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夢雪 許彤 馬雯雯 葛世夢 鄧月城 赫靜宇
摘 要:本文以洛陽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為背景,就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展開思考,對洛陽現有和正在建設的各級各類博物館及國內城市發展與博物館建設融合的經典案例進行實地調研,查閱相關政策、文獻等,開展問卷調查及訪談,深度發現問題,提出可行性方案,以點帶面,為洛陽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提供建設性意見,助力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
關鍵詞: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
《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提出:“進一步提升洛陽副中心城市地位。”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提速,現代化洛陽都市圈建設全面啟動,洛陽發展迎來高光時刻。十三五時期,河南省洛陽市綜合實力大幅躍升,脫貧攻堅成果輝煌,社會治理成效顯著,管黨治黨有力有效,創新改革加速形成,基礎工程日趨完善,民生福祉全面增進,文化優勢日益凸顯。中國共產黨洛陽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四次全體會議于2021年1月13日至14日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洛陽市委關于制定洛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十四五”時期是洛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重大戰略與洛陽發展需求的契合度前所未有,構建新發展格局給洛陽開放發展帶來的機遇條件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一)定位契合,協同發展
2020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洛陽以開放為引領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關于支持洛陽推進文旅融合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意見》等多個政策相繼出臺,從各方面全力支持洛陽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新時代,洛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是推動河南省實行中部崛起戰略的重大舉措,不僅對洛陽有好處,而且對于河南省在以后的發展中也有巨大幫助[1]。“東方博物館之都”將變成洛陽一張響亮的名片,促進洛陽經濟發展,傳承文化。因此,副中心城市建設與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建設副中心城市能夠給“東方博物館之都”的打造提供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副中心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底蘊深厚,資源豐富
優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得洛陽擁有多個歷史文化遺跡,集河洛文化、古都文化、絲路文化、大運河文化于一身,博物館資源豐富。2020年,洛陽堅持守正創新,加快“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截至2021年1月6日,洛陽全市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達102家,除以陳列文物、展示為主的傳統博物館外,新建的博物館巧妙地將傳統文化與旅游發展相融合,統籌兼顧文物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展示體系。2021年,“東方博物館之都”將深入推進,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牡丹博物館、客家之源博物館等一批行業博物館正穩步推進。同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博物館展陳、服務中,“東方博物館之都”的內涵將越來越豐富。
(三)素質驅動,需求上升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消費需求上升,人們不僅僅滿足于吃得飽、穿得好,而在于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滿足。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產品占據了人們的大部分時間,這些東西并不能夠滿足現代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博物館成為現代人滿足自己精神文化追求的一個絕佳去處,博物館里面的豐富藏品和細致周到的講解服務會讓他們對當地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公眾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源泉,公眾的文化需求越大,對于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就會越好[2]。現在的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大,人們更加熱衷于通過博物館這一媒介去了解傳統文化。博物館數量的增多、種類的增加,會吸引公眾前來參觀,促進公眾關于博物館旅游觀念的轉變,進而增加對博物館旅游的認可度及觀念的轉變,促進博物館旅游的發展。