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加滿 張佳軼 劉晏禎




摘 要:從全球范圍的藝術環(huán)境看,藝術氛圍的培養(yǎng)是各國文化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文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采用實地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等,深入了解當前新媒體以及高校的藝術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高校藝術文化氛圍構建中的問題與不足,并以寧波市的應用型院校為例,探究并討論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構建文化藝術氛圍,尋求創(chuàng)新的新模式,旨在引起高校對藝術氛圍構建的重視并通過新媒體等媒介實現(xiàn)傳遞,從而為社會發(fā)展培育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也為藝術與科技信息的交融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
關鍵詞:藝術教育;高校藝術文化教育;新媒體高校藝術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Take Ningb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一、緒論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和網(wǎng)絡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領域的交融愈加明顯。新媒體當今已不僅是信息社會進行傳播的支柱媒介,更是引導教育創(chuàng)新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催化劑和工具。關于高校文化藝術氛圍的構建研究與新媒體的結合也越來越成為高校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然而,就目前的學術研究來看,國外的一些學者雖然強調了藝術氛圍構建的重要性與新媒體技術課程的設置,但對于兩者之間的具體可行性措施并未有明確的研究成果。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雖也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保護、傳播交流的需求出發(fā),對高校公共藝術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究,將文化構建視作目前我國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但對于高校的藝術氛圍構建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模式也并未有全面的表述,更未有結合具體的高校進行實際案例推廣,由此可見,學術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亟待豐富和完善。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人類學和文化視覺的角度來看,教育者和教育學家歷來都關注于視覺和所有教授課堂中產(chǎn)生的符號意義的過程,試圖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內化和使用美的價值觀的能力,并使之在審美教育中發(fā)揮作用。當今的教育正在進入電子教育時代。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教育部門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情況日益突出,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新媒體媒介技術手段的掌握能力已成為培養(yǎng)新一代教育制度的創(chuàng)新驅動之一。從2016年開始,就有學者在Velrz①大會向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建議,希望修改所有不同教育層次的課程,并為共同認識、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共同學習制定課程。課程應該考慮以下幾點:讓學生能夠解決問題;讓學生接觸世界,實現(xiàn)全球發(fā)展;具備團隊合作能力,能與不同文化的人建立合作關系。[1]而信息通信技術,或者說新媒體技術在課程中的實施就具有這些優(yōu)勢。例如,技術的整合可以有助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等。國外的研究表明,新媒體技術平衡了視覺和文本之間的信息,圖像的信息容量和相對容易的感知能力將使其成為最有前途的媒體之一,[2]應該成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在2016年還有學者提出,讓香港和加拿大的學生體驗一種新的參與文化——以新媒體文化為基礎的教師專業(yè)培訓項目,該項目旨在幫助學生發(fā)展信息和技術方面的技能和能力,發(fā)現(xiàn)視覺藝術教師在課堂上所使用的學科方法,包括攝影、藝術裝置、動態(tài)圖形視頻、數(shù)據(jù)可視化的制作,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并陶冶他們情操,以構建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使他們能夠面對更美好的未來,適應當前連接教與學技術變革的新時代。
(二)研究目的
本項目以寧波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情況為樣本,了解目前高校的教育體系中藝術氛圍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具體分析技術背景下藝術氛圍構建中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結合當前的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fā)展,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進方法,以寧波市應用型高校的個性問題的解決為藍本,拓展至全國應用型高校藝術構建的共性問題的解決上。
(三)研究范圍與限制
