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高校的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能力是一場大考。本文將“高校學生大規模返校,線下教學科研活動基本恢復”作為高校疫情防控常態化與非常態化的分界點,分析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網絡輿情風險點,思考提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能力。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6-0231-02
疫情防控常態化是由我國疫情防控成效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有序推進,但國際疫情仍在蔓延,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的新形勢決定的[1]。疫情防控常態化,既不同于疫情暴發時期的非常狀態,也不同于未發生疫情時的日常狀態。由此衍生的高校網絡輿情也不同于以往,總結高校在疫情期間網絡輿論引導的成功經驗,研判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網絡輿情的風險點,有助于提升高校網絡空間治理能力,推動學校事業健康發展。
一、疫情期間高校網絡輿論引導的經驗
(一)及時公開信息,提供權威解答
疫情暴發初期,網絡上關于疫情本身、疫情防護的信息五花八門,眾多未知擺在師生面前,高校“兩微一端”選擇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發布的有關防疫舉措等的科普信息進行傳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疫情,科學防護。受疫情影響,高校開學、研究生復試、藝考招生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政策發生變化,相關討論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學生的焦慮與猜疑。各高校及時發布延期開學、線上教學、線上考核的通知與方案,第一時間公開研究生復試和藝考招生方案,并提供在線招生政策解讀與服務,及時發聲,阻斷了網絡謠言的傳播。
(二)堅持人文關懷,回應師生關切
受疫情影響,線下招生宣傳、畢業典禮、校慶等不能如期進行,各高校紛紛通過“云招生”“云畢業”“云校慶”為學生帶去溫暖。疫情打亂了教學節奏,一時間,“能不能退下住宿費”“校園封閉管理”“宿舍曬被子”等與學校相關的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榜。面對同學們的疑問,高校及時調整政策,主動在微博上發聲,“多所高校宣布退住宿費”“宿管阿姨幫學生曬被100多床”“高校三天修出一條路連接兩校區”“高校為學生免費提供中藥代茶飲”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切實回應了師生關切。
(三)創新輿論引導方式,構筑網絡空間正能量
疫情暴發初期,網絡上不乏悲觀情緒和謠言,給部分大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為引導大學生構筑抗疫必勝信念,各高校創新網絡輿論引導方式,通過公開信、MV、海報、漫畫、表情包、歌曲、網上接力等形式,引導廣大師生為抗疫做貢獻。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原創手繪戰疫漫畫,復旦大學策劃“馳援武漢醫務人員短視頻檔案”項目,同濟大學發布抗疫表情包,向逆行者致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七校青年同唱一首歌《我相信》,構筑網絡抗疫正能量。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網絡輿情風險點
(一)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引發的不理解不配合
疫情防控常態化是一個特殊時期,雖然高校學生在校學習看似一如往常,但疫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延續。部分大學生考慮問題片面,不理解學校的防疫措施,頻繁在網上宣泄負面情緒例如,針對學校校門管理,學校食堂、浴室、圖書館的體溫檢測、預約等措施,有學生在網上質疑其為形式主義;針對特定人群或地區的管控措施,引發部分學生的不快,如恢復線下教學之初,高校在校門管理時對教職工和學生執行不同的門禁政策,引發了有關“雙標”管理的討論等。
(二)非常態就業扶持政策力度減弱后帶來的失落感
疫情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壓力。政府為扶持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積極開辟就業崗位和升學渠道,國有企事業單位、服務基層崗位的人員招錄優先向高校應屆畢業生傾斜,碩士研究生大幅擴招,專升本和第二學士學位也適度擴招。這在有效緩解了202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同時,也可能使往后幾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形成“就業扶持政策能持續下去”的心理預期。但國有企事業單位和服務基層崗位的就業吸納能力是有限的,人員招錄規模不可能一直擴大下去,升學機會增加也不可能滿足所有考生的升學期望。倘若非常態就業扶持政策力度減弱,就會對部分應屆生的理想化預期造成巨大沖擊,這部分群體的內心會產生失落感甚至認為制度不公平,從而可能引發網絡輿情。
(三)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國內外形勢復雜,容易引發不良情緒
國外疫情仍在蔓延,境外反華勢力借疫情大做文章,歪曲、抹黑中國,妄圖擾亂師生思想。總體來說,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鑒別能力有限,易受錯誤言論的干擾和蒙蔽。尤其是面臨就業和升學的畢業生群體,其就業和升學規劃被疫情打亂,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情緒。還有個別學生因疫情出現家庭變故,若不加以引導,極易產生悲觀情緒。國內部分地區疫情仍時有反復,師生容易產生惶恐情緒。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一旦有涉校負面輿情,師生就很可能跟風附和,造成網絡輿情失控。
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與引導
