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心怡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整體教學體系的改革需求落實創新。本文在新工科背景下,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況展開分析,在智慧課堂模式的基礎上,開拓了心理健康研究改革的新領域。綜合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方法,落實針對性的變革;將學生作為核心導向,突出智慧教學的非正式學習特色,迎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科普心理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師的幫扶下自主進行心理問題分析,解決自身的實際問題和矛盾,這不僅能夠成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變革的主要依據,也是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綜合素養的重要研究課題。
關鍵詞:新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137-04
結合我國當前心理健康領域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新工業革命到來的環境下,教育部結合實際的社會發展需求,提出了新工科計劃,以進一步滿足社會的經濟發展質量,提升新型工科人才的綜合素養。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素養的發展水平,強化學生的工科學科素養,必須要將重點放在課程專業邊界再設計以及課程重構領域,因此探究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重構模式,結合具體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展開分析,不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也是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基礎內涵及特點
綜合新工業革命帶來的優勢來看,人們的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模式都發生了變化,工業發展帶來的優勢推進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大數據以及跨學科合作等也成了新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這些對當前的高等教育系統以及人才培養模式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針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研究,不僅要以學生為基礎,也要在具體的課程改革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總之,心理健康研究是為學生普及知識體系,落實心理調節的綜合工程,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列,但是內容更加廣泛,是從整體宏觀角度落實的心理健康工程。
從內容角度來講,為了適應新工科教學的相關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必須要突出實踐以及非正式特點,要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體驗式教學、主題分析、項目化任務、素質拓展、網絡拓展等多種教學體系結合起來[1],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承,要注重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學生心理意識的引導和培養,能夠整合多個領域的資源體系,實現綜合資源內容的拓展,通過虛擬技術、深度探索以及混合模式來增強研究效果。
從特點角度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注重學科協同,注重分析學生的個性化,具有極強的虛擬特點以及深度互動特點,整體的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和碎片化特點,教學模式有一定的智能和仿真特點。另外,建立在學生心理意識培養的基礎上,將心理健康研究與社會整體研究以及社會人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建立在新工科背景的基礎上,了解學生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這樣才可以真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并制訂科學的輔助方案。
二、新工科背景下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矛盾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不僅要從內容和方法角度進行拓展,而且要結合當前的新工業革命發展環境和社會復合型人才發展需求,針對性地創新和優化,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群體的個人特點和能力,在符合心理學本質的基礎上進行雙向融合[2]。
(一)研究內容缺乏特色
當前少部分相關機構在落實心理健康研究時是建立在黨和國家以及心理學角度的規范基礎上,結合其指導性的文件,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綱為依據進行融合的,但是教育部以及各省教育廳給出的內容往往具有較強的普適性,是在大環境基礎上提出的教學指導方案,與不同高校自身的發展模式和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差異性。與此同時,心理健康研究的領域較廣,并不是單純局限在高校的學生群體范圍內,而是建立在整體社會人文科學的角度進行的創新,因此針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研究,不僅要了解學生的本質,也要進行內容拓展。
(二)研究形式單一且形式化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本質上來看,教學對象是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意識體系,是一種較為主觀的對象,在這樣的環境下,心理健康研究的模式必須具備多樣化特點,但是當前部分機構在落實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情況調查的過程中,依舊存在完全依賴于調查問卷的情況。調查問卷能夠從主觀層次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反映,但是若學生本身存在著心理問題,在填寫調查問卷的時候,其主觀情緒不受控制,調查結果真實性不高。另外受限于院校學生的基數,落實一對一以及一對多的個性化心理輔導也有較多的困難[3]。總體來講,當前心理健康研究的形式較為單一,且具有較強的形式化特點,過于重視調查結果,并不考慮調查過程的真實性和可行性。
(三)研究對象定位不夠合理
在新工科背景下,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研究和調查,不僅要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還要結合每一所院校本身的課程規劃以及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這也是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一種依據。但是當前部分機構在進行調查對象定位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對學生本身進行調查和研究,缺乏對學生學習環境以及生活環境的分析,尤其是接受的課程體系是否合理,課時規劃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外界環境影響因素等。不夠合理的研究對象定位體系將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缺乏客觀性,會忽視一部分因素,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引導時效性不強。
三、新工科背景下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創新的設計方案
建立在新工科背景的基礎上,相關學者以及心理健康調查和研究的工作人員,必須要了解當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本質,結合社會的新型工科人才培養需求,打造科學的研究體系。同時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建立在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打造個性化以及定制式的非正式研究體系,這其中以課堂外深度調查、全方位研究為主。結合當前的教學體系改革要求,落實智慧教學已經成為各院校開展的主要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要綜合具體的可行性條件和既有的優勢進行分析。
(一)打造新型的研究培養目標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心理素養,使其快速地適應當前的新工科社會發展趨勢,那么要求工科人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主動地選修心理健康課程以及其他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是前提。打造新型的研究目標則成了教學體系改革的關鍵,例如,湖南某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以及新工科背景的人才培養需求,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綜合研究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開設了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理論與實踐活動[4],主要針對工科學生推出新型的研究方案,學生參與相關活動之后,可以結合反饋結果進行調查和分析。這樣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思維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夠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二)調整調查的內容
研究內容重組主要是結合原有心理健康教育課時以及課程內容,在工科學生實踐能力提升以及綜合素養提升的基礎上,打造新型的研究體系。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專題講座以及實踐活動這兩個板塊,拓展學生的學習質量,以課堂分析以及課外實踐分析為主,課堂研究內容涉及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學習情況、自我意識與人格發展培養情況、情緒管理質量、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人際交往狀態、學習心理、戀愛心理、生命教育與危機應對[5];課外研究內容涉及參觀學生成長中心、參加心理普查、參加校內校外的新生心理健康節等相關主題活動、參加心理咨詢、危機干預以及報告心理危機信息。課上調查研究是通過課堂講座完成的,利用智慧樹的方式進行網絡宣傳,同時也結合具體的講座內容制作成專題視頻以及課件發布在網絡平臺上,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主動參與了解,并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信息交流,實現心理輔導。課下實踐活動是建立在學生非正式學習的基礎上,將咨詢、體驗、參觀、第二課堂以及學生合作凝練起來,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校園內可能遇到的心理危機,落實綜合性的管控。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質量,同時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也可以達成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的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研究不僅要確保調查的內容體系和目標符合當前新工科學生的培養需求,也要符合整體社會的大環境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更加復雜,高校需要打造跨界合作式的教學模式。心理健康研究的內容以及方法也需要轉型和創新。高校可通過網絡打造智慧研究體系,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學生心理狀態調研。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視野,這不僅可以起到心理引導的作用,也能夠為學生科普大量的跨界知識,讓工科學生主動地接觸社會科學理念,從而實現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促使學生的心理意識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少杰. “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探索——以某理工科高校為例[J]. 文存閱刊,2020(12):7.
[2] 桂世權,魏青. 比較不同背景理工科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態[J]. 中國臨床康復,2006,10(42):18-21.
[3] 王春艷,齊海群,張建交,等.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實踐與成效[J]. 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9,33(03):70-72+76.
[4] 謝欣宇. 基于輔導員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究[J]. 教育現代化,2020,7(03):65-66.
[5] 王慶. 新媒體視域下理工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討[J]. 現代商貿工業,2017(10):159-160.
(薦稿人:楊萍萍,南通理工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