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們不斷向往美好生活的今天,Plog作為一種以照片為主、輔以文字修飾的傳播符號,展現個人生活碎片,其本質是對文字博客和視頻博客的維系與調適而創造出的內容分享新模式。極簡的操作流程和個性化的審美風格創造出多元化、大眾化、娛樂化的信息價值,不僅滿足了分享者形象建構的需要,而且符合瀏覽者的信息與情感訴求。
關鍵詞:視覺語言;情緒傳播;圖片博客;用戶心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070-02
Plog(Photo-log)作為一種以照片記錄生活碎片、附加文字標簽的個性化媒介表達形式,越來越受年輕一代的追捧,同時也開辟了“X+log”的全新樣態。若按照年代劃分,在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量高速增長的20世紀00年代,人們開始通過文字日志來記錄生活;到了10年代,有了數字技術的賦能,網絡儲存空間升級、視頻制作成本減小,Vlog成為新一代記錄身邊美好的視頻日志;進入20年代,各類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使Plog這種文字浮現于圖片之上的表現形式廣受歡迎。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說:“一切媒介的性能終將越來越人性化。”[1]在數字時代,人們更愿意選擇短時高效且能最大限度延伸信息傳播能力的媒介表達方式,以滿足傳播者自身的訴求和用戶的情感期待。
一、Plog應用平臺舉隅
制作Plog不需要高深的文案寫作能力,也不需要強大的后期制作技巧,只需經歷拍照、編輯、分享3個階段,即可完成Plog的傳播。Plog文化目前仍處于發展階段,網絡分眾化傳播導致Plog還未走向大眾視野,本文對Plog的內容制作、內容分享平臺進行簡單介紹,以期幫助讀者理解,達到一葉知秋的效果。
(一)Plog制作平臺——以“黃油相機”為例
黃油相機是時下多數Plog博主選擇使用的圖片美化類應用程序,其核心優勢是擁有大量的中文字體。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偏好,選擇各式各樣的以文字為中心的圖案表達所想,且平臺內部還擁有大量花字和涂鴉模板供用戶套用,只需“Ding”一下就能一鍵生成作品,滿足了使用者對于多種素材模板的需求。一張原始照片經過濾鏡、花字、輪廓線、貼紙等工序流程的加工,以多元化的視覺元素豐富單薄的圖片,形成有文藝感和故事感的視覺信息整體。
(二)Plog分享平臺——以“綠洲”為例
綠洲是以建立清爽社交圈為宗旨的圖片/視頻社交平臺,對微博平臺的內容生態有協同和補充作用,用戶可以自行分享圖片、關注、點贊和評論。有媒體言道,綠洲將會成為中國版的Instagram(照片墻),但就目前圖片社交的發展形勢、產品功能來看,該說法還有待商榷。首先,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對圖片社交軟件的打擊不容小覷,這使多數圖片社交軟件如小紅書開始走向電商行列。其次,雖然綠洲在用戶數量上搶占先機,但是目前平臺功能同質化、營銷號過多等影響用戶體驗的現象亟待整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2]。手機媒體作為Plog傳播符號的主要傳播載體,其不斷發展為人們在社交平臺記錄美好生活提供了技術支持,也使Plog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
二、以“變”求“新”,實現傳播價值
馬克思曾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Plog實際上是Vlog的衍生物,通過維系傳統視覺媒介與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對形態和功能進行創新并調適出新的發展路徑,以滿足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媒介消費需求。
(一)靜態美的延伸
圖片是具體的,而文字是抽象的。Plog屬于視覺傳播中的靜態傳播形式,不論是美食、美景還是人物照片,配上一段契合分享者心境的文字,就會使整張圖片得到生動的詮釋,使凝固的美感有了意象化的延伸。社會語言學家巴塞爾·伯恩斯坦指出“有限代碼讓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不需要過多言語就能理解表達的意思”[3],Plog中的視覺符號并非分享者生活的全貌,卻能通過傳受雙方的共識域傳遞情緒和敘述事實。此外,涂鴉的大小、陰影、色彩等變化在視覺上會產生空間位移的動感,猶如詩句“風定花猶落”中描繪的靜中之動,具有親和力與時尚感。被賦予涵義的視覺符號能吸引瀏覽者的注意,使信息產生強大的傳播效果。
(二)維系與調適
文字需要圖片的視覺引導,圖片也需要文字的解釋說明。在讀圖時代,多元化的視覺傳播模式成為主流,而圖文搭配的視覺傳播在手機信息傳播中的效果要大于單一形式的傳播[4]。Plog對Blog和Vlog的傳播動因進行了維系,并在傳播符號上稍加調適。Blog以文字符號為主要傳播內容,在事件敘述上清晰明了,但在快節奏社會,人們更愿意接受多元化的視覺信息,耗時短且將完整內容分解為詳細義項。Vlog結合了多種視聽元素,用戶體驗感較好,但對傳播者的技術要求較高。而Plog在原有的照片素材上添加了個人狀態和生活介紹的文字,配上個性鮮明的涂鴉貼紙,即便損失了聽覺符號,也能通過視覺信息來輔助分享者傳達內心的聲音。這種多元信息輔助理解的方式還縮小了傳者和受者在自身認知結構上存在的差異,減少了信息識別的誤差,滿足了網絡時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三、以“情”動“人”,滿足用戶的情感訴求