(一)構建網絡輿情工作共同體,推動管理防范于未然
高校網絡輿情風險是師生共同承擔的,負面輿情傷害的不僅是個別人或單位的利益,全校師生處于利益共同體中。因此,需要構建以學校黨政系統為責任主體、學校媒體和黨務干部為意見領袖、師生群眾為重要支撐的網絡輿情工作共同體[2]。學校網信部門和輔導員、網絡信息員、學生骨干應加強常態化輿情監測;宣傳部、各單位新聞工作者、黨務干部應加強議程設置,多角度、立體化地發布權威信息,形成學校和學院(部門)“兩級”、教師和學生“雙線”、網上和網下“二位一體”的輿情報送和引導機制。學校網信部門加強網絡輿情風險研判與通報,要求相關單位以師生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將工作做到學生心坎上。要及時優化更新防控措施;積極開辟就業渠道,對就業困難學生開展個性化幫扶;關懷和幫助因疫情出現家庭變故的學生;加強對留學生的宣教管理。通過各單位通力合作形成高效有力的聯動機制,把不良影響降至最低,共同維護學校的安全穩定。
(二)加強引導,營造正能量網絡環境
疫情暴發期間,各高校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涌現出一批共同戰疫的網絡優質內容,壯大了主流思想輿論,凝聚了師生共克時艱的溫暖正能量。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我們要總結相關經驗,充分發揮網絡特點和優勢,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持續做好工作。一是加強師生主流價值和道德觀引導。可深入挖掘高校師生抗疫的活素材,通過鮮活的案例、新穎的形式和一線生動故事,引導師生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觀,增強大局意識,以團結的姿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二是加強正面情緒引導。針對師生的負面情緒,學校要主動作為,設置正向議題,并聯系媒體擴大輻射面,用正向情緒引導師生。網絡媒體的評論區是學生表達情緒的重要聚集地,學校媒體在進行日常管理時要有意識地對評論進行篩選,向大家展示正面評價,用正面情緒感染師生。針對負面評價,不可置之不理,要與相關部門溝通,證實情況,做好解釋說明,防微杜漸。三是要提升師生網絡素養。網絡素養是人們能夠正確使用網絡開展活動的綜合能力,包括正確鑒別網絡信息、理智參與網絡互動、合法使用網絡工具等[3]。大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能熟練運用網絡,但其鑒別能力、理性參與能力和合法使用網絡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對此高校可適當設置相關課程、培訓及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網絡素養,引導學生規范自身網絡傳播行為,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不信謠、不傳謠。
(三)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搶占網絡陣地
網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力強,師德師風、學術學風、學生非正常死亡等涉校輿情極易在網上進行病毒式傳播,加之疫情這一變量,上述風險很可能對學校產生難以預估的破壞力。網絡文化具有自下而上、“泛娛樂化”的特征,重大突發事件背后不當的網絡文化會弱化師生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影響師生價值取向。當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并不平靜、斗爭激烈,青年學生辨別能力差、易受敵對勢力裹挾,形成網絡團體和圈層文化,發表極端言論。而5G時代的到來,衍生出的新的媒介形態和生產工具,深刻影響了高校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一方面,高校要針對網絡的特點,借助網絡技術的優勢,及時發現網上的有害信息,總結分析學生用網習慣,充分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動適應網絡的新發展,積極搶占網絡輿論陣地。例如,可以在B站、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通學校的官方賬號,拓展校園網絡輿論發聲陣地。高校還應整合校院兩級媒體資源,構建校園融媒體矩陣,以矩陣為聯系,通過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人事建設等,打造校園融媒體中心,形成輿論引導集群效應。同時,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網絡輿論陣地[4],將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明傳播給學生,及時批駁網上的錯誤思潮,清理網上謠言、有害信息等,以安全的網絡陣地助力學校各項工作的安全穩定開展。
四、結語
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網絡輿情工作要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經常性研判風險隱患,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加強正面引導,以柔性管理化解風險,治理網絡生態,為師生營造綠色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本報評論員.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N].人民日報,2020-03-30(001).
[2] 弓昭民,任志鋒.抗擊重大疫情中社會意識形態波動與應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3):54-58.
[3] 陳娜.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困境與策略[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02):41-42.
[4] 莊榮文.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 努力提高用網治網水平[J].網信軍民融合,2018(09):9-11.
作者簡介:王金輝(1992—),女,河北宣化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