兩者相互促進,促進洛陽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四)文化薈萃,聲名遠揚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文化薈萃,歷千年而不衰;此外,地理位置優越,“河山拱戴”,自然景點眾多。作為“旅游城市”的洛陽,早已在國內乃至世界上聲名遠播。其一,文化遺產及景區眾多。截至2020年年底,洛陽市共有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洛陽市共有A級旅游景區82處,包括5A級景區5家,即龍門石窟、白云山、老君山、雞冠洞等,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參觀。其二,節慶活動促進。應天門、九州池等諸多大型文旅項目落地,河洛文化旅游節、中國牡丹文化節、世界古都論壇等眾多影響力大、輻射范圍廣的節慶活動在洛陽市舉辦,2020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在應天門舉辦,讓全國人民見證了洛陽魅力。其三,媒介宣傳影響范圍廣。2020年始,洛陽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啟線上直播,吸引60萬余人次觀看和互動,網紅景點老君山在短視頻平臺上爆火,這些都將持續促進赴洛旅游人數的增加。洛陽市圍繞“建設副中心、打造增長極”的戰略定位,持續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積極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一)調研對象
2020年11月1日到11月7日,筆者所在團隊對附近洛陽博物館的旅游人員及洛陽本地居民、洛陽在校學生開展調查,共回收517份有效問卷。利用問卷星軟件及Excel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同時,對洛陽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百年留聲博物館的負責人和講解員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依據訪談提綱進行,訪談結束后對錄音和筆記進行整理和分析。
(二)調研內容
參考洛陽市博物館旅游的相關政策及陜西省西安市、北京等城市博物館旅游的經驗,制作了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其中,問卷共有18個問題,前3個問題是個人信息,其余15個問題與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下“東方博物館之都”的打造有關,下文將主要從游客參觀洛陽市博物館的主要出行方式、游客對洛陽的印象標簽等方面分析。
(一)基礎設施匱乏,制約公眾出行
調查發現,游客出行方式主要有私家車、公交車、電動車或自行車和步行4類(多選題),具體如表1所示。

現有60余條公交線路在洛陽市內及近郊運行,從調查數據來看,選擇乘坐公交車前往各大博物館的占大多數,乘坐公交車可以到達洛陽博物館、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等市內博物館,票價多為1元,是經濟方便的出行選擇。然而,公交車的局限性較為明顯,例如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直達公交車線路較少,所用時間較長,再加上公交車有首末班車時間限制,這大大限制了游客的出行。
另外,24小時便利店、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數量匱乏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目前,洛陽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發展較為完善,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但與北上廣等城市以及河南省鄭州市、山東省濟南市等城市的交通發展仍有較大差距。洛陽急需解決的便是通往縣城的交通問題,與一二線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便是地鐵的建設與運行,地鐵運行速度快、通達度高,因此交通運輸網的完善對于洛陽博物館之都的打造具有重要意義。
(二)盲目跟風效仿,缺乏自身特色
與同樣是古都的西安相比,洛陽的博物館創新發展力度明顯不足,要么墨守成規,要么盲目跟風。在大唐不夜城不倒翁表演受到眾多游客和網友的追捧后,全國多地爭相效仿,其中不乏洛陽。隋唐洛陽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項目負責人雷正宇先生說:“打造‘博物館之都’,必須要解決好洛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卻往往有‘有說頭,沒看頭’這個大問題。這實際是一個博物館發展的質量問題。”[3]雷正宇先生認為,敦煌石窟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敦煌石窟會先通過短片讓游客對其有形象的了解,勾起游客參觀敦煌石窟的欲望,參觀后游客會加深對石窟文物的認識。而洛陽旅游發展盲目跟風現象嚴重,缺少自身特色,旅游資源豐富但吸引力低這一問題極為凸顯,“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任重而道遠。
(三)政策落實延緩,經濟支持不足
通過對洛陽各大博物館負責人的訪談得知,隨著“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及“打造博物館之都”政策的提出,政府對于博物館建設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但這對洛陽各大博物館尤其是民辦博物館來說顯然不足,大多數博物館普遍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困境。洛陽民辦博物館占據不小的比重,民辦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沒有國家直接的財政補貼,需要辦館者自己投入資金,因此眾多民辦博物館處于資金短缺的局面。目前,洛陽各大博物館建設的相關政策未完全落實,博物館發展尚面臨較大的困境。
