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與千尋》是2001年由宮崎駿擔任導演和劇本拍攝的一部日本動畫電影,宮崎駿在電影劇情中插入了許多關于自然生態的劇情,喚起人們保護自然的內心,宮崎駿在他的電影里采用了自然辨證的手法,并不是一味地反對如今的工業文明給自然帶來了危害,而是尋求人類在發展的同時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
縱觀世界,東方和西方都曾經討論過自然生態觀。無論是中國的“天人合一”論,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態觀與生態批評,都要求我們放棄狹隘的人類的自我,追求更高、更寬大的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我”,實現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共同追求。
所以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注意減少給帶來的危害,用辯證的角度來看待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同時生態文學的出現,也是提醒我們如何對自然生態的發展做出思考。
關鍵詞:《千與千尋》;自然生態觀;生態批評;生態文學?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06-103
20世紀工業文明走向輝煌的時代,人們在享受各種機器帶來的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在承受著自然回饋給我們的慘痛代價。人類不斷地發展,同時也在認識自然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來的相互依存逐漸變成了征服與被征服關系。在理性主義思想指導下,人類大肆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掠奪,去使自己的生活條件更加優質,卻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同時也影響了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馬克思提出的人類應“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以及恩格斯的告誡表達對破壞自然行為的批判,希望人類應當正確地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顯示出深刻的生態思想。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指出以電影為代表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生產具有的社會影響:電影的分析的能力很強,因為在現實中我們面對一個人物,往往只能固定在一隅看到一個側面,而電影可以以不同景別不同機位拍攝角度以及蒙太奇的剪輯手法進行表現。它能展現事物更多理性上的層次,可以清晰的讓觀眾接收到劇情的發展,你該看什么,不該看什么。所以在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令人深思的劇情。電影中宮崎駿沒有把環境生態作為整個劇情的主線,而是在細節中融入人文主義之中,引發觀眾的思考。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對過去的反思,更聚焦于對未來的展望,回顧他的作品,例如《風之谷》、《幽靈公主》、《龍貓》等,更多的是探討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充滿了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所以每當宮崎駿發表新作品時,都會引起全球人的關注及思考。
在電影《千與千尋》中,第一個鏡頭是以千尋捧著的一束鮮花的特寫展開,鮮花代表著生態圈里的植物,脫離了土壤和水份,很快就會凋謝。接著在千尋一家人在途中誤入一個神廟,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首先展開的是森林和流水以及一望無盡的草原,水彩似的風景處處讓感到清新,樹的立體感和光影的渲染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片中的自然景觀似乎有說不完的秘密,黑黝黝的森林讓人想象力飛揚,簡潔的形象卻盡顯主人公的單純可愛,把觀眾帶入了一個理想的原始世界,微風輕撫著綠草,澈藍的天空,這個美麗的界限劃分著原來兩個絲毫不相關的世界,山脈間風光無限;火車行駛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之中,這些唯美的場景為我們刻畫出理想世界的樣子。[1]父母不停地向著深處走著,直到聞著香味坐在桌前吃飯,代表著人性的貪婪欲望,就像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一樣,當人類看到自然帶給的利益時,就會忘記遵循原始,而貪婪的索取。如果我們對待自然一味地索取,那么必然也會接受自然帶給我們的懲罰。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從人類開始了使用工具和制造制造工具的實驗活動,人類就把自己從自然界中獨立出來,并使自己與自然界的關系發生徹底改變,自然變成人類的對象,衡量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就在于人類在多大程度上改造了自然,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甚至克服自然本性而最大程度地使用自然資源。”[2]它表達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于利用自然并使用,而在《千與千尋》中卻表達了現代人類社會的種種弊端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人類與自然對立的狀態下造成的。
日本歷來對待生態環境十分注重。河童是家喻戶曉的妖怪,河童原本是水中的精靈,曾經被人們當作是水神一樣的膜拜,但隨著人們漸漸信奉水神,河童開始被妖魔化,變成了現在的妖怪形象。[3]在電影中,千尋正在打掃浴池,此時被誤認為腐爛神的骯臟客人來臨,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接待這位客人的重任落在了千尋身上。當千尋摸到客人身上的刺之后,湯婆婆才意識到客人不是腐爛神,召集大家為客人拔刺,拔出刺后,自行車、書架等各色人類垃圾都從客人的肚子里吐了出來,吐完之后,客人恢復了原貌,原來是“河神”,河神走之后,留下了許多砂金,并且給予了千尋一顆丸子,這顆丸子最終救了千尋一家的性命。人類讓自然神靈陷入困境,但只要人類知錯就改,幫助神靈擺脫困境,最終會得到自然神靈的回饋,河神與千尋之間是相互幫助、相互平衡的,同時也象征了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平衡。[4]在《千與千尋》中,白龍先生也是作為河神的化身,在千尋年幼的時候掉進河里曾將千尋救起,在千尋誤入神明世界一直默默的幫助她。作為琥珀川河神的白龍,因為人類在琥珀川河神上填蓋了厚厚的建筑物,無處生存的白龍只能丟失了自己的名字寄宿在湯婆婆那里,在劇情最后,白龍與千尋約定好在不遠的將來再次見面,如果人類還原河流,并且保有敬畏之心,那么白龍的愿望也會實現。
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在描述生態的同時,也通過自然辨證的角度來討論。隨著人類認識能力不斷提高,也會對自然界的演變規律越來越了解,這也為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提供了機會。雖然科技的不斷進步會給自然界帶來很大的威脅,但是我們也會運用科學技術的技術進步發展以及人類對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能力控制、減少乃至逐步解決生態危機,從而在維護自然界修復能力的前提下,盡可能發揮人類的能動性,保留一個有利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自然基礎。馬克思所提出來的“人的自然的本質”與“自然界的人的本質”的辯證統一的思想也會一直存在于當今社會的發展之中。所以生態意識在我們心中也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董博.《千與千尋》場景淺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1(10):217+227.
[2]燕道成,汪麗萍。 論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生態人文主義[J]. 今傳媒,2016,07:11-12.
[3]趙歡讓. 宮崎駿動畫電影美學研究[D].河北大學,2014.
[4]張海欣.論宮崎駿電影中的人與自然[J].電影文學,2015(09):121-123.
作者簡介:
常崇蕾(1997.3—),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太原人,齊魯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濟南市?25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