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浪》是2020年5月3日(五四青年節前夕)首播,由B站推出的演講視頻。《后浪》在本質上是一部商業宣傳片,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這就是《后浪》的意義編碼與傳受關系發生了裂變。本文通過對《后浪》話語傳播的意義構建、傳播分析,從而對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營造一個良性的網絡生態環境,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后浪》;傳播;青年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84-02
一、《后浪》話語傳播的意義構建
毛澤東在《七律·洪都》當中寫道:“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這里用“后浪”比喻新生力量。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愛國運動。2020年5月4日,正值五四愛國運動101周年,社會在不停變化,時代在發展,青年人的思想也應該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引領,為紀念五四愛國運動,相關單位策劃了一系列活動,尤以B站推出《后浪》為例,B站作為中國年輕族群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生態系統,推出《后浪》的初衷是樹立青年人真善美的價值觀,構建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鼓舞青年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向往,構建一種屬于青年人的身份認同。
二、《后浪》的傳播分析
《后浪》是嗶哩嗶哩網站(B站)聯合各大主流媒體共同推出的面向所有青年群體的演講視頻,意在使視頻中所傳達的積極內容鼓舞年輕一代擁抱生活、熱愛世界。但是一部如此青春勵志的片子,為什么會在網絡上掀起如此強烈的輿論熱潮,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批判它、謾罵它?甚至揚言自己是資本控制下的“韭菜”而不是視頻中所展現的“后浪”。
(一)用戶“解碼”有偏差
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譯碼”理論指出,任何信息在進入大眾傳播領域之前都必須先進行“編碼” [1]。《后浪》的主要策劃人及其團隊,他們除了想做商業宣傳之外,他們更想做的是贊許和鼓勵青年人,不管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擁有一種積極、樂觀、正面的心態,擁有一種奮力拼搏的勁頭,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價值,承擔起“后浪”的責任和擔當,講好中國青年的故事,傳播好中國青年的聲音,這是《后浪》主要策劃人及其團隊的“編碼”。一方面因為大眾沒有明白編碼者的意圖以及復雜的感知、認知、情感等問題,所以在譯碼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出現了二元對立的矛盾:批判和贊揚、現實與理想。另一方面,即使譯碼者明白了編碼者的意圖,但也還是會受自我認知以及環境狀況的影響,不在心理上完全認同。
但是,B站本就是一個商業網站,《后浪》不過是B站的一種商業行為,盈利是它的最終目的,這無可厚非。處于編碼的角度來看待這則視頻,B站并沒有做錯什么,它在吸引粉絲的同時還在積極樹立青年人正確的輿論導向,承擔作為一個網站的社會責任;而只是作為用戶的大眾,其中部分用戶對《后浪》的解碼產生了偏差和誤解,其出現的結果是大眾對此的批判和謾罵。
《后浪》遭遇的是典型的批判性解碼。或者根據霍爾的說法,“電視觀眾有可能完全理解話語賦予字面和內涵意義的曲折變化,但以一種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碼信息”。從各個平臺獲取關于后浪的評價中,差評的不是在于《后浪》中的生活方式不美好,而是這種生活方式只屬于少數精英群體,沒有考慮絕大普通用戶的生活狀態。
而同樣出圈的快手宣傳片《看見》,在強調“年齡差距”的同時,也把“草根群體”納入進來。從霍爾的角度,這就意味著更多的人會采取“同向解讀”的方式,以編碼者預設的意義來解讀訊息,解碼所得的意義也與編碼意圖完全一致,青年人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承擔的社會責任感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二)代表階層單一
從視頻傳播的內容來分析,《后浪》傳播的內容多元,形式多樣,但其實它代表的階層非常單一。
《后浪》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UP主,他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涵蓋了不同的領域:登山、潛水、冰島旅行等等。回過頭來認真地思考,會發現一個最大的問題:這些UP主所謂“模版”的生活方式,幾乎無一不是暗合了消費主義鼓吹的“消費符號”。視頻中的年輕人,沖浪、滑雪、周游世界,而現實是職場年輕人不停地加班,妥協于“996”的工作模式;視頻中的年輕人大都衣著講究,有錢有閑,一眼看去就是城市中產階層的標桿,而現實卻是有人在為家庭巨大的支出發愁,有人在為找不到工作而迷茫,有人在為昂貴的房價、連續不斷的貸款而煩惱,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尤為明顯。