(四)印象不深,缺乏多樣宣傳
調查發現,大多數人對于洛陽的印象標簽還停留在“十三朝古都”“牡丹花城”“龍門石窟”等(該題為多選題),“博物館之都”還未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具體如表2所示。

目前,洛陽各大博物館的宣傳主要還是停留在傳統思維,關注展品的陳列和展覽效果,宣傳意識較為薄弱,宣傳手段及創新力度也不夠。即使開展了博物館宣傳工作,也常常出現人力、物力、財力保障跟不上的情況。這種情形下,即使博物館擁有大量精美的藏品,由于博物館人流量小,那么其文化宣傳作用還是發揮不出來。
(五)聯動效應不足,合作交流較少
洛陽市博物館類型豐富,包含歷史、藝術、科學與技術、綜合類博物館,涉及領域有考古、青銅、牡丹、飲食、鄉愁等。但是調研發現,洛陽市各大博物館的聯動效應不足。洛陽市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國有博物館每日預約人數爆滿,而部分市、縣級和民辦博物館參觀人數門可羅雀。博物館之間缺少合作交流,會導致博物館發展不均衡,影響洛陽市“東方博物館之都”的建設進展。
(六)講解方式老舊,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調研發現,博物館的講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講解方式及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問題,這對于博物館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博物館的講解人員中旅游專業的人員少,專業性不夠強,對博物館的了解僅限于工作地,不能全面地掌握各種知識技能;另一方面,博物館人員的創新性不夠,講解的內容很少更新,只顧著自己講,不顧游客能不能接受,不同的人群都采用千篇一律的講解內容與講解方式。
(一)政策方面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游客出行需求
一方面,政府要補充公交線路、建立公交查詢系統,并與即將正式運營的地鐵相互補充,改造建設市內交通網絡設施;重視高速公路的建設,如鄭州至洛陽第三高速,打造快捷便利的洛陽都市圈交通網絡,爭取早日全面建成洛陽都市圈快速通道,加快構建便捷順暢的都市圈交通網。另一方面,洛陽市要積極推進“十”字形高鐵樞紐建設,打造現代化高質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增加與國內主要城市的連通性,帶動豫西地區城市發展;抓住與鄭州“雙引擎”發展的機遇,力爭洛陽北郊機場與新鄭機場的航運對接,推動洛陽機場成為國際航班的起落地,增加航線數量,擴大機場規模、輻射范圍,提高游客吞吐量。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升經濟條件
對于國有博物館,政府要在現有博物館基本陳列提升專項扶持的基礎上,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增設臨時展覽補助專項經費,推動公共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對于非國有博物館,政府要將能填補博物館門類空白、完善博物館體系的專題性博物館及辦館基礎好、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博物館納入財政支持的補貼范圍,加大對非國有博物館的優惠政策執行力度。政府還需出臺相關政策,提高非國有博物館的“造血”機能,鼓勵社會資本介入,推進“東方博物館之都”的建設,讓博物館更好更快發展。
(二)博物館方面
1.增加科技化展示方式,優化用戶體驗
洛陽的博物館數量眾多,藏品種類齊全,為提升博物館參觀者的參觀體驗,博物館要積極利用三維動畫及虛擬現實的形式,將博物館歷史及文物歷史展示出來,為參觀者提供高性價比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館內藏品的復制品,對文物及建筑進行合理有效的保護,同時還可以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游客在觸覺、視覺、聽覺等方面的體驗,讓一個個鮮明文物“活”起來,以加深游客對博物館的印象。此外,要重點推進各類博物館充分運用網絡技術、現代手段逐步實現藏品展示數字化、講解導游自助化、游覽購物系列化,提升博物館智能化服務水平,逐步搭建網上虛擬博物館,實現藏品的在線展示。
2.提高博物館人員素質,提升服務水平
博物館講解人員是展品與參觀者之間的紐帶,主要面對參觀者進行信息交流、文化傳播,提升講解人員的綜合素質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館的服務水平。首先,博物館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加強對講解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其次,要創新講解員的講解方式,增強講解員與參觀者的互動,針對不同參觀者提供個性化的講解服務,實現真正的多元化講解。再次,在新形勢下要不斷培養博物館人才。博物館可以安排講解員推出“云講解”的模式,不斷加強游客對博物館的認識,豐富游客多方面、全方位的參觀體驗,使講解員每一次生動的講解都成為講述洛陽故事、傳承歷史文化、塑造洛陽形象的重要活動。
3.推進“館館聯合”機制,加強協同發展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業務和重要的社會教育形式,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職能主要通過陳列和展覽來完成。然而,基本的陳列展覽已無法最大化地完成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任務。所以,臨時展覽可以最大限度延續觀眾探索博物館的好奇心和熱情。在推進“館館聯合”機制過程中,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應充分挖掘自身藏品的文化內涵,豐富展覽的內容,根據博物館的類型、藏品的文化內涵與價值聯合辦展,利用各博物館的特色,加強館際之間的聯系,突破地域限制,促進各博物館協同發展。
