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芬 張冉




2020年,浙江省建立教育生態監測評價發布制度,并將浙江省教育現代化研究與評價中心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教育生態進行監測評價。2021年,本刊特設了“教育評價”欄目,并約請浙江省教育現代化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季誠鈞教授擔任特約主持,持續關注教育監測評價。本期我們繼續關注“教育督導研究”,推出兩篇文章,分別是《我國教育督導研究40年回顧與展望》《指向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學督導實踐與思考》,以期為教育督導研究提供參考,推動教育評價的發展。
摘? ? 要:以1979—2019年CNKI數據庫中有關教育督導研究的期刊文獻為樣本,運用文獻計量法和內容分析法,借助BICOMB軟件對教育督導研究的狀況與特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1979—2019年我國教育督導研究發文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并具有三個主要特點:教育督導研究歷程與國家重大教育政策相契合,教育督導研究范式注重政策與經驗分析,教育督導研究基礎主要依托教育行政與管理學。未來的教育督導研究應進一步在立足實踐、沉淀理論、建設學科等方面深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督導理論體系。
關鍵詞:教育督導研究;CNKI期刊文獻;定量分析
教育督導是一項基本的教育制度,是現代教育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和總結教育督導40年的研究歷程與特點,對于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教育督導理論問題、推動教育督導工作科學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文獻數據庫。文獻檢索主題為“教育督導”,指定檢索日期為1979—2019年,文獻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合計2145篇。通過逐一閱讀文獻標題,剔除無效文獻,最終獲得1152篇文獻。借助BICOMB軟件工具,本文提取出文獻中的研究作者、研究機構、載文期刊、文獻篇名及關鍵詞等相關數據,并繪制出可視化圖表,力求較為清晰、完整地呈現1979—2019年我國教育督導領域的研究概況與內容。
一、研究概況
(一)發文數量分布
研究發現,1979—2019年我國教育督導研究發文量整體呈現出上升趨勢,并且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點(詳見圖1)。(1)1979—1990年,這一時期教育督導研究發文量相對較少,年均發文量3篇以下,但相關研究已開始起步。(2)1991—2000年,這一時期教育督導研究發文量逐漸增多,年均發文量約15篇。(3)2001—2011年,教育督導研究規模持續擴大,年均發文量約40篇。(4)2012—2019年,學界研究熱情高漲,發文量增速顯著,年均發文量達65篇,并出現年度發文量最高峰,即78篇(2013年)。
(二)研究人員
研究發現:(1)教育督導研究領域的研究力量較為分散,發文量居前10位作者的發文總量為104篇,占比為9%(詳見表1);(2)該領域較為穩定的研究力量較少,研究時間持續10年及以上的有劉朋、李帥軍、王璐、孫河川等4位作者;(3)該領域持續研究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不多。此外,在教育督導研究領域,研究者多單獨撰寫文章,團隊合作發文數量較少。在1152篇文獻中有334篇為聯合發表,占比29%。
(三)研究機構
研究表明,高校與政府行政部門是教育督導研究的主要力量,占比高達94%,承擔著教育督導研究的主要任務。發文量位居前2名的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
(四)發文期刊類型
據統計,1152篇抽樣文獻主要來源于386種不同的期刊。發表教育督導研究選題較多的學術期刊主要有《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中小學管理》《人民教育》等。另外,現有教育督導研究成果被核心期刊認可的比例不高。對照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版),在386種文獻期刊中,61種屬于核心期刊(占比為15.8%),325種屬于非核心期刊。
(五)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決定教育研究質量的關鍵因素,按照一般較為普遍的分類,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不同類型。本文依據上述研究方法的分類及其標準,對樣本文獻逐篇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1979—2019年,教育督導研究主要采用思辨研究方法,合計1104篇,占比96%。這說明,在教育督導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主要以思辨研究為主,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使用較少。
二、研究熱點
高頻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某一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筆者借助軟件BICOMB統計出1979—2019年各階段教育督導研究關鍵詞,合計2017個。本文通過統一同義詞、剔除含義過于寬泛詞匯,最終選取各階段排名前10的有效關鍵詞(詳見表2)。研究發現,1979—2019年教育督導研究熱點聚焦了督導制度、督導機構、督導隊伍和督導工作等4個方面。
(一)關于督導制度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督導制度恢復發展的歷程中,研究者們從縱向和橫向兩種視角探討了督導制度方面的相關問題。從縱向研究視角看,不少學者通過梳理教育督導制度的歷史演進脈絡,總結階段性成果,分析了現行教育督導制度亟待完善之處。《近代中國教育視導制度之沿革及研究述略》[1]《民國時期中國教育督導制度探析》[2]《我國教育督導制度的建設與發展》[3]等論文梳理了我國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督導制度的概況與特征。從橫向研究視角看,學者們從教育督導制度研究的整體板塊中擷取某些片段加以重點研討,如不同學習階段的教育督導制度和不同層面的教育督導制度等。
(二)關于督導機構方面的研究
分析文獻資料發現,關于教育督導機構的探討主要涵蓋以下兩點:
