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姿
摘? 要: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學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漢語學習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唐詩學習中國語言文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美學風格。本文認為,引導漢語學習者學習唐詩很有意義,對唐詩教學的重要性、教學內容的選擇,特別是對唐詩教學方法的深入探究很有必要。
關鍵詞:對外漢語;唐詩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H195.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50-04
文化對于對外漢語教學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若學習者想真正掌握一種第二語言,單學語言本身還不夠,必須同時學習該語言所代表的文化[1]。本文將圍繞唐詩教學的重要性及教學內容的選擇,深入探究唐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調節漢語學習者對唐詩的畏難情緒,使其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和更高層次的交流奠定基礎。
一、對外漢語唐詩教學的重要性
唐詩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是我國詩歌發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唐詩中蘊含的音韻、用字、情感之美都體現著漢語獨特的魅力。唐詩講究韻律和節奏,是很好的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材料,唐詩中平仄、聲調的轉換,展現著音韻和節奏之美,學習唐詩可使漢語學習者逐步糾正發音。唐詩的語言形式以“字”為基本單位,名詞形容詞的動用、主語賓語的省略,都可以引起漢語學習者的注意,還可加深其對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唐詩還記錄了時代興衰、歷史發展,反映了人們真實的生活和情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別之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鄉之情,“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輕松喜悅之情,把人們的悲歡喜樂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對外漢語唐詩教學內容的選擇
康熙皇帝為《全唐詩》作序:“得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2]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亦有七十七位詩人的三百一十首唐詩。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完全領會這些唐詩是非常有難度的。而漢語學習者的水平、接受程度及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唐詩教學內容的選擇,如果沒有考慮到漢語學習者的學習基礎,選擇了不合適的唐詩教學內容,則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在唐詩教學內容選擇上應以用字簡單,復現率高;篇幅短小,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情感共鳴為主。
(一)用字簡單,復現率高
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頒布的《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對漢字進行了明確的分級,對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唐詩主要是以識字為基礎,教師可融合漢字學理論,將其進行拆分,并選擇《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甲級字和乙級字涵蓋率高、復現率高的唐詩進行教學;對中高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唐詩不僅需要識字,還要閱讀并了解中華文化,更有甚者還可運用唐詩進行寫作。教師應選擇用字簡單、復現率高的唐詩靈活進行教學,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篇幅短小,通俗易懂
唐詩作品浩繁,篇幅長短各異。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唐詩過長則會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興趣,因此篇幅短小的唐詩作品更容易受到漢語學習者的青睞。詩人用高度凝練的漢字描繪眼前景物,抒發情感,漢語學習者就會比較容易理解詩人傳達的感情。五、七言絕句是對外漢語唐詩教學的首選,對仗工整、篇幅短小,漢語學習者易于接受。教師可由易到難,從絕句到律詩,再到古體詩,逐步過渡,循序漸進。
易懂是留學生對作品產生興趣的前提[3]。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其詩歌語言平易通俗,即便是老人和小孩也可口口相傳。日本平安時代,白居易的新樂府詩歌被譽為傳入日本的三大蒙書之一。由此,教師可選白居易的詩歌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但不可僅局限于一位詩人,還可選擇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歌進行教學。
(三)貼近生活,情感共鳴
選擇唐詩教學內容時,教師要考慮到唐詩場景的生活化,貼近漢語學習者的實際生活,使其身臨其境,引發情感共鳴。例如,教師可隨著時令節氣的變化,選擇描繪四季的唐詩,使其印象深刻;節日前后,找相關節日的詩句進行教學,拓展文化習俗,如登高、掃墓、賞月等;尋找人類共通的情感,親情、愛情、友情等,漢語學習者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教師可選李白的《靜夜思》,使其可以深切感受到遠離家鄉、思念親人之情。
三、對外漢語唐詩教學方法