人是有需求、有欲望的高級生物,用戶的情感訴求促進了媒介技術、視覺傳播樣態的改革與發展。Plog也是心理學家斯坦利·帕洛格的英文翻譯,他將人的性格從自我中心型(內向)到多中心型(外向)劃分了5種心理類型。而滿足不同心理類型用戶的情感期待,是Plog傳播的重要動因之一,更是Plog在網絡空間中生存的制勝法寶。
(一)記錄傳播主體的質感生活
Plog傳播實際上也是個人日常生活的記錄,這種記錄能展現內容分享者鮮明的人格化特征,給傳播者帶來自我表達的滿足感。美圖官方發布的《2020女性Plog行為研究報告》顯示,絕大多數女性Plog用戶的素材以人像(自拍為主)、風景、食物為主要題材,且內容偏好設置還受年齡、職業、收入等影響,其中,分享個人生活狀態的生活派用戶占比52%,潮流組、作品黨、精英范依次遞減。可以看出,Plog分享者大多數是多中心型人格,且擁有個性化的媒介需求,人們愿意通過鮮明的人格化特征擺明傳播意圖,Plog的出現為傳播個體以照片定格的方式記錄美好生活提供了媒介符號,同時也滿足了傳者自我形象的構建需要。
(二)滿足受傳者的信息需求
豐富多樣的視覺信息使用戶在譯碼的過程中能精準捕捉傳播意圖,單純通過照片獲取信息較為局限,而有了文字的補充說明,形成“有圖有真相”的極具說服力的傳播內容,能在縮小認知差異的同時滿足人們的窺私欲。窺私欲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本能,在社交媒體傳播過程中,流量明星的Plog傳播使粉絲了解偶像的生活日常成為可能。許多網紅明星會在微博、小紅書等APP中通過Plog的形式來記錄日常穿搭、美食及活動,將私人領域通過視覺信息全面、迅速地暴露在公眾視線內,受眾會對各類碎片化信息進行解構和重構,滿足自身的信息需求。
(三)碎片化時代的極簡主義美學
用戶的審美需求是社會發展的投影,當代社會人們的工作壓力增大,與之伴隨的是注意力的匱乏。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指出“信息的聚斂必然意味著注意力匱乏”。反之,信息的分散能輔助用戶提煉出其感興趣的內容。碎片化信息時代,人們越來越主張感官上的簡約大方和功能集中,提倡從客觀理性的內容本身入手。Plog傳播順應了時代審美發展的趨勢,除了照片背景,文字的線條、顏色、陰影、字體的精巧構思能在短時間內吸引用戶眼球并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這種傳播方式不僅降低了分享者的技術門檻,而且在內容瀏覽過程中擁有極簡主義賦予的大氣之美,可以達到窺斑見豹之效,滿足傳受雙方的情感訴求。
四、狂歡背后的理性思考
任何一種新生的媒介傳播符號都有其生存競爭的優劣兩面,只有理性看待和解決這種矛盾才能使事物進一步向前發展。Plog在傳播過程中極大地壓縮了傳者和受者的時間,且能保證一定的信息含量以滿足用戶需求。但在讀圖時代,短平快的圖像信息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人們沉浸于圖像霸權的便利卻失去了對內容的深度思考和理性探究,引發對虛擬幻想的過分追求,使得個人價值觀被操控。此外,網絡空間中私人領域不斷瓦解、轉向公共化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在大數據時代,個人空間的不斷開放使用戶隱私安全問題不斷凸顯。
用戶在互聯網傳播中應保持理性,增強自我識別能力,提高視覺文化素養,準確分辨視覺信息背后的內涵,正確理解Plog背后“樂”為前提的情感旨歸,才能促進視覺傳播的健康發展。平臺應強化內容審核機制,引導Plog創作者發布積極向上的作品,放大用戶效應,使普通用戶得到更多參與感。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題,是永遠的進行時。”Plog為人們記錄美好生活提供了新的媒介傳播手段,并對以往的視覺傳播手段進行維系和調適以達到主客體傳播價值的統一,滿足了用戶的情感訴求。但與此同時,Plog傳播帶來的個人價值觀對虛擬環境的依賴問題亟待解決,其未來發展方向仍需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美]保羅·萊文森.軟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歷史與未來[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前言,5.
[2]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 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ac.gov. 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l,2021-02-03.
[3] 張媛媛,張宇丹.從受眾需求視角分析Vlog媒介文化的特征[J].傳媒,2021(01):42-44.
[4] 陳曾珍.手機媒體視覺傳播的用戶心理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5.
作者簡介:吳云濤(2001—),男,安徽宣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聽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