一是關于教育督導機構的設置及其特點。從國內教育督導設置的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來相對比較完善的中央、省、市、縣的4級督導機構網絡。學者們普遍認為,總體上我國督導機構建設不斷推進,教育督導機構由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門逐漸走向獨立[4]。二是關于教育督導機構存在的問題。孫玉潔指出,我國教育督導機構性質定位不明[5]。寧本濤研究發現,教育督導機構與學校信任關系缺失,造成學校教育督導中的嚴重“制度失調”[6]。
(三)關于督導隊伍方面的研究
分析文獻可以發現,研究者們對我國教育督導隊伍現狀、督導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關于督導隊伍的現狀,研究者認為,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我國教育督導隊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一,觀念問題。督導人員對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消極服從、以檢查監督或獎懲為手段、憑借等級的職位和權力進行督導等舊觀念依然存在[7]。其二,能力問題。督導人員的構成(退休校長、書記多,一線教師少;兼職督學多,專職督學少)、年齡比例(年齡老齡化)[8]、學歷(本科學歷為主,碩士、博士較少)等客觀現實決定著督導隊伍整體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其三,管理問題。無論是前期統一的督學資格制度、中期在職督學的培訓進修制度,還是后期的對督導人員的監督問責制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關于督導隊伍建設問題,研究者們主要是在督導隊伍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對督導隊伍的結構設置和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見解。研究發現,研究者們就這一話題提及最多的是督導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問題。其中,“合理配置各級督學”“完善督學聘用方式”“建立健全督學培養培訓體系”是相關研究的普遍建議。
(四)關于督導工作內容等方面的研究
自我國教育督導制度恢復以來,教育督導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工作內容日趨廣泛而綜合。相關的研究囊括了宏觀與微觀兩大層面。
宏觀層面,學者們從國家、地區的教育督導實踐出發,研究如何完善教育督導工作機制。如《關于教育督導工作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指出:加強過程性督導,全面推進“兩基”的實施;構建督導評估機制,積極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督學的作用[9]。微觀層面,學者們進一步著眼于教育督導工作職責、工作方式、工作重點、工作參與者,以及評估工作的指標體系等具體工作細節。如關于督導評估指標設計問題,《英國最新教育督導評價指標述評》一文指出:教育督導評價指標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效能、學校的教育效能、學校領導的管理效能”,“評價的標準和內容由評價的價值取向和國家發展目標定位來決定” [10]。
三、研究評述
從歷史和現狀分析,國內教育督導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教育督導研究歷程與國家重大教育政策相契合,國家重大教育政策出臺前后,教育督導研究相對比較活躍,發文量增速明顯,主要圍繞教育督導政策中的熱點問題展開研究。其次,教育督導研究范式注重政策與經驗分析,教育督導的研究范式以政策分析和經驗主義為主,我國教育督導研究受政策影響很大,主要圍繞督導實踐展開。再次,目前國內研究主要以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學視角為主,高校教育督導研究者主要來自教育經濟與管理和比較教育學等專業,而教育行政機構研究者主要從事教育行政與管理相關工作,從管理視角進行分析的居多。
針對上述問題,教育督導研究需要特別強調:
(1)立足實踐,提升教育督導研究實效性。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綜合使用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等研究方法,為教育督導實踐服務。
(2)沉淀理論,提高教育督導研究學術水平。教育督導研究應進一步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加深學理分析,聚焦富有本土文化底蘊的理論研究,不斷提高研究的學術性,豐富新時代教育理論研究。
(3)建設學科,構建教育督導知識體系。隨著教育督導在教育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構建教育督導學理論體系應著力于穩步推進高校教育督導學科建設、督導學會建設、獨立設置教育督導與教育評估專業學位點,并在積極創辦教育督導學術期刊等方面實現突破,為凝聚我國教育督導研究領域的學術力量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周茂江,李麗華.近代中國教育視導制度之沿革及研究述略[J].求索,2007(11):107-110.
[2]聶宏凱,賈小壯.民國時期中國教育督導制度探析[J].長白學刊,2019(2):139-144.
[3]程錦慧.我國教育督導制度的建設與發展[J].基礎教育課程,2019(19):25-32.
[4]楊文杰,范國睿.教育督導制度改革:1977—202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督導改革的回顧與展望[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21):1-15,23.
[5]孫玉潔.我國教育督導制度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教育研究,2004(10):64-68.
[6]寧本濤.提升學校教育督導效能的校長滿意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5(2):86-91.
[7]李帥軍.我國教育督導制度改革與發展的對策建議[J].教育科學研究,2009(6):41-43.
[8]高山艷.新時代教育督導隊伍專業化:訴求、問題與對策[J].當代教育科學,2018(11):74-79.
[9]王文湛.關于教育督導工作的幾個問題[J].人民教育,1999(3):3-5.
[10]孫河川,劉文釗,王小棟,郝玲玲.英國最新教育督導評價指標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11(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