工作,學習總結
閱讀點評是閱讀教學中的重點環節,只有當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誤區之后,他們才會有方向去改變自己,這會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所以說教師要重視好這一個點評的環節,利用最后的閱讀點評來讓學生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收獲專業教師的閱讀指導和建議,好比在進行語文內容“白鵝”時,學生在理解白鵝的特征方面,還是有些把握不準的,部分學生無法準確找到側面描寫白鵝的句子,他們只能夠找到正面描寫,此時教師不要急于為大家傳達正確的方向,這個過程教師需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此時教師先讓他們進行自我閱讀,仔細把握課文中的小細節,多讀幾次多瀏覽幾次,慢慢確定方向,等到最后教師再來傳達正確的思考思路,當大家在了解到這個分析的時候,思維上必然會思考自己的誤區,教師可先給出幾分鐘,讓他們自己分析,實在弄不清楚的話可以讓他們舉手匯報,老師再來具體解決。這一過程學生既了解到了他們的思考誤區,又經過教師引導學會了一些閱讀的小技巧,在學習中能夠將技巧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結束語】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融入不同的方法,創新開展教育的思想,多引薦一些新時代發展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課堂的趣味性,能轉變自己的學習態度,仔細學習教師所講的技巧,最后能夠化為自己所用。
【參考文獻】
[1]李耀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新課程,2021(07):137.
[2]馬會芳,馬小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2):293-294.
[3]馬維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考試周刊,2021(0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