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夢
摘 要:當前我國刑事判決書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語言和判決書說理方面,但未有將刑事判決書作為一種話語實踐而進行的研究,在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刑事判決書作為話語具有的特點是:具有交際功能、有實踐過程、其書寫有特定目的。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刑事判決書;特點
一、研究理論概述
批評話語分析理論(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是當前應用于研究多領域多種語篇的跨學科研究理論。CDA不是一個具體語言理論或語言分析方法,而是一種多角度的語篇分析框架,它所追求的目標在于揭示語篇 “隱含的意識形態與權力關系”。在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下研究分析我國刑事判決書其文本意義和其存在的社會背景,并基于這一理論視角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刑事判決書的改進建議,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司法改革進程,增強刑事判決書的透明度公開度與公信力,實現司法權威與文明。
具體而言:
(一)從學術層面來說,近年來我國刑事判決書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語言、文本格式研究及判決書中的量刑說理問題上,問題研究易浮于形式,缺乏理論支撐。本文從批評話語分析出發,為刑事判決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在當前傳統法學理論日趨飽和的形勢下,在新的理論視角下進行研究,有利于打破傳統法學理論研究的框架,拓展法學研究的范圍。
批評話語分析的主張是,話語有力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實踐,因此通過分析話語特征以及其生成的社會文化背景來挖掘話語中的意識形態,并展示話語在社會權力關系的構建和維護中起的作用,進而揭露話語、權力和意識形態三者之間的關系。批評話語分析理論沒有固定的分析體系,認可多維度分析。因此,在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分析刑事判決書,在涉及到其它話語的情況下,可以針對不同的話語運用選擇不同的理論方法進行闡釋,并表明選擇的合理正當性。這種多理論、多方法或多維度的分析方法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刑事判決書作為話語的構建過程,并揭示隱藏背后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
(二)從實踐層面來說,盡管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在制作刑事判決書時均以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頒布的《法院刑事訴訟文書樣式(樣本)》為格式標準,在內容上都遵循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頒布的《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的要求,逐漸加強判決書的說理,但在目前的刑事司法實踐中,刑事判決書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
以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為視角,刑事判決書具有如下特點。
二、刑事判決書具有交際功能
從費爾克拉夫的“話語三維概念”來看,刑事判決書首先是一種有交際功能的話語,擁有特定的受眾,受眾有時會影響刑事判決書的書寫。
(一)受眾的界定
“受眾”指的是信息傳播的接收者。因此,刑事判決書的受眾即是指刑事判決書中刑法信息的接收者。這意味著:(一)接收信息以及論證、推理都是思維活動,只能通過人來完成,因此判決書的受眾主體是人而不是機構或組織;(二)判決書的受眾所接受的是判決書傳播的刑法信息,具體表現為判決書的說理和論證;(三)受眾對判決書中刑法信息的接收是一種客觀接收,無論判決書呈現出何種狀態,受眾也不一定會贊成判決結論。
判決書的受眾范圍廣泛,尤其在當前的大眾傳媒發展勢頭下,幾乎所有人都可能成為判決書的受眾,一般來說,既包括普通公眾,也包括法官、律師和學者等等。
判決書的受眾有如下幾種分類方法:
1.對于不同法系和不同審級來說,受眾的地位有所不同。例如,英美法系中判決書的主要受眾,對于上訴審法院來說,是下級法院的法官等法律實務者,因為要考慮到對下級法院以后處理類似案件的影響。同時法官在撰寫判決書時還必須考慮學界的反映,引起英美法系的法學教育通常以上訴審司法為例。大陸法系的法官制作判決書時則更看重當事人和一般社會公眾的反應。因此按照主次地位,可以分為主要受眾和次要受眾。
2.判決結果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間接關系到社會公眾等其他主體的利益,因此當事人是唯一的直接受眾。所以按照與判決的關系程度,可以分為直接受眾和間接受眾。
3.法官在撰寫判決書時一般會考慮判決書將可能對哪些人產生影響,這些人被稱為預期受眾。在判決書公布后,實際上受判決書論證影響的人為現實受眾。因此,以公布判決書為時間節點,分為預期受眾和現實受眾。
4.按照受眾自身的法律水平,可以分為普通受眾和職業受眾。大多數受眾為普通受眾,因此特點是人數多,但法律知識水平較低;職業受眾以律師、法官、檢察官等為代表,法律水平較高,更關注判決書說理。
(二)受眾對判決書交際功能的影響