目前,對外漢語唐詩教學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師生間缺少互動,這種教學模式會使課堂沉悶,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把握。針對這種現狀,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對外漢語唐詩教學的方法,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并為其提供自主交流的學習環境,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一)實物展示,直觀感受
實物展示是一種直觀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教師采用這種方法,能夠給漢語學習者視覺沖擊,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實物刺激,漢語學習者能對唐詩內容有簡單了解,其腦海中會浮現相關畫面,再逐步進入唐詩營造的情境之中,利于唐詩內容的展開。如王翰《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琵琶”就可找到實物。講解前,教師可先請學生觀察實物,對其特點了解后,再深入探究。“葡萄”還可以獎勵給學生們。喜歡樂器的同學,也可嘗試彈彈“琵琶”,這樣的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習效果也會超出預期。
(二)歸納意象,理解詩意
意象思維是富于華夏民族自身特色的一種文化思維[4],詩人會借助一定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意象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漢語學習者若能了解唐詩中的意象,也就能夠深入理解詩意。在對外漢語唐詩教學中,教師可將意象進行歸納總結,分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兩類,自然意象又可分為動物、植物、日月星辰等,人文意象可分為民俗節日、日常生活等。每個意象都有多種文化內涵,教師要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引導學生認識意象,并深入講解意象背后的詩意。如:“柳”即可表達惜春傷春之情,又可表達對親人朋友分別的不舍之情;“月”即是高潔人品的象征,又是離愁別緒的代表。學生了解意象的基本含義后,對詩意的把握就會更容易。
(三)聆聽音樂,沉浸其中
中國最早的詩歌原本就是詩與歌舞的結合,是通過傳唱留存至今的[5]。教師可以充分運用音樂的魅力,打開學生的心靈,幫助其在音樂中體會唐詩意蘊。課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等教學用具播放唐詩歌曲,調動課堂氛圍,音樂傳達出唐詩的意境與內涵,帶領學生逐步進入唐詩內容。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音樂響起就給人一種氣勢磅礴之感;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可找到經典古琴曲《陽關三疊》,讓學生體會深沉的惜別之情。教師還可通過播放唐詩樂曲的方式,讓學生在音樂中感悟唐詩韻味;還可以請喜歡作詞作曲的同學,改編唐詩內容,并為之譜曲,彈唱出來,不僅理解了唐詩內容,更能深切體會唐詩所傳遞的情感。
(四)角色扮演,情景再現
教師采用角色扮演的唐詩教學方式,可讓學生真實感受詩人當時所處的情景:首先,設置特定場景;其次,學生選擇角色,準備臺詞;然后,情景再現;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表演、臺詞、情感把握等方面進行點評。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不僅需要學生對唐詩內容了如指掌,還要把詩歌的情感展現出來。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將其改編成一幕小情景劇,展現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神態等。
(五)課外體驗,身臨其境
課外體驗是指老師帶領留學生們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通過在活動中體驗文化元素的方式完成對詩歌的學習[6]。學習唐詩不要局限在課堂中,師生都要邁出教室,走近自然、走近歷史、走近文化。唐詩中有一類詩歌最適合開展課外體驗活動,即邊塞詩。其是以邊疆地區的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主的詩歌,詩中出現大量的地理文化名稱,如玉門關、陽關、樓蘭等;有邊塞獨有的壯美自然景觀,大漠、雪山、胡天等。在教學中,教師可融入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元素,讓學生從中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蒼涼悲壯之情。
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申請開展課外體驗活動,以邊塞詩為例,可設計文化旅游主題,如“重訪邊塞”“走進邊塞,感悟詩情”等,帶領學生游覽邊塞古城,感受文化與風土人情,深入探究詩人當時的心境。如王維《使之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人們今天雖見不到唐代的狼煙,但在夕陽西下之時,站在浩瀚無垠的大漠之上,亦能感受到塞外奇特壯美的風景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當然,還有很多對外漢語唐詩教學方法留待教師不斷探索。
四、結語
目前,對外漢語唐詩教學處于發展階段,改變漢語學習者對唐詩的刻板印象,擺脫枯燥無味的傳統課堂,任務仍舊非常艱巨。廣大對外漢語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努力,積極探尋唐詩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真正沉浸到唐詩之中,體會詩歌傳達的情感,深入了解其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劉珣.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 彭定求. 全唐詩[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3] 張笑難. 面向留學生的中國古代詩詞課教學探析[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103.
[4] 熊開發,李彩霞,朱小寧,等. 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 王依. 對外漢語古典詩詞教學手段探索[J]. 鄭州師范教育,2019(05):32.
[6] 董晉男. 基于文化元素的中高級中亞留學生詩歌教學研究——以唐邊塞詩為例[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
(薦稿人:張利亞,西安石油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