本項目研究范圍是以寧波市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分析單位,以高校內的師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查以及小組訪談的方法,尋找新媒體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方面的優(yōu)秀實踐案例和構建藝術教育相應的策略,并探究這些實踐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最后將所研究探討出的實踐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和完善,并結合最新的媒體發(fā)展情況,創(chuàng)新性地將最終成果應用于具體高校中,觀察實施結果并且作好記錄,其限制在于是否能將有效的方法由個性到共性地廣而推之。
二、文獻探討
(一)新媒體
對于新媒體的定義,在學界不同的學者有其自己的看法,學者楊繼紅在《誰是新媒體》(2008)一書中,認為新媒體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網(wǎng)的P·戈爾德馬克在1967年針對一份電子錄像報告所提出的名詞,它的范圍涉及方方面面像最早的論壇,以及網(wǎng)絡電話、數(shù)字報紙等,又包括現(xiàn)在的微博、微信和網(wǎng)絡直播等,他們都屬于新媒體的形式。但也有學者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發(fā)展的概念,今天所有的新媒體都帶有傳統(tǒng)媒體的基因和新媒體的元素,它是一種互動的數(shù)字媒體。而在羅伯特·洛根②所寫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中則又認為新媒體是一種非常容易處理、儲存、轉換、檢索、超鏈接的一種形式,可以達到輕松的搜索和訪問的互動形式,即當今的用戶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消息的接收者,傳受一體化是新媒體存在的顯著特點。如果有必要從學理的角度看,新媒體又是一種以全新的技術實現(xiàn)既往未有的傳播功能,或是對既存媒介在傳統(tǒng)技術與功能上實現(xiàn)了某種質化的超越性介質。[3]但是,如若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我更加傾向于彭蘭老師在網(wǎng)絡傳播領域所認為的,新媒體是一種集合了多媒體功能、對信息高效處理,實現(xiàn)了云計算與存儲功能的數(shù)字化技術。從傳播史的角度來看,是一種相對于“舊媒介”的創(chuàng)新的存在形式。新媒體已經(jīng)滲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于高校的藝術教學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4]它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引擎、杠桿甚至是本體。[3]因此,對于高校內新媒體教學的融入就顯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對于需要用新媒體作為教具的藝術類教學課程。
(二)高校文化與藝術氛圍構建的重要性
關于“藝術”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學者劉紅做出了一個具體的解釋,她認為藝術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校園文化精神的培育,同時,高校也是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基地,發(fā)展和弘揚民族藝術文化,是高校的使命與擔當,由此推論出高校不能忽視對于藝術文化的發(fā)展。事實上,在國外的高校中,尤其重視對藝術的培育,MCE③的藝術與設計課程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教育理論和道德教育要求,本門課尤其重視專業(yè)實踐,在藝術系的最后一年所有學生都要制作一個個人的項目,內容設計某個專業(yè)領域的研究,鼓勵他們與當?shù)貓?zhí)業(yè)藝術家或工藝師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體驗“第一手”研究,并加強與它們文化遺產(chǎn)和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5]例如陶瓷燒制課程,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學到很多和加工現(xiàn)成的當?shù)夭牧系闹R,另一方面,這種指導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現(xiàn)有工藝技能的發(fā)展,加強在校學生與社會小微企業(yè)的聯(lián)系,增加當?shù)氐慕?jīng)濟增長值,由此可見藝術對于高校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構建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還有利于推動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的建設。[6]說到創(chuàng)新,現(xiàn)代高校的本質特征就是創(chuàng)新文化,而藝術文化的建設是創(chuàng)新的核心內容,因此,高校文化創(chuàng)新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也尤為重要(盧丹)。近十年來各專業(yè)藝術院校和普通高校——以寧波為例,雖相繼開辦了藝術管理專業(yè)和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但由于在教學上缺乏與新媒體數(shù)字技術的結合,高質量的藝術人才仍相當匱乏,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將對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文化藝術氛圍的構建研究進行具體案例分析與探索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本項目研究對象的選取,即所涉及的高校均為非藝術類應用型的高校,而不是藝術專業(yè)類高校。例如寧波工程學院、浙江萬里學院和寧波財經(jīng)學院等等。通過采用實地調查法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其文獻資料和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尋找新媒體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方面的優(yōu)秀實踐案例和構建藝術教育相應的策略,并且探究這些實踐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實施與步驟
