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勇
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1)-06-34
一直以來語文學科的教學糾結著這些老話題:語文教師備課是最辛苦的,學生學習中上語文課也許是最有趣的,可一到復習考試時卻感到最茫然;學生和家長們對語文教學期望很高,因為中考各科考試成績就屬語文科成績最難估而它又對整個中考成績起舉足輕重的決定作用。可以說語文教學是最折騰人的一門學科了。
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幾乎占了八成,在各年的中考試卷中,閱讀分值約為五十分(其中文言文為十幾分,現代文三十多分)。可以說,閱讀教學幾乎霸占了整個語文課堂。可最后的教學效果又是怎樣呢?頗有吃力不討好之感。
為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特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學方法,試探索出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途徑。
一、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科學地確定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備課時必須心中有譜:閱讀課學生需要學到什么?老師想讓學生學習到哪些知識?二者的統一就是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語文教學長期以來爭議大,分歧多,其實就是一個教學目標的認同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這個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體現,誰是第一位的?也常聽一些語文同行說,語文課總是不能按照規定的課時完成任務,我也有同感。于是思考這一癥結何在,也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其實,一篇課文要學些啥,能讓學生從中獲得些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老師,這就是語文課的教學目標的設定。
在一次語文優質課公開教學上,聽一位同行上七年級上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位教師教學的環節是:了解字詞,理清課文情節(抓住記敘的要素)、找出最打動你的地方、練習說話(旨在讓學生體會課文表現的道理)拓展、出示一首詩(也在讓學生理解道理),最后讓學生寫出遇到過的困難。我認為這位教師淡化了對文本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閱讀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以,我以為這樣一節閱讀教學課無異一堂政治課。
對于一篇課文,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自己讀后,思考哪些是自己能讀懂的,哪些可能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能解決的,哪些又是需要老師點撥的,教師要心中有底,才不至于事倍功半。閱讀教學往往有兩種情形:一是太過,教師把自己知道的語文知識悉數教給學生,可謂“知無不言”;二是應教的知識卻沒有到位,“蜻蜓點水”一般。當然,要做到恰如其分,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又如不少的同事在教學初中文言文時給學生專題講解虛詞用法,文言句式語法,試想這個學段的學生能否有能力接受這些知識點?事實上,在閱讀在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考慮兩個因素:學生實際,即學生的年齡、已有知識水平、學習習慣、生活閱歷等,新版課標提出“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 課標對各個學段的要求及教材的要求相結合,這個學段閱讀目標要落實到課文中。
我認為一篇課文教師不應教的太冗雜,在教學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尤其是涉及到文學作品。
二、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我每屆在初一年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天就教導學生:讀書就是把長的文章讀短,或者把短小的文章讀長。即篇幅長的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主旨這就是算是讀短了。而短小的精美文章,要能讀出文字以外的內容,要有豐富的想象,體會作者在文字背后的豐富感情或意境等。這種方法就是綱舉目張之妙。我在教學冰心的《談生命》時,就讓學生抓住兩個比喻:“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以及結尾的“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若,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讓學生理清作者思路,明白主旨。這樣學生的眼界一下子就開闊起來了。
但在讀詩詞及短小意豐的文章時,我則引導學生要學會挖掘隱含在文字之外的內容,學會多角度地解讀文本,多角度地與讀者對話。如學習杜甫的《春望》,就讓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經歷,這也許是解讀本詩較好的方法,讓學生學會主動走近詩人,體會詩人的情感,然后再從語言上去品味詩人如何將這種國傷、家思與個人的情感融在一起,字里行間處處情,讓學生品出語言之魅力,感受語言之美,相信這樣不少孩子會真正地愛上詩詞。
當然,學生閱讀之法,可謂種類各異。語文課堂就是一個語文閱讀學習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用自己多年來語文閱讀的一些經驗給學生做引領,同時,更多的是學生在博取眾長后能有自己的發現與獨到的方法,這才是終極目標。
三、要收獲哪些知識點是明確閱讀的最終目的。
語文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吸取智者在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智慧。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使我們的心靈獲得美的享受。因此,閱讀就是讓我們的心靈、思想得到震撼、感動,得到語言的美感。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向往,這是一切好書所具有的共性。”如此,閱讀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讀懂作者,然后或是產生共鳴,或者是批判丑陋。
教學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主要是讓學生通讀和感悟孟子精深的思想內涵,讓學生隨著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而不斷加深理解。
有很多專家和同行發出疑問:如果沒有中考的壓力,學生還會有興趣學課文嗎?這當然不只針對語文科而問,可事實上我們的閱讀教學是可以讓學生在忘記考試這個目的,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的。因為可以通過閱讀獲得智慧,純潔情感,澎湃心靈,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這種愉悅是當下的快餐文化所無法比擬的。
不少的閱讀教學脫離語言本身的美而求其他,缺乏品語言之魅力。閱讀教學要以文本解讀為本,以語言感悟為核心,這才是真正的語文閱讀教學課。
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要化繁為簡,學生才會喜歡并主動去學習,我們的閱讀教學效率才會真正達到有效、高效。
福建省福清龍西中學?福建福清?3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