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孟婕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針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婦分娩新生兒的處理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取45例2019年4月-2020年4月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婦進行研究,并將不同分娩方式的產婦分為不同組別,分別為自然分娩組(26例)和剖宮產組(19例),同時對新生兒在出生24小時、1個月、6個月采取免疫注射,同時對比分析新生兒出生時與 6 個月 后HBsAg 陽性率。結果 兩組新生兒出生時及出生后6個月HBsAg 陽性率無明顯差異,檢驗無意義(P>0.05)。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孕婦所產的患兒(23例)分在注射組并將未注射的分在未注射組,兩組數據體現,注射組DNA拷貝數較低,統計學檢驗差異明顯有意義(P<0.05)。結論 分娩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降低新生兒HBV感染率。
關鍵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婦
乙型肝炎發病率非常高,是給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傳染性疾病[1]。該病通過母嬰感染的幾率特別高,目前我國已有30%-50%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是源于母嬰傳播,這一現象也引起世衛組織的高度重視[2]。本文主要針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婦分娩新生兒的處理進行詳細研究分析,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45例2019年4月-2020年4月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婦進行研究,產婦年齡在21-33歲,年齡均數(27.33±2.41)歲。本次患者納入標準非藥物性肝炎、乙醇性肝炎、免疫性肝炎。
1.2 方法
所有孕婦在分娩前均抽取空腹靜脈血,進行常規實驗室檢查,包括肝腎功能。新生兒出生后采集靜脈血,測定肝功能和HBV-DNA水平,在出生前(妊娠7、8、9個月)感染HBV的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比較分娩方式。 所有新生兒均在出生后 24 小時、1 個月和 6 個月根據 016 方案接受免疫接種。 觀察新生兒出生及6個月HBsAg陽性率[3-4]。
1.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以(n%)代表率,χ2檢驗;計量(`x±s),t檢驗。文中所生成的數據均借用SPSS21.0數據包處理,P<0.05 顯現檢驗結果有意義。
2 結 果
2.1 表1顯示,兩組新生兒出生時及出生后6個月HBsAg 陽性率無明顯差異,檢驗無意義(P>0.05)。見表1
2.2 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孕婦所產的患兒分在注射組(23例)并將未注射的分在未注射組,兩組數據體現,注射組DNA拷貝數較低,統計學檢驗差異明顯有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分析HBV的母嬰傳播的因素:① 胎兒宮內感染,經查閱有關文獻,有9.1%~36.7%的胎兒在宮內就發生感染。胎兒宮內感染目前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HBsAg可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② 分娩時感染,在胎兒自然分娩過程中,新生兒會有粘膜、皮膚、胎盤或臍帶損傷情況,如果孕婦血液、陰道分泌物感染乙肝病毒很可能給新生兒增加感染乙肝病毒幾率。③ 產后感染,多數學者認為,母嬰感染主要發生在分娩和產后,而產后感染的途徑主要是新生兒與HBV感染母親的密切接觸,可通過唾液和母乳導致HBV感染[5]。
研究表明,感染HBV的孕婦未經干預,新生兒出生時HBsAg陰性,6個月后,有40. 00%~60. 00%的患者HBsAg陽性。本文研究顯示,兩組新生兒出生時及出生后6個月HBsAg 陽性率無明顯差異,檢驗無意義(P>0.05)。將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孕婦所產的患兒分在注射組(23例)并將未注射的分在未注射組,兩組數據體現,注射組DNA拷貝數較低,統計學檢驗差異明顯有意義(P<0.05)。
綜上所述,分娩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降低新生兒HBV感染率,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夏云,葉瑩,李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親的新生兒免疫預防后遠期保護效果[J]. 中國臨床醫學, 2020, v.27;No.146(04):117-120.
[2]張麗萍, 王愛, 宋爽,等. 阻斷方式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婦母嬰傳播的影響分析[J]. 中國性科學, 2019(7).
[3]孟玉娟.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孕產婦的圍產期管理效果研究[J]. 健康必讀, 2019, 000(033):286-287.
[4]付囡, 樊沛. 孕婦被動免疫對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的預防效果[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0, v.17(09):94-96.
[5]張麗娜. 不同分娩方式對乙肝病毒感染孕婦母嬰阻斷結果分析[J]. 健康之友, 2019, 000(0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