1.首先經(jīng)過對文獻資料的梳理,了解當前高校使用的新媒體環(huán)境,并設計相關的問卷。研究團隊分為幾個小組,以寧波市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分析單位,以這些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通過對其進行實地的調查或者發(fā)放問卷的方法,搜集師生對于目前藝術氛圍構建發(fā)展中的反饋和建議。
2.其次,通過用SPSS等軟件,對有效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找到這些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藝術教育方面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原因,結合個別優(yōu)秀實踐案例和構建藝術教育相應的策略,并且探究這些實踐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最后,將所研究探討出的實踐方法通過小組訪談法,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和完善,創(chuàng)新性地將最終成果應用于試點高校中,觀察實施結果并且作好記錄,對未來高校藝術氛圍的構建提出發(fā)展建議。
(三)研究樣本的選擇
本項目擬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實際收回281份,去除寧波市應用型高校界定范圍以外的問卷后,有效問卷共有240份,覆蓋5所高校,其中寧波工程學院的問卷69份、浙江萬里學院的問卷58份、寧波財經(jīng)學院的問卷53份、寧波大學科技學院46份、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14份,如圖1所示。回收的有效問卷按專業(yè)劃分,覆蓋面積較大,如圖2所示主要涉及11個專業(yè),除軍事和醫(yī)學類專業(yè)外,受訪問者中農(nóng)學、歷史學、教育學的學生較少,文學、經(jīng)濟、工學的學生較多,更多是比如藝術學、管理學的包含在其他類型的學生,這對于研究新媒體在藝術文化氛圍的構建主題上具有更全面的研究價值,因此后面的研究全部圍繞這240份有效問卷展開。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藝術發(fā)展的問題
經(jīng)過SPSS等軟件對有效問卷的處理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寧波市應用型高校在用新媒體進行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編排
在寧波的應用型高校中普遍都有將新媒體引入教學,形式以“提供在線課程”為主,但是“設立網(wǎng)絡虛擬展覽館”的形式相對較少。在五所高校中,又以“寧波理工學院”和“寧波財經(jīng)學院”對于學校提供在線課程的認同度較高,“寧波工程學院”對這一項的相對認同度較低。只有“浙江萬里學院”和“寧波工程學院”的學生表示他們的學校設立有網(wǎng)絡虛擬展覽館,其他學校的學生均未選擇這一選項。
另外根據(jù)問卷的29-32題的分析發(fā)現(xiàn),如下表1所示,信度系數(shù)值為0.908,大于0.9,因而說明研究數(shù)據(jù)信度質量很高。針對“CITC值”,分析項的CITC值均大于0.4,說明分析項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關系,同時也說明信度水平良好。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們普遍希望多開設電影視頻剪輯類的課程、微信平臺新媒體編輯類的課程,更希望開攝影拍照的新媒體課程,只有2.5%-3%的人不同意開設有關新媒體的課程課程。
綜上所述,寧波應用型高校學校普遍均已將新媒體引入高校,但是其形式只限于“在線課堂”,課程中需要多多開設電影視頻剪輯類的課程、微信平臺新媒體編輯類的課程、以及攝影拍照的新媒體課程等。
2.老師教學安排
在對老師課堂上教授課程所使用新媒體的頻率問題上,問卷中13-16題使用了李克特量表,這里設計的是五級量表,1、2、3、4、5分別對應“非常同意”、“比較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選項,通過對這幾題的平均值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們比較認同對新媒體設備的使用頻率在每周三到五節(jié)課,對新媒體設備幾乎不使用的認同度最低,且除了寧波財經(jīng)學院以外,其他院校都有超過50%的人認同學校通過可移動設備向學生發(fā)布有關藝術教育類的各種信息。
另外,根據(jù)11-20題的滿意度調查,在寧波的應用型高校中,同學們對新媒體課程的教學安排普遍為“比較滿意”,也較為認同新媒體課程對于藝術文化類課程的作用比較大。綜上所述,教師教學安排對于新媒體的使用頻率較為高。
3.學生學習資源
寧波應用型高校普遍認同學校里有新媒體的學習資源,包括課程內的資源以及課外的部門、組織和社團,都有新媒體所涉及,但是對于若開展關于新媒體的講座,學生們的認同度相對較低,同學們更加傾向于在文化藝術類的課程設置方面增大新媒體的應用。
4.宏觀政策(政策扶持與財政投入)
問卷設計了26-28三個問題進一步探究新媒體在課程中較少應用的原因,總共3項構建3階判斷矩陣進行AHP層次法研究(計算方法為:和積法),分析得到特征向量為(0.940,1.019,1.041),并且總共3項對應的權重值分別是:31.340%,33.971%,34.689%,如表2所示。由此可見,學生們更傾向于選擇是由于“學校的設備不足”為主要原因,因此,在資金投入方面還需要加強學校的新媒體設備的相關配置和采購。
(二)高校文化氛圍構建模式的探究與創(chuàng)新
首先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生普遍認同新媒體的應用對學校文化藝術氛圍的構建具有深刻意義。其次,新媒體在構建藝術氛圍上比起傳統(tǒng)媒體也更具有現(xiàn)代化和便捷性的價值,新媒體不僅使大學藝術文化活動更加多樣化,使大學藝術文化教育更加豐富,同時也促進了大學生藝術潛能的開發(fā)。
但是,通過進一步探究這些學校在文化藝術氛圍構建上的不足,發(fā)現(xiàn)主要問題存在于制度僵硬問題,使得組織的活動學生難以充分投入,調查發(fā)現(xiàn),除了寧波大學科技學院未選以外,其余幾所大學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制度問題,這一原因的所占比均超過了50%,另外具體分析不同應用型學校的情況,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和寧波財經(jīng)學院還存在構建氛圍低,活動組織良莠不齊的問題。幾乎所有的應用型學校也都存在“創(chuàng)新性不足、缺乏專業(yè)指導”的問題。由此可見,學校氛圍的構建光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不足,在重視宣傳新媒體作用的同時,也要合理改進制度,增強創(chuàng)新性和專業(yè)性的新媒體教學形式,使學生提高活動的參與度,才是應對之策。