4.借鑒多元化經驗,汲取充分營養
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展示的是人文。在“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的過程中,洛陽應該吸取其他城市博物館建設的多元化經驗,汲取充分的營養,以此來豐富自己。
第一,舉辦特展,用充實的內容或者新潮的形式吸引公眾。博物館可以將絲綢之路暢通帶來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作為大背景,以博物館藝術作品為本體,開展系列國際文化的交流聯展活動,向世界展現華夏文明藝術的獨特風貌,將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第二,將展覽與其他形式相結合,打造沉浸式的展覽。作為國內唯一的老子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老子紀念館可以每月固定時間安排人講解老子思想;河洛古代石刻藝術館可以讓游客親手石刻,加深觀眾印象,避免游客“單次”參觀。第三,重視細節,在空間布置中時時考慮觀眾的行為,使觀眾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可以借鑒其他博物館的先進經驗,如將一些相對堅固、不易受空氣濕度和溫度等環境因素影響的展品,固定在成年人平視或稍微仰視的高度;在休息區放置博物館的宣傳冊,宣傳趣味歷史知識;設置“動手區”,鼓勵公眾親手觸摸歷史等,打造更“人性化”的博物館。
(三)公共服務方面
1.推進研學旅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研學旅行集知識、社會實踐、新旅游產品于一體,讓青少年在旅行過程中增長見聞,涵養人文素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博物館作為一種非營利機構,其教育職能越來越突出,成為研學旅行的重要部分。為加快推進“東方博物館之都”建設,洛陽要著力建設“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基地,推出一些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研學旅游項目,對學生開展主題文化教育。
2.重視硬件建設,完善基礎服務設施
博物館的基礎服務設施一定程度上影響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同時影響博物館在社會上的整體效能。因此,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公眾參觀的舒適性,保證博物館順利開展各項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發揮出應有的公共服務的作用。第一,從社會公眾的需求出發,優化館區布局,定期維護保養館內建筑、街區、道路、綠化等,為社會公眾提供舒適、溫馨的服務環境。第二,設立休閑閱讀區、母嬰休息室、兒童體驗館、盲文宣傳材料取閱處、視障人士自動語音導覽等服務設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3.積極開展活動,擴大公眾影響范圍
截至2021年1月6日,洛陽全市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數量已達到102家,但從整體上看,博物館舉辦活動相當少,受眾群體主要是學生和一些對文化感興趣的科研人員。今后,博物館要增加面向社會大眾的公共文化活動,擴大公共文化的影響范圍,增加不同類別觀眾群體的互動性活動,推動公共服務下基層,提升社會公眾對博物館文化活動的參與度與滿意度。
(四)品牌方面
1.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博物館之都知名度
加大“東方博物館之都”博物館在互聯網平臺的宣傳力度。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大型自媒體平臺上創建“東方博物館之都”官方賬號,立足于洛陽的歷史文化特色,定期在賬號上發布各博物館內部相關文物信息,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與其他官方賬號或知名博主聯動,積極向潛在的旅游者宣傳推介,推薦博物館精品旅游路線,吸引中外游客來洛陽尋找中國故事。
2.開發文創產品,打造專屬文化品牌
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特色,精準提煉有代表性的館藏文物的象征因素,打造專屬的文化品牌。第一,將文物元素與現代潮流相融合,設計出優秀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幫助參觀者充分感受博物館之都的文化魅力。第二,博物館設計的文創產品要盡可能考慮不同用戶多樣化的需求,以設計出不同價格區間、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從而贏得更多消費者,擴大影響力。
[1] 王國輝.河南洛陽: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J].中國財政,2020(13):66-67.
[2] 賀傳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野下的鄭州市博物館建設[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2):89-91.
[3] 騰訊網.洛陽的“博物館之都”建設,還在路上![EB/OL].(2019-11-12)[2021-01-11].https://fj.qq.com/ a/20191112/004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