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 沙禹喬
摘 要: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數目最少的少數民族,該民族的傳統圖案文化,蘊含著本族人生活中的許多內容,是黑龍江省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環,與中國傳統圖案一脈相承。赫哲族圖案的傳承具有現實意義,其特有的圖案文化可以運用在黑龍江省旅游文創產品中,既可以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方式,還可以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黑龍江屬于旅游大省,其需要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經濟增長,其中旅游產品在旅游經濟中占比較大,但縱觀今天的赫哲族圖案紋樣的應用,在傳播上存在一些偏差和桎梏,缺乏傳承意義。本文探究赫哲族傳統紋樣的類型和意義,并將其與現在的旅游市場進行結合,使傳統的赫哲族紋樣應用于黑龍江省旅游產品的設計中。
關鍵詞:旅游產品;傳統圖案;赫哲族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一)赫哲族圖案文化概況
赫哲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數目最少的一個,該民族沒有屬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字,主要通過赫哲語,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將民族文化代代相傳。雖在文字方面沒有留下痕跡,卻在傳統圖案方面,保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赫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從服飾到建筑,無論載體的大小,都暗含著漁獵文化,極具民族特色。
起初赫哲族以圖騰作為崇拜,宗教信仰為薩滿教。赫哲人信奉靈物,通過赫哲族人在日常使用工具上的圖案描繪,可以推斷出赫哲族人對動植物等自然界的生靈的崇拜感。他們將自然界的動植物概括成圖案,以表現圖騰樣式。這些文化信仰奠定了赫哲族傳統文化圖案的基礎樣貌。其圖案文化與中國傳統圖案一脈相承,很多圖案紋樣都蘊含著與中國傳統紋樣相通的吉祥寓意。如商周時期的饕餮紋,在赫哲族的傳統圖樣中,也出現了與之相類似的紋樣變形。其紋樣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核以及世世代代赫哲人的精神內涵,是中國少數民族紋樣的一部分。目前,這些優秀的圖案卻存在嚴重的流失問題,傳承力度跟不上,是傳統圖案發展的最大阻礙。以何種面貌將傳統圖案及文化重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是當下要解決的問題。
(二)圖案造型寓意
赫哲族傳統圖案紋樣,涵蓋了赫哲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生產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器皿、日常用具、居室圖案、服裝上,無不包含赫哲族紋樣的影子,其圖案的造型十分具有研究意義。
筆者仔細分析這些圖案的源頭發現,其運用的都是與圖騰以及原始崇拜分不開的造型。例如,用于赫哲人裝火刀的袋子制作就十分講究,火刀是赫哲族人須臾不可離身的工具。其袋子的圖案造型為模擬太陽的光輝,將火刀袋上鑲嵌一枚圓銅飾,代表太陽的中心,并劃出四射的光芒,表現光芒,下方兩條弦紋代表大地,似有太陽普照人間,送來溫暖和火種的寓意,同時反映了赫哲人的“火崇拜”觀念。赫哲人尊稱火為“佛佳瑪發”,自稱為“太陽的后代”[1]。這類圖樣都源于赫哲族古老的圖騰崇拜,這類圖案大多包含動物紋樣或是其變形體,將動物特有的生活習性與圖騰寓意相連接。同時也與赫哲族人生活的方式有關,紋樣大多模仿魚鱗或魚的形態。這些紋樣這從側面反映出,魚在赫哲族人的生產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與材料結合應用的廣泛性
其在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上,同樣展現了赫哲族人民的智慧,他們擅長于將自然界的材料,用以生產服裝、日常器皿等物。同時也十分注重裝飾,無論是服裝服飾,還是器物,在其表面上都有圖案的裝飾。其同樣重視圖案與材料結合效果,這些圖案也因材料的特性和受限范圍形成了不一樣的特點。樺樹皮生產的盒子容器,造型大多采用橢圓的形狀。這樣的形狀,完整地保留了樹皮自然形成的肌理,同時又增強了盒子的膨脹空間,防止開裂。其上的花紋也對應著容器的形態,大多按照容器的造型成二方連續的形態排布,大多以吉祥抽象的紋樣形式出現,其形也簡練疏朗,常常在容器表面留有空白,空白疏密處理得當。