(三)未來發(fā)展的建議
根據(jù)前面問卷分析的結果,結合實地走訪調查,對于新媒體在構建高校藝術氛圍方面,主要可以從增加學校新媒體配置的經(jīng)費入手,增設相關的網(wǎng)絡媒體教室,為學生預先提供一個好的硬件基礎,其次要在課程設置上多樣化、提高創(chuàng)新性,學生們普遍認同可以在美術課、音樂課上提高新媒體的使用率,可以通過增加藝術宣傳或者增設藝術講座等形式,加強高校文化藝術氛圍的構建。
五、結論
本文前期通過對國內外文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以及后期對寧波市應用高校實地走訪,回收了有效問卷240份,經(jīng)過統(tǒng)計和分析,發(fā)現(xiàn)高校在新媒體與藝術文化氛圍的構建發(fā)展上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1、需要加大對校內新媒體等相關配置的經(jīng)費投入。2、需要改進僵化的傳統(tǒng)教學體制,增設藝術性的課堂。3、學生雖然對新媒體有積極的興趣,但需要專業(yè)的課程指導,增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課程。4、需要豐富課程形式,增加相關的藝術講座。5、需要增強新媒體應用的創(chuàng)新性,豐富課堂以外的活動,寓教于學。不同的學校需要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具體展開,以實現(xiàn)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文化藝術氛圍的構建,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藝術宣傳,從而引起師生對藝術氛圍構建的重視并更好的對新媒體加以利用,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新媒體藝術人才。
注釋:
①伊朗的某種會議。
②羅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學家、傳播學家,從事跨學科研究,是麥克盧漢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員、媒介環(huán)境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③MCE是指莫勒波洛爾教育學院,其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領域:專業(yè)領域、藝術欣賞/藝術史和專業(yè)實踐。
參考文獻:
[1]MahinTeimoorniaa,F(xiàn)aridehHamidib, Seyed Mohammad Reza Imam Jomehc, SomayehForoozesh-nia.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system in Iran [J].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2011(3):617–622.
[2]Dmitry Karpov,YuriyKryuchkov.Analytical photography as a new tool for the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166): 675-679.
[3]吳信訓.新媒體:文化藝術創(chuàng)新的引擎、杠桿和本體[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39(01):157-160.
[4]劉萬年,王建軍.論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臺,2012(12):273-274.
[5]Geraldine Brennan.Art Educa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in Botswan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Design Education ,2006,25(3).
[6]馬雪艷,李克林.構建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推動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08):155-157.
[7]Pirkko Pohjakallio.New and Old: Multimedia as a Tool for Providing Interpretation and Meaning: Reflections on the Finnish Art Education History Projec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rt&Design Education ,1998,17(3).
[8]韋庠,秦佩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藝術教育與管理的對策研究[J].四川戲劇,2019(08):181-184.
[9]魏平,韋思銘.傳統(tǒng)文化視閾下高校藝術社團核心競爭力構建研究[J].四川戲劇,2018(12):177-182.
[10]任航,潘逸塵.高校圖書館藝術教育主題服務內容、途徑與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12):83-89.
[11]劉紅.對弘揚民族藝術之于提升高校文化建設價值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83-84.
[12]吳佳佳.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高校藝術教育[J].青年記者,2017(14):127-128.
[13]羅潤來.文化育人視域下高校藝術展演平臺構建[J].教育與職業(yè),2016(13):118-120.
[14]周姍姍,張寶玲.高校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以藝術設計專業(yè)為例[J].科技風,2015(05):229.
[15]王易萍.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本土化及實施模式研究[J].教育評論,2015(01):31-33.
[16]夏雅敏,屈琳琳,黃晞建.論非藝術類高校文化藝術社團多維度建設[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2,21(02):3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