刑事判決書的受眾在一些情況下決定刑事判決書的書寫。在撰寫判決書時,法官會選擇預期受眾,這時他的論證就會受到影響。如果預期受眾是具有較高法律水平的人,判決書會呈現更強的專業性、學術性和邏輯性。如果預期受眾是一般社會公眾,判決書則要求通俗易懂,利于公眾判斷判決書中的道德是否與他們公認的相合。其次,判決書說理必須以主要受眾的法律水平為支點,如果判決書不能被受眾解讀或接受,則判決書的社會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法官要考慮受眾主體的法律水平。第三,還要考慮社會公眾的可能反應。如果刑事案件的社會關注度高、輿論聲音大,法官撰寫判決書時容易被公眾情感甚至情緒支配。最后,法官要考慮當事人對于案件結果的態度和當事人本身的性格。當事人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官撰寫判決書的努力程度。因此,雖然法官在判決書說理過程中必然帶有個人主觀性和心理預期,一定程度上影響判決書的成文。但實際來說是主要受眾決定了法官將選擇何種方式來呈現出判決書的說理部分。
三、刑事判決書話語實踐有一系列過程
(一)刑事判決書的生成和傳播過程
刑事判決書是參加刑事審判活動的主體,如法官、雙方當事人和其他庭審參與人一起進行話語實踐的結果。刑事判決書中通常載明的被害人陳述、公訴人意見、被告人供述、辯護人意見等,刑事審判活動主體通過審判活動中的話語實踐表達自己的觀點,傳達自己的思想,即是刑事判決書的生成過程。
刑事判決書的話語實踐過程包括傳播的環節。傳播,意指傳送或散布。傳遞信息是傳播的根本目的。傳播的實現既需要信息本身,在信息的傳播者、受眾與載體之間,還必須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傳播媒介、傳播的途徑都會影響到信息傳播的實際效果,加上當前社會信息化高速發展,使信息的誘導性和信息傳播的可操控性大大加強,往往造成實際傳播效果與理想效果的差距較大。刑事判決書傳播法律信息這一環節的目的是使刑法被公眾知悉進而發揮其社會功能,而如何充分發揮這種功能,就要考慮如何有效傳播刑事判決書中的刑法信息。
(二)刑事判決書被接受的過程
刑事判決書的話語實踐過程還包括刑事判決書被接受的過程。過去刑事判決書未上網公開時,受眾范圍面較小,而如今在大眾傳媒高度發展的狀態下,刑事判決書的傳播變得更迅捷,更容易,受眾范圍也隨之擴大,因此考慮刑事判決書的可接受性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判決可接受性通常取決于判決受眾的主觀感受。受眾的心理因素與利益需求影響這一主觀感受。
司法裁決的社會可接受性,是指一個案件的審理結果是否會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和接受。社會可接受性體現的社會事實包括是民意、公意、民情等等。社會大眾的可接受性相對當事人的可接受性更為理性。司法審判要通過審判的過程建立起犯罪與刑罰、過錯與責任之間的聯系,從而為公民傳遞刑法信息。司法裁決必須具有權威性才能達成這個目的,而司法裁決的權威性來源于其可接受性。當事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才使司法判決得到尊重,才會對社會公眾有指導意義。可見,刑事判決書的可接受性應當是刑事訴訟程序和證明過程的核心概念,也是司法程序和訴訟證明理當追求的中心目標。
四、刑事判決書的書寫有特定的目的
刑事判決書的書寫有特定的目的,其一是給刑事審判活動做一個節點,將刑事審判活動過程和結果以話語為載體呈現給受眾,其二則是通過刑事判決書傳播刑法信息,提高受眾的可接受性和刑法認同感,將這種認同感自然化,從而演變為意識形態。
學者湯普森將大眾傳播與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認為大眾傳播的發展是現代信息社會的一種社會控制的新機制,主張通過大眾傳播所調動的象征形式的意義用于確立和維持統治關系的方式來分析意識形態。而批評話語分析理論認為,在現代民主社會,逐漸傾向于通過對話語的操縱間接勸誘和影響人們的觀念并最終使其自然化,不再靠武力和強制的手段來操縱權力。
批評話語分析理論普遍的觀點,話語實踐受社會實踐的影響生成不同的話語,而生成的話語又對社會實踐有反作用。因此既可以通過對話語的批評的分析透視背后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又可以利用話語的反作用力對意識形態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刑事判決書中刑法信息的“易認知性”能夠借助于信息網絡的傳播特點充分發揮,促進刑法信息的公眾傳播。促進刑法信息傳播與交流,可以提高公眾感知和認可刑法規范及其效果的程度,能夠培養公眾對刑法規范的忠誠度與認同感,有助于積極的一般預防目標之實現。
刑事裁判文書中的刑法信息包含罪名、刑法和危害程度,能直接表明刑法發揮社會功能的狀態,體現了案件事實與法律條文的融合,其中的刑法信息因為有案件事實的佐證而更為生動現實,并綜合表現出信息的“易認知性”。
刑法信息和公民的生命、自由與財產等基本權利直接聯系,因此對社會犯罪治理的實際效果有一定的影響,同時社會公眾的安全感也會隨著刑法信息的傳播效果增強或削弱。如果忽視刑法信息傳播的價值,單純借助刑法的特殊預防或消極的一般預防手段,很可能會影響刑法傳播的社會效益。公開的刑事判決書中包含、傳播的刑法信息,不僅能增強公眾對于具體犯罪及其適用刑罰的感知程度,還能夠增強公眾對刑法的感知、認同及忠誠度。刑法追求的公眾可以按照刑法規范設定的行為模式活動的預期目標,建立在公眾盡可能地理解刑法信息的基礎上,這樣刑罰機制所最終追求的正效果才能發揮出來,才能實現在總體上強化公眾的“一般的法律意識”的目的。
五、結語
刑事判決書作為一種話語實踐,其具有的特點如前文所述,首先要考慮它的交際功能:刑事判決書有特定的受眾,其書寫要考慮對受眾的影響;其次是刑事判決書的生成、傳播和被接受的過程,批評話語分析理論認為社會背景影響這一系列過程;最后是刑事判決書具有特定的書寫目的——傳播刑法信息,使其自然化,并最終意識形態化。對刑事判決書特點的研究有利于進一步探討其改進方法,促使刑法信息更準確高效傳播。
參考文獻:
[1]王貴東:《判決書受眾研究》,《人民論壇》2010年第32期。
[2]盧建平,姜瀛:《以刑事裁判文書網上公開推動刑法的公眾認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3]楊生平,薛穎:《作為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大眾文化——約翰·B·湯普森現代文化理論評析》,《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4]盧建平,姜瀛:《刑法信息媒體傳播助推積極的一般預防》,《人民司法》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