《后浪》中描繪的青年形象和其贊禮的青春姿態,與現實相去甚遠。當回歸現實時,大部分職場工作者,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為完成一個項目徹夜未眠;為升學深夜苦讀的學生,毫無閑暇時間享受輕松的娛樂生活;為撐起家庭責任,青年農民、工人等勞動者起早貪黑地工作,這些群體都幾乎被忽略了。他們才是中國這個后浪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不得不為了就業、落戶、房貸、車貸等現實問題去拼搏。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籠罩下,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一種低迷狀態,部分“后浪”面臨著公司破產、單位裁員,甚至有的還欠著一堆債務,消費呈現出低迷的狀態。所以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大部分人會對這則視頻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因為《后浪》所呈現的,是B站生態里的塔尖,是“對少數精英的鼓掌”,很多年輕人其實并沒有“選擇的權利”。
反觀快手的《看見》卻在階層多元、尊重用戶感受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它強調了地域和生活的多元,也強調了階層的多元。通過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貼近實際,其實這更代表大多數“后浪”,更易引發共鳴,尤其以快手用戶的代言人“奧利給大叔”為代表,更是站在普通人視角,喊出了普通人的心聲,獲得良性的傳播效果。
(三)原本存在的數字鴻溝被忽視
《后浪》中說:“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享用。”所謂“盡情享用”現代文明成果的說法,強調這些資源對所有的“后浪”都是免費且機會均等的,實則從出身那一刻起,資源就已經被劃分清楚。“盡情享用”只能是出生在富裕家庭且經濟能力允許才能“盡情享用”,出生在貧困家庭的人,他們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上的溫飽,根本無法享受那些現代文明帶來的資源。在貧困地區更是有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沒有機會去接觸更廣泛的教學資源,更優質的課程。
位于鴻溝的更弱勢一方,就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更多的工作與計算機相關。這同時意味著獲得較少參與教育、培訓、娛樂、購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線得到的機會,也無法及時獲取可以改善自身處境的工作信息,無緣電子商務以及尋求最低價所帶來的改善福利的良機。因此并不是說現代文明的成果誰都可以享用,信息貧乏者與信息富有者之間的“數字鴻溝”是永遠也無法跨越的,或者說這樣的“鴻溝”會越來越大。
三、對于《后浪》傳播的冷思考
(一)拒絕單向度思考,秉承辯證思維
《后浪》所激起的兩種爭議實則無分對錯,不過是引發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一場碰撞。僅從探討大眾對《后浪》的認識出發,不能做一個單向度思維的人,不能被網絡輿論生態中那些極端思想的營銷號充斥大腦神經,不能因為社會浮躁丟失自己的初心。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要學會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看待問題,用辯證思維看待《后浪》的傳播。
整個社會大體上似乎已經失去了辯證性和反思性,僅以自己的視角以己度人,如若“大家都無條件地接受《后浪》展示出年輕一代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那么整個社會會逐漸失去多元性,變成單向度的產物,由此走向消費主義,甚至‘娛樂至死’”;如若只是一味地進行批判而忽視其中的積極意義,那么網絡空間中的戾氣也會趨于嚴重,年輕人之間無法相互理解,局限的視野會讓自身桎梏在信息繭房之中,極端的思維更可能導致社會的割裂。
(二)借用媒介傳播,共享的符號意義
當《后浪》在微博等網絡輿論場中激起千層浪花時,青年這個詞成了共享的符號意義。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具創新思維、最有活力的力量,國家和民族都需要青年,青年是社會向前發展的一股中堅力量。以青年所代表的這個群體,也就是現在的《后浪》這個宣傳片中所代表的“后浪”,通過媒介這種病毒式傳播,成為一種共享的符號意義,讓青年群體之間實現身份認同,承擔起青年該承擔的責任,樹立青年應樹立的榜樣。
(三)站在大眾立場,重視社會意義
正如張慧瑜老師所言:“對于每個時代來說,安頓生命的價值,讓普通人覺得生活有意義,都是關乎社會良性運轉的大事情。”《后浪》這部視頻的拍攝初衷是好的,但策劃者只用極少數青年精英群體作為代表,忽視了現實中大多數平凡的年輕人,這樣的作品是得不到人民大眾真正認可的,而應該像快手策劃的《看見》,文化作品接地氣,符合大眾的需求,站在大眾立場,重視社會意義的傳播。
四、結語
《后浪》這則視頻中展現出的享樂主義和精英主義,的確引起了大多數青年群體的批判與質疑,但也應看到其本質的內涵是鼓舞年輕一代看到時代發展、未來可期,去熱愛生活、擁抱世界。對于網絡生態中出現的戾氣現象,作為社會責任承擔者的B站以及其他類似的短視頻平臺,應該以社會效應第一、經濟效應次之為初心,傳播更多的正能量,營造一個良性的網絡生態環境,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愿“后浪”能看到《后浪》背后的初衷,辯證地看待《后浪》。
參考文獻:
[1]鄒威華.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黎來屏,貴州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