另外一種常用于圖案裝飾的材料就是魚皮。捕魚和打獵作為赫哲族人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因此赫哲族人對魚的感情十分深厚,甚至流傳著“魚的后代”的說法。類似的人魚結合、繁衍后代的故事,赫哲族還真不少,一般男性都是人,女性都是魚,看來希望女方獲得魚一般的生殖能力,是人魚結合的神話含有的深層意義[2]。魚皮也因此大量地運用到服裝、裝飾品上。這種將魚皮的紋理與手工藝品上的圖案相結合是赫哲人的智慧。魚皮鏤刻掛飾,也因此成為赫哲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藝品,逐漸成為黑龍江地區的一大特色。被普遍稱作“黑龍江龍”或“赫哲龍”,系赫哲族圖騰龍的典型造型。彩龍的銳鱗紋正是“赫哲龍”的特征,它由鱘鯉魚脊背硬鱗演化而來,赫哲語稱龍為“木杜爾”,本義為“有山脊一樣的”,因此,“赫哲龍”應劃入魚龍體系[3]。在魚皮的圖案裝飾上也表現了魚鱗的肌理效果,用鏤空的效果展現魚鱗通透的感覺。魚皮的肌理紋樣同樣也被單獨抽象出來,作為服裝的圖案紋樣,其中蘊含了吉祥的寓意,也正因此“赫哲龍”的紋樣作為當地的龍鱗婚服。
赫哲族紋樣雖然題材豐富,但就目前的市場分析,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手工藝制作上,無法實現批量生產。而且市場中存在很多復雜的傳統圖案沒有進行處理,就直接運用到產品中,導致圖案語言過于復雜無法突出產品特征。
(一)旅游產品表現形式單一
旅游產品是最能將地方特色突顯的一種宣傳方式,但赫哲族的旅游宣傳大多集中在服裝和魚皮畫上,這些體量較大的產品,不方便人們攜帶。也因材料形態受限,使魚皮服裝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實用性。這都是赫哲族傳統圖案在旅游產品中面臨的一大問題,能將實用性與便攜性運用到旅游產品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赫哲族中有很多傳統圖案可以與旅游市場結合應用,做出符合本土文化的裝飾性產品,如便攜的車飾。或將部分的傳統圖案簡化處理運用到服裝上,也可將這些圖案應用在小型的服裝配飾上,如帽子、圍巾。這些實用性的物品都符合黑龍江省特有的氣候條件屬性,可以滿足當代人對于旅游產品視覺上的訴求。
(二)材料受限與批量生產
魚皮材料是現在最能表現赫哲族文化的一種符號材料,但魚皮的制作周期較長,其在生產中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材料處理的復雜性,加上手工制作的工期,都讓魚皮工藝品不能大規模且快速的生產。這也導致了魚皮畫藝術作品的表達與技術的革新不平衡的問題。筆者經研究調查發現,在赫哲村不存在大型批量生產魚皮工藝品的機械工廠。而且存在圖樣翻新速度慢、生產效率低等問題。這都將間接的影響魚皮畫的生產,甚至是圖案紋樣的傳承、應用與創新。
(三)市場與圖形應用
在傳統圖案的運用上也存在與原始紋樣出入過大的問題,很多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甚至將與本族傳統圖案毫不相關的圖形與故事,刻意地套用在赫哲族特有的魚皮裝飾畫上,使產品喪失本民族應有的圖案特色。
縱觀赫哲族傳統圖案在市場中的應用,赫哲族眾多藝術作品中,魚皮圖案占據大多數,其中以神話故事題材數目最多。如以具象的人物和故事,通過這種直觀的圖形表達來吸引消費者,缺少對民族傳統符號的傳承。
筆者參觀赫哲族風俗文化館,發現赫哲族人對于神靈的崇敬之情,都體現在圖案上。還有動物、植物的抽象圖形表達樣式,無不透露著赫哲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和仰望,這些樣式皆展現出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赫哲族人早期信奉薩滿教,從很多圖案中亦可看出他們早期圖騰崇拜的影子,這些圖騰大多給人一種萬物有靈的感覺,這也是赫哲族人生活的追求。同樣,這也是他們文化底蘊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此種圖案精神,同樣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赫哲族傳統圖案在當今市場應用時存在一些問題,為了短暫的商業利益,將大量不符合赫哲族傳統圖案的具象元素,應用到旅游產品設計中。而不采用傳統的圖案,但縱觀旅游產品市場,很多地區采用傳統圖案造型設計旅游產品,也頗受消費者們的喜愛。隨著藝術創作和形式的不斷發展,民間傳統圖案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始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并認可,在現代設計行業中也并不例外[4]。
