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摘 要:草原資源豐富的生態旅游區在牧草飼料業發展的同時草原旅游業也在快速發展,草地資源共享下的草原旅游對牧草飼料業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造成土壤環境和草原植被破壞及環境污染,降低牧草產量和質量,牧草飼料產業受到弱化,筆者建議有效建立草原生態保護機制,加快草原旅游產業的升級轉型,科學劃分草原天然牧區與開發牧區,設定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保護區域,加快牧草飼料產業現代化發展。在積極維護草原生態體系平衡的條件下,有效實現草原資源的合理共享和利用,促進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產業協調化發展。
關鍵詞:草原旅游;牧草飼料業;生態旅游區
中圖分類號:F592;F324.6 文獻標識碼:A
草地資源豐富的生態旅游區以獨特的生態資源、自然景觀和與之共生的人文環境為依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草原旅游區域。開展體驗獨特的草原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的草原旅游活動,在促進草原經濟多元化發展,增加地區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會造成草原生態系統破壞,使草地植被產量降低,質量下降,導致土壤、水資源和氣候等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從而造成當地牧草飼料業生產水平降低,影響草地畜牧業發展。因此,要在維護草原生態體系平衡的基礎上實現草原旅游和牧草飼料產業協調發展。
(一)提升地區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草原旅游是發揮草原景觀資源美學價值從而產生經濟效益的一項開發性活動。其通過適度降低放牧強度、休牧等保護草原資源的方式,科學合理開展草原生態旅游,有助于牧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草原經濟的綜合效益,成為提升地區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在對草原生態系統實施嚴格保護、努力實現草畜平衡的基礎上,允許草原自然公園開展草原民族民俗文化體驗、草原生態旅游和宣傳推廣等活動,進行必要的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建設,可以有效改善基礎設施、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與原來傳統的農牧業經營相比,農牧民參與旅游經營活動后的收入將得到明顯提升,經濟收入的變化會引起地區種植結構、畜群結構和產業結構自發調整,一部分農牧民從土地脫離,專門從事服務性旅游經營活動,為草原旅游區發展注入新活力,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二)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的有效方式
草地具有生態環境養護功能、農牧民生計發展功能、傳統文化承載功能、工業原料供給功能以及社會穩定支撐功能等。過去基于社會發展階段的需求,草地功能主要體現在畜牧業生產,其他功能發揮不足。2020年9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名單,標志著我國草原自然公園認定體系的建立和開啟[1]。草原功能從生產為主轉向生態為主,是建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的主要目標。在這個調整過程中,如何在維護生態環境下保障農牧民收入和草原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是牧區面臨的現實問題。開展草原旅游就是在兼顧生態功能基礎上有效開發利用草地資源,實現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有國際一流的草原資源,主要分布于我國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這些地區的草原都有其獨特的景觀特色和文化積淀,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充分整合牧區內各類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草原旅游,打造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草原旅游精品,振興邊疆和民族地區經濟。
(一)破壞土壤環境和草原植被,降低牧草飼料產量
土壤為草原牧草類植被生長提供必需的養分和水分,是草原植被必不可少的生存環境。土壤的pH值、容重、電導率、土壤緊實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等理化性狀都會影響植物根系的生長、影響植物對可溶性碳的吸收[2]。旅游活動中游人踐踏草地、旅游交通工具碾軋土壤、旅游娛樂設施的擴建、餐飲住宿形成的污水排放以及廢棄物丟棄等行為都會使草地土壤容重、土壤緊實度等增加,土壤含水量、電導率等降低。旅游活動的干擾度越強,土壤被破壞程度就越嚴重,從而使草原牧草類植被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影響植被生長發育。
此外,草原旅游中旅游者的踐踏、旅游道路和旅游生產等活動會對草原植被類型、生長發育造成干擾,導致草地植被面積減少,表現為植被覆蓋度、優勢度指數、豐富度指數、枯落物含量等指標下降。植被物種數量破壞較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在旅游步道兩側及游客休憩區,植被高度破壞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在旅游商店周圍。游人踐踏、車輛碾壓、馬匹活動等旅游行為以及游覽觀光、文化參與等娛樂活動致使土壤環境遭到破壞,草原植被類型和生長發育受到干擾,造成草地牧草資源損失,導致牧草飼料產量減少。
(二)造成環境污染,降低牧草飼料質量
在草原旅游中不合理的旅游生產活動及行為會直接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影響草原牧草飼料的質量。由于缺乏環保意識,部分游客亂丟棄垃圾,破壞自然景觀同時造成環境污染。旅游景區附近的餐廳、賓館在滿足游客食宿需求時勢必會產生水污染和生活垃圾,加劇環境污染。旅游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大量廢棄物和空調過度使用都對空氣產生污染。旅游生產活動及行為產生的生活垃圾、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環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草原生態環境紊亂,導致草原植物種類驟減,群落組成單調,產草量降低。水污染會增加土壤含鹽量導致土壤鹽漬化,導致原有的疏林草地、灌叢草地和灌草叢草地出現規律性的逆行演替,使木本飼料林不能再自發恢復,出現向禾草型鹽生草甸草地和肉質鹽生草地退化現象,導致飼草質量顯著降低。
(三)草原旅游發展導致牧草飼料產業弱化
草原旅游發展也會帶來產業結構不利變化,導致牧草飼料產業弱化。與當地其他行業平均利潤水平相比飼料企業的利潤往往較低,與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飼料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也較慢。飼料行業發展受飼料原料價格影響和沖擊,不斷地受到市場行情波動、地方保護、周邊省區飼料市場競爭等影響,具有一定的弱質性[3]。
草地資源豐富的地區歷來是以畜牧業為該地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支柱。近年來草原旅游成為牧區實現旅游脫貧、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也是牧戶拓寬生計來源、增加生計資本以及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選擇。隨著該地區草原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許多從事旅游服務的當地農牧居民所得收入不斷增加,會使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放棄飼草生產而專門從事旅游工作,導致產業結構不利變化,草原旅游的發展沒有促進草原經濟的多元化,反而造成草原飼料產業生產衰退。
