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陳婷婷

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兒腹瀉中應用前瞻性護理理念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中選取病例均為本院兒科接收的小兒腹瀉患兒(例數:94;病例采集時間:2020年1-12月),將此次研究中納入患兒采取隨機分組形式均分為2組,予以A組常規護理干預,B組則實施前瞻性護理干預;對比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及各項臨床指標。結果:經統計,B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95.74%>82.98%,且B組患兒退熱、止吐、止瀉及住院時間較A組均有明顯縮短(P<0.05)。結論:在小兒腹瀉中應用前瞻性護理理念干預有助于提升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且能夠有效縮短患兒病癥恢復時間,加快其康復速度,故值得加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前瞻性護理理念;小兒腹瀉;臨床效果
小兒腹瀉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兒科病癥,該病癥的發生主要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發,病發后可導致患兒出現大便性狀改變及大便次數增多等癥狀,進而導致患兒體內營養物質及水分丟失過多,是引發患兒營養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結合當下流行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小兒腹瀉發病率約為1.9次/人,從全球角度來看每年約有1千萬小兒因腹瀉致死,可見小兒腹瀉已經成為了影響小兒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因素之一[1]。故臨床醫護人員就需進一步加強對該病癥的重視程度,并在患兒治療中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加以干預,以保障提升小兒治愈率。對此,為了探析有效的小兒腹瀉護理干預方案,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將前瞻性護理理念用于腹瀉患兒護理指導中的臨床價值,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選取病例均為本院兒科接收的小兒腹瀉患兒(例數:94;病例采集時間:2020年1-12月),將此次研究中納入患兒采取隨機分組形式均分為2組,A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5/22;年齡1-6歲(3.24±1.22);病程1-5d(2.45±0.51)。B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4/23;年齡1-5歲(3.19±1.08);病程1-5d(2.25±0.77)。對比兩組患兒間基礎信息數據未見明確差異(P>0.05),可比。
納入標準:①納入患兒均符合“兒科學(第九版)”中關于小二腹瀉的診斷標準[2];②納入患兒及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③研究內容在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確立。
排除標準:①合并傷寒及細菌性痢疾者;②合并智力發育及先天精神病癥者;③伴有先天性消化系統病癥者。
1.2 方法
2組患兒接診后均予以營養補充、水電解質平衡維持等常規對癥治療。A組患兒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嚴密監護患兒呼吸、體溫、脈搏等生命體征,并需確保其呼吸道通暢,觀察其精神狀態,一旦發現患兒有異常(如呼吸加快、嗜睡等)出現需及時告知主治醫師,采取對應治療干預。
B組實施前瞻性護理:①前瞻性評估:接診后立即通過與患兒家屬溝通了解患兒病情病史,進而通過臨床觀察為患兒進行一般評估,明確其腹瀉原因,并結合其實際癥狀制定對應治療護理方案;②心理護理:考慮到病情影響,患兒病發后易出現恐懼、緊張心理,故在護理中需保持微笑,言語溫柔,并合理開展針對家長的教育指導;針對治療中不配合患兒則可通過注意力轉移及誘導法等加以干預,協同對抗疾病;③輸液護理:需結合醫囑進行輸液治療,并需在輸液中嚴密關注患兒情況,預防藥液外滲、回血等情況發生;④對癥護理:需結合前瞻性評估制定對癥干預方案,針對發熱患兒需增加體溫測量頻率,并予以降溫處理;針對嘔吐患兒則需協助其調整舒適體位,避免嘔吐物進入氣道。此外還需嚴密監護患兒生命體征及癥狀變化,及時予以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及各項臨床指標。
1.4判定標準
療效需以患兒病癥變化情況進行評估,以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且大便次數減少1/2以上為顯效;以癥狀有改善,大便次數有減少,且實驗室指標基本恢復為有效;以腹瀉未改善,或癥狀有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軟件統計研究數據。計量、計數內容在( )、%下表示,t、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效果對比
經統計,B組治療效果較A組有明顯提升(P<0.05)。見表1:
2.2 臨床指標對比
經對比,B組患兒止吐、止瀉、退熱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A組(P<0.05)。見表2:
3.討論
小兒腹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小兒消化系統疾病,該病癥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受到病毒及細菌感染所致,而且該病癥發生后往往病情發展迅速,并伴隨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對患兒的身體健康存在嚴重威脅[3]。另外,由于小兒屬于特殊患者群體,其自身年紀小、機體抵抗力較差,因而在病發后體內水份、離子丟失速度快,在此狀態下,一旦機體未能得到及時的水份及相關離子補充,極易導致小兒出現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在并發癥發生后則會進一步加重患兒病情及臨床治療難度,延長治療時間,不僅不利于患兒身體健康成長,同時也會對其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故在小兒腹瀉發生后,及時結合患兒實際病癥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加以干預十分重要,這也是提升患兒臨床治療效果,保障患兒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既往針對小兒腹瀉患兒的護理多以常規護理為主,但此種護理模式具有單一性、機械性的弊端,護理中對患兒護理需求及身心狀態的關注較少,缺乏前瞻性。而眾多文獻研究顯示,具有早期預警特性的前瞻性護理理念對比常規護理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其能夠在實際護理工作開展中更加具體地關注到患兒各個系統可能出現的病變,進而結合對患兒實際病情及身心狀態的前瞻性評估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從而提升臨床護理效果,保障患兒治療有效率。結合本次研究結果能夠發現,在采取前瞻性護理理念干預下,B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比較A組出現了明確提升;同時,B組患兒的嘔吐、發熱、腹瀉等癥狀改善時間及住院時間相對比A組也出現了明顯縮短(P<0.05)。該結果顯示,對比常規護理而言,前瞻性護理干預的實施能夠更好的提升患兒治療效果,并促進其臨床癥狀的更快改善,加快患兒康復進程。
由此可見,在對患兒基礎病情及身心狀態的前瞻性評估基礎上開展對應的心理護理、輸液護理及對癥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臨床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及系統性,進而有效結合患兒的病情及癥狀體征發展趨勢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兒病癥的恢復,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故建議在小兒腹瀉護理中推廣應用前瞻性護理理念。
參考文獻:
[1]郭曉青. 整體護理程序用于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014(011):162-163.
[2]方原. 整體護理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效果觀察及滿意度影響評價[J]. 養生保健指南, 2019, 000(040):190-190.
[3]趙越英. 優質護理在小兒腹瀉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9, 017(012):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