(一)圖案元素的提取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發現,在赫哲族傳統魚皮畫工藝品與樺樹皮容器類物品中,應用云紋和螺旋紋的圖案作為裝飾數目較多,且豐富多彩。其中還蘊含著大量的夸張變形處理后的花草和鳥獸魚蟲圖案作為裝飾。這些傳統圖案無形中都透露了在赫哲族的文化中以萬物有靈作為精神文化的基礎。在實際的應用中需要保留這種圖案文化特色與精神追求。
(二)產品與受眾群體
從赫哲族人傳統圖案應用與文獻記載中不難發現,其對于圖案的應用也是有選擇和寓意的。將熊、虎這些動物作為圖騰的生靈,并且常舉行安葬動物等的儀式,“目的是要安撫動物的‘靈’,平息它的憤怒,重新獲得它的友誼”。還有一些植物,如樹,他們將樹視作神靈、生命的象征。對于這些對生命和自然敬畏的題材,其對當代的兒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而且兒童對于事物的認知還處于識別階段,沒有受到其他客觀因素的干擾,這樣也就代表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于事物的識別未被社會過度同化。主觀的認識強烈,自然對于物象的接觸、識別、掌握能力要比成人高。通過這樣的思路分析,可以在黑龍江省旅游產品設計中融入此類圖案元素,旅游產品集中在兒童常使用的物品中,如玩具、水杯、糖果包裝中。讓兒童在使用這些物品時,受到這些圖案的影響,體會人類對自然、動物與植物的敬畏和愛護。
(三)傳統圖案新語境
筆者通過分析目標受眾人群尋求赫哲傳統圖案的變化,是探討赫哲族旅游產品的一種方式和思路。同樣也可以結合黑龍江的地理條件去完成傳統圖案的轉型,更能突出地方產業優勢。將黑龍江地域特色的黑土文化以及自然風景旅游一并帶入,與地域風景特色、獨有的歷史文化一體化,更可以拓展赫哲族傳統紋樣在產品生產中的應用思路。
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圖案紋樣都有些相似,如北方游牧民族鄂倫春族,生活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其生活方式也與赫哲族相似,同樣以打獵為生,以黑龍江本地的樺樹皮作為容器制作的材料。在這些材料的制作加工過程中,形成了黑龍江特有的材料肌理。兩個民族對圖案的抽象處理手段,都是相似的。所以赫哲族特有的圖案元素是可以表達黑龍江地區藝術文化的。這種黑龍江特有的圖形藝術語言,一方面展現了生活在黑龍江地區的赫哲族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赫哲族人的精神信仰與寄托。在中國傳統紋樣的設計美學研究中,赫哲族傳統紋樣不僅具有抽象、形式美的特征,還具有獨特的寓意以及民族文化精神內涵。
筆者結合現代的圖形語境來分析,圖形越來越趨向于抽象化處理,其中應用的線條及元素越來越精煉簡化。這種圖案處理方式更加科學,將人腦分析圖形的時間縮短,從而更快地掌握圖形信息,更能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赫哲族傳統圖形的簡化處理中,也可以運用此種方式。在傳統圖形的處理上,就如平面構成中的打散與重構一樣,將傳統的圖案其中一部分結構分離出來,將這部分元素進行重構,構成符合現在所提倡的能夠讓人快速捕捉到信息的圖形。
黑龍江的經濟發展需要通過文化旅游產業來拉動,但這種文化上的拉動要借助于藝術手段。旅游產品的發展離不開設計,而且這種圖案設計不應該脫離傳統文化。對于新的圖形重構創意,既要符合當地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符合時代特性。旅游產品中手工藝品的文化傳承性最強,但為達到工藝水平,生產周期會相對較長。要突破材料限制,手工藝與技術的發展要齊頭并進,以達到將這些圖案語言批量生產的目的。赫哲族傳統圖案的應用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對于現在這種墨守成規的設計發展,需要得到人們的重視,赫哲族文化傳承正在流失,文化傳承需考慮人群受眾。設計師需采用新的藝術設計手段,滿足當代人對于旅游產品設計上的視覺訴求,拯救傳統圖案刻不容緩,這是需要設計師、各大企業乃至各地的地方政府一起努力的。
[1] 王英海,孫熠,呂品.赫哲族傳統圖案集錦[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1:1-7.
[2] 徐昌翰,黃任遠.赫哲族文學[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9.
[3] 劉根源,馬浩瀚.中國民間傳統圖案藝術應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16):178-179.
[4]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2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