(一)構建草原生態保護機制
草原牧區的經濟欠發達性和生態保護效益的外部性決定草原生態保護和恢復是一個長期的艱巨任務,要扭轉草原生態退化趨勢,實現草原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草原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草地畜牧業結構和功能持續向好轉變,需建立以有效激勵牧民保護草原積極性為中心的草原生態補獎機制。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從2011年開始實施,已連續實施兩輪,覆蓋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年投資經費近200億元[4]。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本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到期后繼續研究相關政策,表明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長期延續性。要有效激勵牧民保護草原的積極性,根據實際需求科學核算和合理增加草原生態補獎經費,實施禁牧補助、開展草畜平衡獎勵、提供生產性補貼等措施,要根據各地具體情況設定補貼標準,不搞統一化,把普惠式補貼轉變為激勵性補助。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一步到位的補償資金轉移支付體系,確保補償資金能夠按要求及時足額發放,在鼓勵牧民積極參與的基礎上有效調動牧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
構建林草統籌發展機制,加強林草融合發展是實施草原生態環境建設的另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融合發展、統籌發展對各類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協調各類生態系統之間的發展。林草融合發展需堅持科學原則,將退耕還草和退耕還林工作統籌結合起來,在適宜種林地方栽種森林植被,在適宜種草地方種植草地,協調處理草地、林地與濕地之間的關系,推動草原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系統恢復,為草原旅游和牧草飼料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二)科學劃分牧草旅游及飼料生產
草原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是以草原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為基礎,只有在草原資源產業合理規范化運行的基礎上對草原使用進行有效劃分,才能更好地確保草原資源的多樣性[5]。全面系統的對區內草原資源進行調查和評估,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對草原天然牧區與開發牧區進行科學有效劃分,設定牧草飼料保護區域與草原旅游區域,既能滿足牧草飼料生產的需求,同時還能滿足草原旅游的需要,實現牧草飼料生產與草原旅游協調運作,更好地促使草原經濟的穩定發展。
草原旅游區要實施草原資源保護,做到適度開發,避免草地退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多方位進行草原環境質量的監管,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培養旅游者和旅游企業樹立環境保護意識,規范行業行為。牧草飼料保護區域設定天然草木保護區,實施草地輪作制度,實現植被自然演化,促進植被恢復。同時,擴大人工草地數量,大面積更新復種人工草地,種植優良牧草;加強草地有效管理,實施必要的灌溉、施肥、松耙和管護等改良措施,提高牧草飼料區草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三)加快草原旅游產業的升級轉型
要掌握草原旅游資源狀況及旅游點分布情況,實施科學合理規劃,升級旅游產品,促使草原旅游經濟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將有效開發與合理保護相結合,根據交通、電力、水利等環境條件,做好總體規劃布局,并做出相應的環境影響評價,從規劃層面抓好旅游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在保證生態系統協調運轉的基礎上加快草原旅游產業的升級轉型,實現草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草原旅游由于季節性高度集中、景觀相對單調,在發展草原旅游產業時,要積極開發旅游產品,從觀光主導型向休閑體驗主導型轉變,加大度假旅游、體驗旅游、文化旅游等產品的開發力度,充分體現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將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倡導綠色發展和可持續開發。對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在當地草原旅游中突出地方文化的特點,通過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娛樂演出等向游客展現當地特色文化,讓游客充分體驗地區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習俗,感受區域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體驗休閑的同時釋放壓力。生態旅游區要積極探索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綠色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有關部門還要加強環保理念的宣傳,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在積極維護草原生態體系平衡建設的條件下發展草原旅游,有效實現草原資源共享,促進草原飼料產業和草原旅游的協調發展。
(四)加快牧草飼料產業現代化發展
牧草是飼料工業的重要原料,在兼顧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加快牧草飼料產業現代化發展,有效提高牧草資源利用率,可以增加牧民收入,促進農牧地區經濟發展。加快發展優質高效牧草飼料,需加強優質牧草種子培育,培育適合區域種植的優良牧草品種,同時提高優質牧草的管理水平,注意優質牧草的保護,實施分區輪牧、定期開發、封地育草,通過有效的牧草種植管理機制提高飼草料產量。此外,加大高新技術的投入,引入新工藝、新技術提高牧草飼料的生產能力,有效減少牧草與飼料生產加工中的營養流失。制定標準化生產規程,提升牧草飼料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以標準化促產業化,提高牧草飼料的質量和加工檔次。將現代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有效組合,運用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實施牧草產業的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模式,推動區域飼草業的發展,促進牧民的凈收入增長。
生態旅游區在保護環境與資源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其經濟價值,在不破壞草原生態環境基礎上,消除草原旅游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生產的資源有效共享,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促進草原旅游與牧草飼料產業協調化發展,將草原生態向高效益、低風險層面轉換,推動草原經濟的綠色、高效發展。
[1] 竇群.依托國家草原自然公園打造草原旅游精品和品牌[N].中國旅游報,2020-11-03(003).
[2] 金亞征,鄭志新,常美花,等.旅游活動對草原植被、土壤環境的影響及控制對策[J].草業科學,2017(2):310-320.
[3] 丁國梁.烏蘭察布市飼草料產業發展分析[J].飼料廣角,2014(10):38-41.
[4] 侯向陽.我國應建立草原生態保護長效激勵機制[N].中國科學報,2020-03-31(003).
[5] 李忠海.內蒙古草原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